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9日

以筆記本作為學生的歷程檔案

對於多元評量,我總是想盡辦法找出各種可能性。不過裡頭那種檔案評量,好幾年來,我一直沒想清楚可以怎麼做,其實也從來沒看過實際案例。


最多是在《是檔案評量或是檔案堆積?談實施檔案評量時教師應注意的事項》這篇文章中讀到一個檔案評量的案例。




可是看了之後,就知道怎麼做嗎?坦白說,就算我是學生也看不懂我應該怎麼做。


退而求其次,看看學習檔案的要求是什麼吧?檔案評量的文獻中,講最多的Arter和Spandel,他們說:「學習檔案有目的地蒐集和保存學生在某個(些)領域的作品(works),訴說著他們在學習上的努力、進步和成就的故事,學習檔案還必須包含了作品選擇的標準和評定的標準,以及學生的省思。」


照著這樣的方向,再加上學者們對學習檔案的要求,像是必須有明確的評分標準、有系統的資料蒐集、有目的性的資料篩檢等。那麼檔案該長怎麼樣呢?


現行看到的檔案評量作法,肯定是不行,我看到的比較多是藝文領域製作作品的部份,以我們學科的性質,應該要有不同的作法。


以筆記來呈現如何呢?
我過去從來沒要求過學生要在一本特定的本子上記筆記,總是開放地讓他們要記哪就記哪?真的要學生用筆記本來做檔案評量,那可能都長得一樣吧,筆記不就都是我的板書嗎?

如果要用筆記來作為學生的歷程檔案,那麼筆記裡應該要有些不同的東西。把實驗紀錄本併進來如何?

我一直不喜歡出版社給的活動紀錄簿,我常覺得活動紀錄簿設計的問題很糟糕,沒有辦法達到我想要的評量結果。然後我也埋怨,為什麼要在最前面加上"活動目的",一是學生常常忘記寫,二是到底寫那要幹嘛,學生也只是抄課本而已。如果只是抄,那何不看課本就可以了,反正也都可以了解啊。然後每次活動紀錄本改都很難改,我習慣一次改一個問題,例如,一次改完全班所有的第1題之後,再去改所有的第2題。可是現在活動紀錄本愈做愈厚,把實驗步驟都加進去了,偏偏我希望學生上實驗課也要帶課本,所以實驗紀錄簿裡的實驗步驟就變成累贅了。除了這以外,改也很難改,改一個小實驗的作業,就要翻一面才改得完,我好討厭當翻面機,影響我改作業的順暢度。


抱怨這麼多,出版社也不會因為我而改,乾脆整個放棄,砍掉重練。自己重新設計活動、題目和紀錄的東西,這樣我也很好改。此外,我也根據每次的批改,設計評量準則,讓我有穩定的評量標準,學生也能知道到底自己的作業表現是什麼,同時也讓家長看到學生的這些表現。出版社給的活動紀錄簿只有用在寫練習題的時候會用。



我用筆記本結合活動紀錄之後,開始規劃讓學生紀錄學習歷程。但是如果只是單純的實驗紀錄,那麼實在不算什麼歷程檔案,應該要加一些高層次的評量類型進去,像是之前設計顯微鏡的作業。

筆記本放些什麼?
這個學年度的開始,看了 The Biology Teacher's Handbook 之後,更加讓我確定應該這麼做。裡頭第11章是《How to Use Science Notebooks in Your Classroom》。書裡說到科學筆記本的重要性在於:

1.日常文件紀錄(包含紀錄數據、做筆記、繪圖、經由概念圖整合想法、回家作業、紀錄問題) 
2.概念發展:紀錄每節課的想法、寫下對活動的反思
3.與家長溝通

有這樣的想法之後,我在上學期初就開始給了一些規定:筆記本用環圈式,規格是18K。沒帶筆記本的,我也不會處罰,當節課就用其他紙書寫之後,黏貼在筆記本上。設定那樣的大小是因為我給的學習單都會用A5大小,筆記頁面至少要比這個大。

