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30日

生態旅遊的作業

國中生物最後的單元是有關生態與環境的議題。我一直認為這個部份的重要性比前面生殖、演化...等要重要多了。

不知道動物怎麼生殖、器官如何運作,並不會讓未來的生活難過。但若不了解如何與環境相處,未來的生活一定很難過。

對我而言,這個部份卻也是我覺得最難教的,我一直想在生態、環境的單元中找到最滿意的教學方式。在我今年的生態與環境的教學內容中,為了讓學生對台灣的自然生態保護區能有多一點認識,我安排了一個作業:生態旅遊的計畫。這個作業的規定如下,

  • 時間:三天兩夜
  • 地點:安排三個台灣地區的自然生態景點或保護區
  • 其他:需安排交通行程、食宿、消費。
學生用兩個禮拜交來的作業真是五花八門。根據選擇地點的多寡來做排名
  • 第1多:雪霸國家公園、雪霸自然保護區或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作生態旅遊。
  • 第2多:太魯閣國家公園
  • 第3多: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關渡自然保留區
  • 第4多:墾丁國家公園
  • 其他如台灣蘇鐵自然保留區、火炎山自然保留區
大多數人做的旅遊計畫都相當不錯,有人安排先到雪霸國家公園、然後殺到陽明山國家公園,最後到淡水河邊。也有人選擇在新竹市的紅樹林公園、港南賞鳥區等地區。當然去哪都沒關係,只要進得去就好了(有些地區可不是想進去就能進去)。不過可行性倒是個問題,三天能用的交通時間,如果要把台灣北中南都玩一個點,當然可以!不過有沒有那個體力?這一點很多同學沒有列進考慮,很可惜。我預計下次進行這個活動可以有些變革:
  • Google Earth已經有了台灣道路的圖層,我會請同學在GE上標示地點和路徑,而且計算總里程。最後把kml檔和螢幕截圖都當作業的一部分。最後我可以把所有檔案彙集起來,就可以看出大家是怎麼在台灣逃竄啦。
  • 景點介紹會限制字數,要求在一定字數中將該景點簡述,但必須完整。不然會像這次的作業,同學會把網站上蒐集到的資料完整的貼在作業裡,並沒有細讀內容。這是很可惜的,內容很豐富,但都是別人的。
  • 景點圖片就免了,那只會浪費墨水。
以下是部份同學的作業內容




2007年6月29日

大家一起殺蛤仔

本學期最後一次的專研,就是來殺蛤仔。這個餐桌上的食物煮熟了就整個吞下去,我們幾乎不去細看他的構造,(ㄟ..等等,我們當然會把殼弄掉再吃!)。不過透過這個實驗,下一次吃文蛤應該會再等一下下吧?

這次實驗的內容包括以下步驟

  • 外型觀察
  • 內部解剖
  • 觀察心搏
  • 鏡檢鰓及生殖腺
  • 分離消化道
  • 繪圖

首先觀察外觀,以下方為例,左邊鈍圓稱為「前端」,右邊稍尖稱為「後端」,兩殼絞合的一面為背面,分離的一面為腹面。

區分左右殼的方法,手拿貝殼,殼頂朝上,前端向前,後端向後,左邊就是左殼,右邊就是右殼。

學校附近的大潤發一直是我準備材料的好地方,只要20幾元就可以買到一次上課所需的文蛤。除了每週帶個鍋子在校園裡晃來晃去,引人注目外,比較困擾的是最後的處理,國中當然沒有焚化爐,所以只好帶回家裡當廚餘。

在解剖之前可以觀察運動、呼吸和攝食的方式

  1. 運動:斧足伸出的時候,輕搖容器,可以觀察斧足遇到刺激而收縮、緊閉雙殼。另外還可以把文蛤放在有20~30公分厚的細砂處,然後加入清水,觀察有水、少量水或較深的水的文蛤如何潛砂。
  2. 呼吸、攝食:在文蛤的後端輕輕注入幾滴稀釋的墨水,可以用來確認何者為出水管、入水管。另外還可以在一小培養皿中加入單細胞藻類,再利用計數板計算每毫升單細胞藻類的平均數量,然後加入文蛤。當文蛤伸出水管後過20分鐘再取樣,檢查藻類的變化量,從而得知每分鐘文蛤的濾水量。

解剖的方式:用解剖刀插入腹面的殼縫,扭轉刀柄,將殼稍微撐大,再插入鑷子取代刀柄,接著就可以用刀切斷閉殼肌打開殼。另外也可以把文蛤放入35℃的溫水中,等到斧足伸出之後繼續加熱水溫,直到斧足受到刺激不太收縮為止,接著就可以解剖。

在解剖這個步驟要特別注意別讓解剖刀插到手!

