阿簡生物筆記
學生物,玩生物! by 阿簡
2016年5月30日
果蠅、白蟻與蒼蠅的顯微觀察
最近天氣漸漸炎熱,有些昆蟲會誤闖家中的昆蟲,犧牲之後就進入顯微鏡下觀察了
母果蠅
公果蠅
白蟻,長在中胸和後胸的兩對翅
念珠狀觸角
咀嚼式口器
蒼蠅
又大又圓的複眼
腹部末端生殖器
舐吮式口器
舐吮式口器特寫,像是蘑菇頭
黑枕藍鶲母鳥骨骼標本
上週四梅子在學校又撿到鳥了,是隻黑枕藍鶲母鳥
週六傍晚有空,就拿來處理作標本
去毛、去肉、去內臟花了半個小時,我特別採了兩翅的飛羽和尾羽 ,以及部份絨羽。接著就是用氫氧化鉀浸泡,讓肌肉腐蝕。
這次沒估算好時間,泡太久了,大概泡了五個小時,結果韌帶都散了,只好用排的。
黑紙上塗白膠,把骨頭排上去,等到白膠乾了就會變透明,而骨頭也會固定在上面。
顯微觀察衛生紙的技巧
很多人拿到手機顯微鏡之後,大概都會先拿衛生紙來看吧,不過想要看出裡頭的學問,要有些技巧,像裡頭會有纖維細胞、導管細胞、假導管細胞等,如果是直接放片衛生紙下去看,一定是不容易看的。
之前我寫過幾篇
衛生紙裡不能說的秘密
報紙與牛皮紙裡的導管和管胞
其實基本的技巧就是
泡水弄散
,就像是下圖這樣,拿一小片衛生紙泡在水裡攪一攪,然後吸一點上來觀察。(其實看海苔也是一樣的方式)
認清楚纖維細胞的樣子之後,以後自己作玻片才不會誤把纖維當目標啊。以下幾張圖目標都是在看導管,看到這麼多樣的導管,就知道這個紙的來源木漿應該是闊葉樹的樹種,因為如果是針葉樹,就只會有假導管而已。
白色黏菌變形體
四月底去採的黏菌,一直養在培養皿裡頭,養著養著,有天發現居然出現白色的變形體(旁邊一些白色顆粒可能是真菌)
變形體是有白色的種類沒錯,只是當初我養的本來是黃色的變形體啊。怎會出現白色的呢?我想要嘛就是黃色變形體死掉了,長白色的出來,不然就是黃色的直接變成白色的?
校園黏菌又一發
我那優秀的學生沅昊,常常會來告訴我校園哪裡又出現了什麼生物,上回在
樓梯長的黏菌
,他也特別去觀察了。
前幾天他特別跑來跟我說,又出現黏菌了,但在不同地方呢!我循著他給的線索找了上來,果然看到了,就在這個從髓心開始腐朽的位置裡頭。
明德水庫126線道的化石觀察
翻地圖看苗栗明德水庫的時候,看到此處有一個「地質觀察步道」,位置在苗栗明德水庫到臺三線之間的126線道之間(過南岸道路和北岸道路交會口)。
Google街景連結在此
https://www.google.com.tw/maps/@24.5871894,120.925644,3a,75y,337.12h,51.26t/data=!3m6!1e1!3m4!1sXuFE_IoIgy2qpbBC_a9nkQ!2e0!7i13312!8i6656!6m1!1e1
好奇之餘,週末驅車前往。出發之前查詢了資料,看到科博館研究員的這篇《
苗栗明德水庫區地質介紹
》,知道此處可見中新世(2千3百萬到5百萬年前)的砂頁岩,如有化石會是海相化石。
看地圖以為這個步道是走向溪谷的步道,不過到場之後才是在現有126線道的路旁開闢類似人行道的木棧道,並且有四輛車的停車空間。
週末看到的景象和Google街景不太相同。近來有岩壁崩塌,所以木棧道上有幾處被落石砸毀的痕跡,甚至道路上也還有不少落石,所以走在走在上面的時候還蠻驚險的,很怕落石又掉下來。
路邊一些剛崩塌下來的岩石中,用地質鎚敲擊開來之後,很容易找到化石