我在下規定要用什麼款式的筆記本時,在環圈式或活頁式這兩種,想了很久。後來怕他們東一頁西一頁,所以決定用固定頁數的環圈式。但是後來我就後悔了,因為有時學習單已經貼上筆記本了,要改就得整本抱來改,偏偏一本又很大本,反而比活動紀錄簿還難改,而且要添加新頁也很難。像我後來要幾個沒做目錄的,在前面要增加幾頁寫目錄,就沒辦法再新增了。

所以我明年要重新規定,只要用26孔的活頁紙和外殼就行了,開學時就發單張給他們當範例。我會在教室準備一包活頁,讓他們沒帶的可以借用。這樣要收作業來改,也只要收單張就好了,就算要改整本,也可以請他們用另外的環扣扣住那期間的筆記頁交過來就好,這樣就不用整本抱來抱去。

筆記本裡除了上課筆記,還有他們的活動紀錄和學習單黏貼,像之前的科學寫作、科學繪圖等,他們在課文後的討論如果有找到相關資料,也可以放進來。

此外觀察完花之後,就把花貼進筆記本裡,還有在筆記本上直接畫胡椒蛾生存的折線圖、畫蕨類的孢子囊。我還會設計額外的探究課程(像是之前做酵素的探索課程),他們也在筆記本裡寫寫他們設計實驗探究的過程,以後還要寫心得。


其實這些設計有幾個目的在,第1個,出版社的活動紀錄本,紀錄的表格畫的太詳細,學生不用想要怎麼紀錄,反正就按表填進去。當我把活動紀錄本拔掉之後,他們得自己在筆記本裡設計紀錄的表格,這就是一種探究過程的訓練。此外,我也可以讓他們自己想這次教學活動的主題,我覺得這是幫助他們聚焦的一種方式。再者,原先的活動紀錄本都會要求學生寫活動目的,但是不妨改成在筆記本寫上「這次活動我學到了什麼」「我有什麼想法」,與其由外告訴你,你該學些什麼,不如從內反思我學到了什麼。

第2是之前上課的經驗,學生到了9年級,活動紀錄本早就不知到了哪裡,我們複習的時候,也不可能叫他們帶那個東西來,於是學生真正的歷程不見了,課本裡留下的只是老師上課的東西,沒有學生自己的東西。學習應該要把整體資料都集中在一起。這種資料集中,還包括貼上錯誤題目,就像這篇《考卷怎麼訂正》一樣。

本來筆記本黏貼資料和書寫的方式,我的規定是,筆記一律寫右頁,資料(學習單、訂正、補充資料)一律貼左頁。不過下次我會規定,就按照時間的順序整理這些資料吧,最好都是貼在單頁。

明年我會把這些規定重新整理成這樣

  • 使用26孔 B5活頁紙
  • 活頁夾外要設計封面,寫上班級、座號、姓名
  • 我事先設計好筆記本的評量準則,讓他們貼在第1頁
  • 筆記本要留至少兩頁當作目錄頁(不夠,未來可再添補)
  • 目錄要寫日期、標題、頁數
  • 每頁要寫標題、日期和頁碼
  • 每次考試剪下至多10題做訂正


我知道我稱這樣為歷程檔案,跟學者們所稱的有很大的出入,畢竟我沒有讓學生篩選放進去的資料。不過我希望做到的是讓學生用一本筆記本呈現他們一年來的學習歷程。


最後,推薦這個網站 http://www.sciencenotebooks.org/
如果你要看別人家的科學筆記本是怎麼做的話,這裡有很豐富的資料。

我的釣魚心法-資料搜尋與紀錄

講過這麼多次的演講,終於有人問我:「 您的部落格文章產量十分豐厚,這些點子是不是有一套資訊蒐集的流程和方法?」

啊!問到核心了啊。平平都是坐在電腦前,為什麼我都可以找到這些有的沒有的東西呢?這就是我的釣魚心法啊。給你魚吃,不如教你怎麼釣魚,在那之前還得告訴你釣竿在哪。

第1個要認識的東西,叫作RSS。中文怎麼翻譯它就別介意了,知道它怎麼用,代表什麼意思就好了。如果你有追某些部落格新文章的習慣,那你更需要知道它。

進入那個網站才知道網站有沒有新文章,這樣太花時間了。最簡便的方式就是來人主動告訴你哪個網站有新文章,甚至把那個新文章送到你面前,這就是RSS做的事情,就把它當作「網路新鮮事」的郵差來看待吧。