打開殼後,不要急著把它全開,透過半開的殼,可以看見入水管是外套膜後緣增厚癒合的構造。

打開之後,在最靠近殼的位置有一片薄膜,那就是外套膜。

用大頭針插入出、入水管,可以確定他們的走向。如果開殼時用力過猛,會讓外套膜裂開,出入水管也跟著裂開,所以要千萬小心。

輕輕掀開外套膜,下方的器官就是鰓。這是文蛤呼吸的器官,

把外套膜和鰓切下來的樣子。(上方為外套膜,下方為鰓)

切一小片鰓,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可以很明顯的看見纖毛擺動引起水流。這在標本的邊緣處最明顯。

另外一個可以用到顯微鏡的就是生殖腺。文蛤是雌雄異體,不過從外觀不容易分辨雌雄。文蛤的生殖腺位於內臟團內、腸的周圍。

可以用鑷子取一點這部份的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下方是文蛤的精子,由於精子的尾巴很細。所以觀察的時候只能隱約看出有尾巴擺動。在這次的實驗中,只有1/10的文蛤是雄的。

另外,如果是雌的文蛤,可以看見卵細胞。

除了鏡檢以外,心搏也是本實驗的重點,心臟位於背端靠近絞合處的位置。不過在本次實驗中並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從面前的文蛤觀察到心搏,原因不明。
**畫面中的文蛤是殼頂朝下

文蛤有完整的消化道,小心一點可以把消化道完整的分離出來,而那一坨深色的是肝臟。

有些可以找到狀似粉絲的「晶桿」,它的主成份是水,含有消化酵素,可以協助分解食物,特別的是,擺著一陣子就會化掉。

最後就是要繪圖了。

雖然國中生還不太能掌握繪圖的要領,不過還是有很多優秀的作品。

2007年6月24日

被二氧化碳害慘的吐瓦魯(Tuvalu)

吐瓦魯(Tuvalu)這個國家是溫室效應的受害者案例,工業大國排出二氧化碳,而苦難由它來背。未來的某一天這個國家即將被海水淹沒,全國被迫移民。

國旗上的9顆五角星代表著由9個島所組成,左上角的標誌代表曾受英國統治,直到1978年才獨立建國


我在一個Google Earth高手的部落格裡,看到了他用Google Earth導覽了這個國家。讓我也想用Google Earth來看看這個國家。

我想知道他有多大,所以我找了9個島中最大的一個Funafuti環礁和台灣相比,兩者都是在高度35000m下所看到的景象。這個環礁大約和台北縣一樣大,不過實際面積當然小很多,畢竟中間是海水啊。另外如果你仔細看這個島嶼,你會發現他長得還蠻像個卡通頭哩!

對這個國家想了解更多,下面兩篇文章是很不錯的起點,或者也可以到wikipedia瞧一瞧。

越南cat tien 國家公園的一篇遊記

阿簡以前曾經在越南待過約一年的時間,不是去當台商,而是去當兵順便當老師。

在越南那段日子,只要有空就會往外面跑,要不是提早退伍,不然就可以把越南由南到北通通玩過。

有個特別的地方是我連續去了三次還意猶未盡的,那是越南最大的國家公園 cat tien,越南話念起來像是「尬丁」。因為太好玩了,所以我還有一次帶了全班學生一起去。

我會提起這個國家公園,是因為我的學生-三角龍,在進入高中之後,她的高中老師又帶她們去了一次,而且順便去做生態調查實驗。這個小女孩寫了遊記給在台灣的我,害我哈的要死。有興趣了解的人,可以看看她的遊記。密碼是cattien3。

http://www.wretch.cc/blog/hj0201&article_id=8054286

看到她這篇遊記,讓我忍不住去anyway翻出我多年寫的cat tien遊記。有機會回去越南玩,我一定會再去一次的!