所見多為這類的小型貝類化石
岩壁上也可以看到一些生痕化石
路旁剛好看到砂岩和頁岩還膠結在一起的岩塊
我撿拾了一塊有少許貝類化石的小頁岩,敲擊出粉末後用解剖顯微鏡觀察。
看到裡頭可辨識的礦物有白雲母、黑雲母,甚至還有少許方解石。加了檸檬酸也會冒泡,有些可能是貝類或其他生物殼造成。用磁鐵吸引,沒有見到可被吸引的物質出現。
一般雲母礦物多在火成岩或變質岩出現,我想可能是母岩風化之後,經過搬運堆積又成了頁岩,所以就可以同時看到化石和這些礦物同時出現。
皺手指裡的數學模型
這展品是在科教館裡的「超越無限.數學印象」特展看到的
展品介紹寫著:「螺旋曲面是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 Alan Schoen 在1970年研究三度週期最小曲面的過程中找到的。我們的皮膚泡水一段時間會變皺,但結構卻不會因此破壞而溶解到水中。主要原因就是具備了結構精密的纖維狀蛋白質,這種蛋白質稱為角蛋白(keratin),研究人員近期發現皮膚結構模型就是當年Alan Schoen發現的螺旋曲面,而且在大自然中俯拾即是,從之直到蝴蝶翅膀上都有。」
當然,會特別拍攝這個就是發現這個跟生物有關係啊。
延伸閱讀
【數學生活】手指頭皺巴巴的原理新發現
「 手皺防滑來自演化」之標題亂下
關於「泡水之後,手指為何產生皺摺」,我想說的是...
傳感氣墊
這是在科教館的「親愛的,我老了:與時間對話」特展中,看到的展品。
名為傳感氣墊,可以偵測人體在呼吸、心跳和咳嗽產生的振動,應用的將躺上去的壓力轉換成氣壓改變。雖然不知道可以幹嘛,可是覺得哪天要作什麼研究的時候可以用得上。

2016年5月28日
看鱗翅目幼蟲的背血管
整理廚房流理臺的時候,突然發現一直蟲趴在牆上,看來是某某鱗翅目的幼蟲,不知道身份是誰?
好奇之餘,請這位到顯微鏡下走走,先拍個屁股看看。腿很短,挺可愛的
為了認識一下基本構造,翻了一下網路,看到這篇
鱗翅目幼蟲形態與檢疫
順便還有這篇
鞘翅目、鱗翅目及雙翅目檢疫害蟲幼蟲之鑑定原則
屁股的毛
第十腹節的腹足
底部看腹足,末端有原足鉤(趾鉤)
趾鉤排列看起來是單列(uniserial)?
接下來看看胸部的三對胸足
側面看
胸足的末端就一個爪子
拍了一下氣門
其實看的過程,最引我注意的是可以看到背血管的搏動,是把血淋巴由尾端把頭送去。
在前胸也能看到某個構造,會跟背血管搏動同步
腹部背血管放大看,如果背部花紋少一些,然後再透明一些,就更能看到搏動的樣子了
以為可以看到氣孔打開,但是沒有耶
日後再尋找更透明的昆蟲來試試看,我想以後講開放式循環的時候,就可以用顯微鏡搭配來觀察了。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
熱門文章
2011寒假作業紀錄-探究取向的營養器官繁殖實驗
用顯微測微尺搭配imagej應用來計算顯微影像的長度
ImageJ進行吸光值、透光率、透光度與OD值計算的公式與應用
5分鐘內在廚房萃取自己的DNA
科學論證與批判性思考的教學運用
澱粉與碘液作用的顏色(二)
動物體溫的調控,外溫內溫恆溫變溫都不同
生物影像處理分析軟體ImageJ
專題海報的製作
水蘊草的觀察小撇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