我是用Google閱讀器來看 RSS的,而我也把蒐集到的科學相關部落格或網站,用Google 閱讀器的功能,把它們分享到我Blog的左欄,叫作「我的Science 網誌串聯」

再來講一個工具-瀏覽器,自從 firefox出現之後,我就改用firefox了,而幾年之後 Google 瀏覽器出現之後,我就發現這更棒了,所以我就移情別戀改用Google了。現在firefox我只有在批次複製flickr的圖片連結,和下載影片會用到。

Google 瀏覽器裡我最常用的兩個功能都在右鍵裡,一個是翻譯成中文的選項,另外一個是在Google搜尋的功能。看外文網頁的時候,直接翻譯成中文,可以讓我快速掌握內容,雖然有時候會翻譯出不倫不類的內容。

我在幾年前學過日文,這增加了我資料搜尋的廣度。沒學過日文的怎麼看日文呢?那就可以靠Google翻譯的功能了。除了Google瀏覽器裡的翻譯功能外,你也可以直接用Google 翻譯貼上全文或是網址,轉瞬間就變成中文了。

我在資料搜尋名詞的時候,很常去看它在不同語言的寫法,這除了用Google翻譯來做以外,維基百科也很好用。先搜了它在中文維基的頁面,然後再看英文維基和日文維基的頁面,這常常讓我發現許多新東西。


關鍵字下得好,搜尋就會很有意思。比如說要找科展,就別只找中文的科展,你可以找英文的 science fair ,或是日文相關的 自由研究。找教案,也可以找英文的 teaching plan 。或是找DIY,就找日文的 手作り。

當我知道了某個名詞在日文的寫法之後,我還會用Google的進階搜尋去看它日文的頁面,也看它日文的圖片、影片。這個方法可以增加搜尋的深度。


我蒐集日文資料還有幾個途徑,就是參加他們的郵件討論群組,以下兩個建議各位可以加入。不過日文是個門檻,找個懂日文的人教你加入之後,你就會源源不絕的理科教學討論資料了。看不懂日文也沒關係,反正你多少也看得懂他們的漢字吧?就算完全看不懂,Google翻譯可以拿來用一下啊。

実践生物教育研究会
http://www004.upp.so-net.ne.jp/jissen/

 新理科教育ML
http://www.rika.org/rikaml/

在接觸日本的網路資料之後,發現日本的科學社群非常多,以下幾個是日本某些地區的物理社群,他們通常每月聚會一次,每個人會分享一些教具教材,這看起來跟趴辣客很像吧,其實當初我就是和他們取經的啊。


橫濱物理
http://www2.hamajima.co.jp/~tenjin/ypc/ypcalbum.html

岐阜物理
http://www.straycats.net/index.html

愛知物理
http://www2.hamajima.co.jp/ikiikiwakuwaku/

學生物的為什麼要看物理呢?生命現象的展現不就是物理和化學的總合表現嗎?你當然要懂物理和化學囉。而且他們分享的東西都好有趣,怎麼不看。我常常就用裡頭看到的關鍵字丟去Google搜尋,然後就可以藉此找到更多網站資料。

關於生物討論的部份,在FaceBook上也有一個 全國生物地科教師討論坊 ,印象中是米蘭老師成立的,不過這是設定為不公開的社團。

以往我們看到一個很不錯的網站,值得參考的話,我們就只有放在自己電腦裡的瀏覽器,把它變成「我的最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我的最愛」,擺在自己電腦裡,終究不會變成「大家的最愛」。