《星星魚趴趴遊越南》CAT TIEN國家公園之大家來跳舞

Cat tien國家公園國家公園是越南最大的國家公園,被同奈河三面環抱,形成野生動物的庇護所,距離HCMC 150公里左右,面積有73878公頃,擁有許多的動物,像是豹、虎、犀牛、亞洲象等等。

這裡的犀牛屬於爪哇犀牛的一個亞種,過去曾經廣泛分佈於中南半島到爪哇島一帶,但是現在只剩下在爪哇島一小塊和cat tien有這種犀牛了,據估計可能剩下不到十頭了,而CAT TIEN國家公園的園徽就是這種犀牛。


12月28日上午搭乘TNK CAFE的遊覽車走20號國道前往Cat tien國家公園。在還沒進入國家公園之前我們先來到了LAVA tube,這是在Tri An湖畔的死火山。在這附近,放眼望去有好幾個盾狀火山,我們去的就是其中一個。進入火山可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進去的,得先請當地人帶路,因為山腳下都是果園,如果沒有人帶路,一定會迷路而找不到入口。

剛進入步道看到的都是咖啡樹,再進去一點就換成了腰果樹,只是這裡的腰果還沒結果,得到山頂上才看得到結果的腰果樹。這一路上都是平地,得要到山邊才是山路,上山的路不難走但路上的火山岩就讓一些老人家給吃足了苦頭,小夥子蹦蹦跳跳就上了山,老人家得慢慢一步一步上山。

山頂的展望十分遼闊,因為越南南部都是平原少山,所以上了山頂可以看到的景色可是十分美。不過這種美倒是人工美,因為往下看去的植被不外乎是兩種,一種是咖啡,另外一種就是橡膠樹了,這兩種是重要的經濟作物。

下了山便驅車趕往Cat tien國家公園了。進國家公園以前得先在外頭的管制站申請許可以及買票,本國人一萬盾,外國人享有特權〈特別貴的權利〉二萬盾。剛剛說到Cat tien被同奈河三面環抱,所以這時候我們就得要過河才到得了園區,過河的小船一趟只能載上五六個,搭不上的人得在岸上等下一趟,不過還好一趟只要五分鍾。才剛要過河就看見河面上方一隻斑魚狗凌空定點飛行,也許這邊鳥況會很不錯。

園區內就有住宿的服務,沒空調的房間兩人房八萬盾,三人房九萬盾;有空調的分別是十萬盾及十二萬盾,相當物美價廉,尤其是三人房更是不錯,除了空間大以外還有兩大面的窗戶。這裡的住宿環境不錯,只是有一點美中不足的就是窗簾,你很難相信的是當窗簾拉上以後,從裡面看不到外面,但外面看裡面倒是清清楚楚的,不過同行的人好像都不知道?

下午第一個行程是進入雨林中漫步,出發前導遊就要我們得穿上長褲、長袖以免被螞蝗吸血,偏偏有些人還是穿上七分褲就出發了,這些人後來都沒什麼好下場。進入叢林中沒多久,帶隊的人手裡抓著一隻扭來扭去的螞蝗介紹他會吸血,就在這隻後所有人才發現自己腳上都被好幾隻螞蝗給上身了,結果一堆人就在雨林裡又叫又跳想把螞蝗甩掉,真是令人滿臉黑線。往下的行程大家都沒注意到雨林中有著什麼樣的植物,都是在看自己的腳上有沒有螞蝗啊,要知道,這一趟行程中的焦點就是看這雨林中的植物呢,不過都是台灣沒有或少見的物種所以都是不認識啊,但是熱帶雨林的樹木可是壯觀啊。例如有種被稱為bang lang的千屈菜科的大樹,他的板根比一般人的身高還高上許多,所以這也是介紹Cat tien的資料中都會有的圖片。國家公園的折頁裡介紹國家公園裡的優勢樹種包含了千屈菜科、蝶型花科、還有一些緬茄、黃檀木等等。

我們在雨林中走了一個多小時,幾乎所有人都收穫豐富,腳上都至少兩隻以上的螞蝗被帶出來,所以一離開雨林大家就把鞋子脫了、褲子也撩起來,拚命在找螞蝗的下落。

晚上是大家印象最深的行程,因為我們搭上吉普車,由國家公園的人帶我們去夜探野生動物〈四人以下吉普車加領隊共十二萬,五人以上二十萬〉。沿著國家公園的唯一道路,坐在吉普車前進,如果沒有開燈真的是連自己的手都看不見,熱帶的星空閃耀的特別明亮。突然導遊用手電筒照著遠方閃耀的小亮點,原來是一種靈貓科的動物,和台灣的麝香貓有些相似。隨著導遊左右巡弋的燈光,我們見到了許多令人感動的景象,在樹頂看見了一隻魚鷹蹲踞休息,在路上一隻山羌慢慢地往草叢裡走去消失,就在距離我們不到五公尺的草原上,大型的鹿科動物--水鹿正在覓食,不過有些膽怯的看見我們的燈光立刻就躍入草叢中,不時還回頭看看我們。這樣的一些經驗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台灣的水鹿亞種只能在高山上見到,但在越南的這個亞種卻可以在不高的山地上就見到了〈Cat tien的海拔高度從100到700公尺〉。就在星空下,我們隨著領隊享受了兩小時的野生動物之旅,我想下午螞蝗的吸血之旅應該是值得吧?