幾年前,社會書籤的概念出現了,如果有個線上網站,可以讓你紀錄「我的最愛」,而這些資料又可以彼此交流,那麼「我的最愛」就可以變成「大家的最愛」。

這種社會性書籤,我首推 delicious。當你看到一個網站覺得不錯,把它的連結加到delicious的時候,也給它一個標籤,例如你看到阿簡生物筆記,就給他一個biology的標籤。這樣一來,其他人如果在 delicious搜尋biology標籤的時候,就可以順便搜尋到有人把阿簡生物筆記放進來。

只要愈多人這麼做,這個社會性書籤就會愈強大,他和Google搜尋很不同,因為Google搜尋是機器搜的,可是delicious是人主動建立的,所以搜到的資料就會更精確。

我最常看的就是用biology這個標籤去找看大家標了什麼網站,裡頭你可以選擇最近被標的,或是最常被標的。

或者你也可以用兩個標籤同時搜尋,比如說下面這個連結就是看有什麼網站同時被標biology,也同時被標fun。或是你可以搜尋biology +diy,這也很有趣呢。

這項服務不錯,不過都是英文的,有沒有中文的呢?台灣有類似的黑米書籤,不過我想看的類型,沒什麼人再加,還是算了。

除了delicious以外,英文的還有digg.com也很不錯。中國有個網站,叫作煎蛋,我覺得也很值得看,他們把外文的網站,像digg.com 、popsci.com等的新鮮資料翻譯成中文,你也可以直接訂煎蛋的RSS,這樣就可以快速獲得這些資訊了。裡頭包羅萬象,科技的、有趣的,什麼都有


當我看到有趣的網址,我做的除了紀錄在Google瀏覽器的書籤外,如果看到我也想跟著做的,我就會在 Google 文件裡紀錄下來,變成我的todo list,如果是有趣的,想和大家分享的,我就會貼在噗浪上面,這樣的分享,有時還可以引出更多相關的內容。

我在Google 文件裡的todo list ,清單項目高達數百項,都是我有興趣一試的,或是想再專研寫成專文的,生物筆記根本不愁沒東西寫。當我寫出自己的文章之後,那樣的知識我就忘不掉了,就成了我的知識,同時這個Blog也變成我的資料庫。

此外,電視節目也是我重要的資訊來源,不過我常看的就只有公視、Discovery、國家地理頻道、動物星球頻道、緯來日本台、電影台等。

電視資訊這麼多,我怎麼有時間看呢?我還有個狠招,就是快轉看電視。我家有買Tivo,看的電視節目都是事先錄影下來,有些節目如果我只是想知道字幕內容而已,我就會用最快的播放速度掃完整集,然後只有在特定我想細看的地方放慢速度看。如果這節目值得保留,就會存在Tivo的硬碟裡頭,再傳回自己電腦裡保存,最後再寫成Blog的筆記文章。

我很喜歡DIY做些東西,在找這些資料的時候,科展群傑廳裡有很多很棒的資料。那些科展作品的研究方法是最值得一看的,這絕對不是只有要做科展的人才需要看,你有興趣玩東西的都應該去看看。前幾年有件作品是做音效卡的應用,超棒的。可以拿音效卡測速度、時間,這種完整的應用,看科展作品才會知道。另外,我之前有玩紫外線濾鏡,也是從以前的科展作品中得知,要怎麼搭配玻璃紙,才能得到濾鏡的效果。

再來講到影片的部份,講到線上影片,一定會提到YOUTUBE,但是裡頭影片這麼多,哪裡有有趣的影片呢?有時我看到網路介紹時,我就會在Youtube 中特地尋找,看看有誰會把這影片加入他的影片清單,而會加這影片的人,常常還會加其他有趣的影片,就這樣像老鼠會一樣,就可以找到更多資料了。

另外,YOUTUBE上有些人也會建立頻道,很值得訂閱來看,每週有什麼新影片,YOUTUBE就會送連結到信箱裡來,這些影片頻道都不錯,可以看一看。
http://www.youtube.com/user/WAOkagaku
http://www.youtube.com/user/NationalGeographic
http://www.youtube.com/user/djxatlanta
http://www.youtube.com/user/achu2003cn
http://www.youtube.com/user/Filmmartmedia


大量閱讀非常重要,我碩班念的是交大,畢業後辦了校友證,豐富館藏的圖書館提供給我大量閱讀的機會,幾年下來看的書也要近千本了。不過有的時候要找資料,還是得從網路上找,搜尋時,用對關鍵字就很重要了,搜電子書,就要加上 filetype:pdf,如果想搜教學動畫,就用 filetype:swf,這些其實在Google進階搜尋裡就可點選了,所以不用記著怎麼打,只要知道可以這麼用就好。

即使在偏鄉,只要有網路,要聽演講也不用煩惱,找對地方,就有一輩子都看不完的演講,我在這篇線上演講裡,放了許多連結,都是政府機關或是學校辦理的演講或課程的實況錄影,只怕你沒時間看。

最後再講幾個知識來源,這些是我訂閱的電子報,這些都能提供不少最新消息。
學會運用這些資源和技巧之後,別忘了還要實作才會變成你自己的喔。

能力指標、科學素養與學習成就評量標準

這一篇非常「硬斗」,要看促咪文的在此先說聲掰。

我想整理去年到最近的一些關於教育的想法。之前我幾乎不關心課程綱要裡的能力指標,會去看只有兩種情況,一是為了教師甄試,二是為了要寫教案,反正沒看過課綱,也是可以教啊。

而去年因為進入了輔導團,要推動探究教學,所以我再次去看了課綱,開始去想「我們應該交出什麼樣的學生」。我從那些能力指標中,先篩出國中階段的,再刪去理化和地科課程的,最後留下一些我覺得與國中生物有關係的《國中生物的能力指標》,就放在Google 文件裡,有些雖然屬於生活科技的,但是我覺得多少和生物能牽扯上關係,因為「生物科技」啊。

在這些能力指標中,超過二分之一都和探究都有關係,而且非常重視科學過程、技能與科學精神。

在沒有注意能力指標之前,我的教學很容易只放在科學認知那塊而已,就只管學生應該記住什麼知識,沒注意該培養的是能力。其實我們應該常去看看課綱裡的能力指標,看看到底我們做到了多少。

前一陣子怡嘉在某次訪視中,在帶活動前問:「植物有沒有有性生殖?」,這個問題出來,有些理化老師都表示不太確定答案是什麼。

知識內容會被遺忘的。雲門舞蹈教室的廣告文案很棒,它說「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能力有了,忘也忘不掉。

現在的我們,不知道有沒有有性生殖,只要上網查一下,知識就蹦出來了。記不得,那就去查就好了。這時代,新知識太多了,每天都有,花上一輩子學不完,也記不完。重點是要有能力查,而且要有能力篩選出正確的資料。也就是要有過程技能,也要有思考智能。

上週陸續接觸到幾個重大教育議題,先是周三參加的的學習成就評量標準,再來是周五到校訪視前突然接到一公文要調查《PISA 科學素養評量手冊》的宣導執行狀況。

兩件事情看似無關,但裡頭有些事情是相關的。

目前九年一貫課程只定出能力指標,卻沒有訂出評量參照標準。即將出爐的評量標準就是要提供與九年一貫課綱相對應的評量參照依據,指引教師評量的內容範圍及學生不同等級評定應具備的表現。

學習成就評量標準不是用在會考裡,它共分成五個等級,ABC屬於通過,分別代表「優秀」、「良好」和「基本」,而DE屬於不通過的,代表「不足」和「嚴重落後」。

無論是能力指標或是評量標準,那都只是一個表而已,重點還是落在怎麼教,和怎麼評量。

能力指標告訴的是你要教什麼,評量標準告訴你的是學生可以放在哪個等級,如果不足,那就再幫他們補救。


周三開了評量標準的會議之後,我心中出現幾個大問題,除了標準之間的界線不清楚以外,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有了標準,那麼該用什麼評量去評呢?