這個國家公園是備受矚目的國家公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定這裡為Biosphere Reserve,截至目前為止,世界上有95個國家共425個這樣的保護區,越南所擁有的兩個,一個是這裡,另外一個就是幾週前去過的can gio〈就是猴子島那塊地方〉。

隔天12月29日早上六點多,我和朋友一早起來賞鳥。便遇上了許多外國的賞鳥者,其中還有一個團體是英國的團體前來這裡做研究。進入這個國家公園如果沒帶上望遠鏡,一定相當可惜。園區中的鳥種高達348種,最常見的就是鸚鵡了,經常可以聽見鸚鵡尖銳的聲音,而且牠們會成群飛過天空,加上明顯而長的尾羽,讓人一眼就可認出那是鸚鵡。早上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賞鳥,因為接下來我們就要撘上吉普車開上好幾公里然後再走上兩小時的路前往鱷魚湖〈Bau Sau〉。

在前往鱷魚湖之前,大家都學乖了,都向園區租了長襪包住腿,然後在買藥膏塗在腿上腳上,防止螞蝗爬上來。有用嗎?

的確有用,至少今天幾乎都沒人被螞蝗上身。但是有一個鐵齒的朋友,堅持不穿上長襪就這樣進去步道,最後的結果是腳上被打了十八洞,而且血流不止,簡直就是血流成河。

現今的鱷魚湖已經沒有很多鱷魚了,所以想被咬還沒得咬哩,但這裡的工人說有時他們在湖邊洗菜的時候,鱷魚會突然撲上來,然後整個菜籃就被咬走了〈鱷魚吃素?〉。大家經歷兩個小時的趕路到達湖邊之後,大多已經氣喘吁吁,只剩下幾個人願意再跟導遊沿著湖邊逛,其實逛湖邊是很棒的經驗,因為這鱷魚湖隨著季節,他的水面落差會差上好幾公尺。乾季的鱷魚湖邊都是幾個月前還在湖裡的植物,現在都乾在岸上了,走起來鬆鬆軟軟,不小心還會陷下去把鞋子留在裡頭。鬆軟的湖邊有著非常多的腳印,大多是水鹿留下來的,還有一些是這裡特有的白腳牛留下的。

離開鱷魚湖還有點不捨得,因為回去之後馬上就要收拾細軟離開Cat tien了,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再來一次Cat tien。

2007年6月21日

夏至關燈日

每年都有夏至,那是白天最長的一天。但今年的夏至有點不一樣,因為有了「夏至關燈日
http://www.lightsoutday.org.tw/index1.htm

知道為什麼有夏至關燈日嗎?來這個網站看看吧!

生物多樣性公約

學生物多樣性,一定會知道「生物多樣性公約」。

這個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簽署的公約,目的是保護生物多樣性,達到資源永續利用。原來這個公約還有個網站呢!
http://www.cbd.int/

不只這樣,而且居然還有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就在5月22日。


這是在1994年12月聯合國大會決議所定,不過那時候是定在12月29日,後來在2001年起又改成5月22日。台灣不是締約國,在5月22日似乎也沒有大型活動,所以也沒有太多人知道這個消息。


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遷」,在官方網站上也有相關的影片
http://www.cbd.int/videos/default.shtml


2002年的大會中,定下了一個目標:「在2010年,讓生物多樣性滅絕的速度大幅減緩」,距離2010的期限,這個目標達成多少?



這段影片在2006年巴西舉辦的第8屆會議中播放,主題就是這個2010年的目標。
http://www.cbd.int/doc/videos/cop-08/2010-target.swf




另外是今年主題「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遷」的影片,有簡體中文版喔!(148MB,大約11分鐘),有時間還蠻值得讓學生們看,不過讀簡體中文可能是個小問題。
ftp://ftp.biodiv.org/ibd-videos/MPEG/Chinese/ibd-2007-zh.mpg

此外還有DVD完整版(經過我下載一看,發現和上一個影片內容一樣長,都是11分鐘。差別是DVD版本把其他幾個語言的影片都放在一起了,注意喔!不是各國的字幕檔喔,是各國的影片檔。所以還是下載那個148MB的就好了啦)
ftp://ftp.biodiv.org/ibd-videos/DVD_ISO_NTSC/

2007年6月20日

老簡和老梅的古老壯遊

藍色是老簡的路徑,紅色是老梅的路徑。什麼?你不知道誰是老簡,你應該是新來的吧!?

經過了端午佳節,終於,我們也知道「非洲阿梅」怎麼來到亞洲了。之間曲折離奇的故事請見
家有非姐


另外,看到這一篇的有福啦!阿簡的秘密要給你知道啦。我這裡要在公開我的部份基因。

在DNA的序列裡有一些短的重複片段,CSI裡的人身鑑定或親子鑑定就是去利用這些短的重複片段,而推測老簡旅途的方式也是拿這些片段去和其他古老族群比較,只是這裡用的片段和親子鑑定的片段不相同。

舉例來說在Y染色體的DYS19片段會重複 TAGA的序列,而我的這個DYS19片段一共重複了16次,  所以在我的鑑定報告裡是這樣寫著

Your STRs

DYS393:12

DYS439:13

DYS388:12

DYS385a:12

DYS19:16

DYS389-1:12

DYS390:25

DYS385b:12

DYS391:10

DYS389-2:16

DYS426:11

DYS392:13

看不懂沒關係,你只要知道阿簡是非洲來的,這樣就夠了!

ps在看這篇的你,如果也有Y染色體,有很大的可能,你的鑑定報告也會和我一樣。


2007年6月10日

阿簡身世大揭密

前情提要請見我們的結婚週年禮物-用DNA尋根!

經過一個多月漫長的等待,我的身世終於大白。

Y染色體的鑑定我為O3單倍群(haplogroup )。經過遺傳標記的鑑定,老簡從非洲開始的漫常旅程是這樣的
M168→M89→M9→M175→M122

右下角那位帥哥是主持這項計畫的科學家史賓賽。他出現在那邊是為了告訴阿簡是O3單倍群。




我們帶有的染色體會發生中性、隨機的突變,這些突變便是一個標記,會隨著生殖作用傳給下一代。我所鑑定的是Y染色體,是父傳子的染色體。透過Y染色體上的標記,我就可以知道「老簡出走非洲大探險」的過程了。


M168:最早的老簡祖先

人類的祖先自20萬年前的非洲演化出來,從6萬年前開始慢慢遠離非洲。

5萬年前的非洲正處於冰河時期退卻的時候,氣候正轉變成溫暖潮溼。帶有M168遺傳標記的「M168老簡」出現了,他們大約有一萬人,已經會使用石器了,住在東北非的大裂谷區(約在現今的坦尚尼亞、肯亞、衣索比亞),他們每天拿著石器敲敲打打追獵物,那時候的氣候和現在不一樣,撒哈拉沙漠在那時是一大片稀樹草原。M168老簡們就跟著獵物們慢慢開始走出非洲了。

那段時間M168老簡開始頭大了,喔不!是腦容量開始變大了、可能開始會使用語言。也因此老簡們會製造更進步的武器,有能力計畫和合作,這也增加了老簡們探索新世界資源的能力。(也是迫害世界動物的開始吧?)

*M168是每個不住在非洲的人類的共同祖先,所以也被稱為「歐亞亞當」(可以叫他歐亞種馬嗎?)


M89:老簡移民到中東

就在4萬5千年前,在北非(或中東),第二代的M89老簡出現了,那時候的老簡已經有數萬人了。他們會使用石器、木器甚至象牙來製作工具。(看吧!連大象都逃不出魔掌)。其實M89這個遺傳標記,是90%到95%的「非-非洲人」都有的遺傳標記。(也就是不是非洲人的人有90%~95%都有這個遺傳標記,不過我說的是Y染色體喔)

在那之前,已經有一波移民的熱潮是沿著海岸線經由印度到澳洲度假玩袋鼠,不過M89老簡並沒有跟著這些人跑過去澳洲,而是浪漫地在大草原上追動物,然後莫名奇妙跑到了中東。大約在4萬年前,氣候改變,原本的草原轉變成了沙漠,留在中東的M89老簡,面對沙漠只能選擇繼續待在中東挖石油或是離開這裡,他們不可能再回去非洲了。


M9:老簡的歐亞族系廣佈

4萬年前,第三代的M9老簡,進入了舊石器時代。他們住在現在的伊朗(或是中亞南部),他們隨著獵物持續向東走,漫佈了歐亞大草原,但最後被卡在帕米爾高原,因為周圍的山太高翻不過去,有些人向北進入了中亞,有些則向南進入了印度次大陸。


M175 老簡的東亞族系

3萬5千年前,冰河時期的第四代M175老簡在東亞大約有10萬人,繼續向東跨越大草原,慢慢地跨過南西伯利亞,雖然東亞是直立人(北京人)出現的故鄉,但是大約10萬年前,他們可能因為氣候變化而消失了,所以當M175老簡到達東亞的時候,並沒有遇上這些提早從非洲離開的老朋友們。

老簡們到達東亞及中國後,冰河時期再度開始了,再加上中亞的大山,所以老簡們只能慢慢繼續朝向東亞前進。


M122:在中國種稻的老簡

終於第五代M122老簡,在2萬5千前到2萬年前出現,他們在冰河時期末期的最近1萬年間擴展到數百萬人,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了。過著和以前老簡不同的生活,M122老簡開始種稻子了,超過半數的中國男性都擁有M122的遺傳標記。

從狩獵、採集到開始農耕,老簡們需要更多的社會組織、貿易、書寫等文明。透過考古學的證據,我們知道稻米到了日本、台灣和東南亞,而擁有M122遺傳標記的人們也到了這些地方,最遠到達了波里尼西亞。也因為改變了糧食的取得模式,所以人口也開始膨脹了。


至於老簡們最後又怎麼南下,甚至到了台灣,那已經是最近一萬年的事情了。

2007年6月7日

有誰比我長!蝙蝠標本製作

哪種哺乳類擁有最長的指頭(相對身體的比例)?猜猜看吧?

我家附近有條快速道路,橋下一直是我家阿狗帶梅子散步的地方。右下那兩位就是他們,阿狗在大便,梅子在撿大便。不過那和這篇的主題完全無關!

這篇的主題在這橋下。前幾天阿狗帶著梅子和我到橋下,因為撿破爛大隊長梅子說看見橋下有不少東西可撿,橋的縫隙是許多動物的棲身之所,也因此橋下有很多掉下的鳥。但是今天要介紹的跟鳥還是無關,(夠了!你到底要說什麼?!)

好好好,繼續看下去。那個「鳥屍們」就留到之後再說吧,

不賣關子了,擁有最長手指頭的哺乳類就是蝙蝠!相信嗎?看到最後你就知道為什麼。

你可以和這個十元硬幣相比較,估計牠的約略大小。

熟悉的紅色盆子又出現了,拎著牠先帶他去洗澡去毛。


儘我可能地把毛去掉,約略可以看見前肢的翼膜連接到後肢的樣子。

然後就是用KOH浸泡,因為蝙蝠實在太小了,所以我不放心把牠泡著不管,所以我一邊泡著一邊把肉去掉,最後留下了黑色的翼膜和殘肉。

經過一夜的浸泡後,上班前把牠改泡進雙氧水,然後就成了下面的樣子,黑色的翼膜變成了白色。

一邊把肢體展開,一邊把多餘的肌腱、神經去掉。不過不要去除關節間的韌帶,如果去掉就整隻散了,我可不想拼這麼小的骨頭!

最後再放在保麗龍板上固定姿勢等待乾燥。

從開始處理只花了一天,就完成了這具蝙蝠骨骼標本,簡單吧!

蝙蝠的翅膀是掌骨、指骨間形成的翼膜,後肢和尾巴間會形成股間膜。等等?蝙蝠有尾巴?

是的,蝙蝠有尾巴,而且還不短哩。有些蝙蝠在空中捕食昆蟲時,會利用尾巴和股間膜包住昆蟲,協助進食。

蝙蝠的前肢有幾隻指頭?一共有五隻指頭,只有第一指有勾爪(最短的那隻)。看看比例,蝙蝠應該沒有辦法用手指頭挖鼻孔吧?

看看蝙蝠的左臉,我在去肉的時候不小心連一小片骨頭都去下來了,所以這裡裂了一個縫。

再看看右臉,和國父比起來,你應該知道有多難去除頭部肌肉吧!仔細看牠的牙齒,真是好精細。

我想接下來的問題是,我要怎麼收藏這個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