C等級就是屬於能夠知道知識,也就是會再認和回憶,而B等級是熟悉知識。A等級則是合理延伸。後兩者都是屬於Bloom認知歷程向度較高的那塊。

我從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學習成就評量指標與方法手冊》的p.64- p.75,整理了自然領域的 《Bloom認知歷程向度分析與示例》。如同下圖,Bloom的教育目標分類,早就在2001年就已經修訂為記憶、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



看了《Bloom認知歷程向度分析與示例》之後,就會知道平常段考、基測那些紙筆測驗能考到的層次最高大概會到應用分析那個層次,要再高就有點難了,畢竟選擇題要做到這塊,還是有困難。在這種考試裡,就算加入非選擇題想要考高層次的,也有困難,因為那些能力不好評改,也不好出題。

那麼總還是要想想怎麼出題評量那些能力啊,《PISA 科學素養評量手冊》有許多值得參考的試題,也很適合直接拿到課堂上,轉化為討論的題目。

PISA2006的主題是科學素養,他們定義科學素養的內涵包括科學舉證能力、形成科學議題能力、解釋科學現象能力。(1)科學舉證是能夠提出具有證據導向的結論,並說明它的原因;(2)形成科學議題是在解決日常生活困擾的過程中,能夠提出一些問題,然後透過科學探究的方式,蒐集證據進行研究來解決困擾;而(3)解釋科學現象則是能夠充分運用所了解的科學概念和知識,對自然界發生的現象加以解釋。


手冊裡有許多專家教師設計出的題目,我特別推薦要去看那些開放性問答題目。看了就知道可以用哪些題目來測科學素養,知道了怎麼測,就可以在設計教學活動時,知道怎樣才能教科學素養。畢竟科學素養能力是身為公民必須具備的能力,我們都知道「理盲」不好,但是我們是不是一直在製造理盲的學生呢?

在手冊裡《S16筆筒樹的浩劫》第2題討論以生態多樣性的立場,究竟應該怎麼處理罹病的筆筒樹,要說出支持的作法,和支持的理由。這就是在科學素養中辨識科學議題。如果轉化為課堂討論,還可以讓學生互相詰問對方提出的立場,並且為自己的立場辯護。其實這也是培養敘事能力(narrative skills) 的方法,數據或事實不會自己說話,它們需要人們的口頭說明或文字說明才能被理解。

回到先前提的能力指標,其實它想要的不正就是這些能力嗎?

2012年4月28日

楓香果實吊飾-路路通

學校裡有好幾棵楓香,最近地上掉了好多果實,一顆顆的,長的就像是神隱少女的小煤灰球。它們3月底的時候,都還是綠色的


最近樹下有好多它們的果實,這兩天新竹一直下大雨,趁著它們還泡在雨水中,我撿了好幾顆回來。我想泡水之後,它們應該會變得比較軟,我想來處理處理它們



其實,楓香的果實並不是一個果實,它是一堆蒴果長成的圓球,應該稱為果序。《綱目拾遺》裡說到「楓果去外刺皮,內圓如蜂窩,即路路通」。路路通是種中藥,講的就是這個下面這些模樣,那些蜂窩狀的殼是杯狀花托。

圖中上方是尚未處理過的,下面那幾個就是處理過的樣子。



我說要趁著雨天來處理它們,就是想要趁著它變軟來拔外頭那些蒴果,全部都拔完之後,就會出現一種很詭異的美感。

拔這些蒴果,還挺花時間的,如果是拿著鑷子一個個弄的話,小小一顆也要花大約20分鐘以上的時間,如果是乾燥硬梆梆的狀態,可能還要花上更久。不過現在科技日新月異,其實拿個電動鑽子裝上鑽頭,不到10分鐘也可以搞定一顆。中間都挖掉之後,很有巴克球的感覺啊。弄好之後,再用砂紙打磨一下就很美了!





去年一個學生拿了一個吊飾給我,其實就是用楓香的果序做的。



我看到黑胡桃老師在幾年前就做過這個吊飾,她還很有創意的把不同顏色的黏土塞進洞裡,就成了一個很特別的裝飾品。有數理魂的我,忍不住就想到一個題目,「如果要做到相鄰不同顏色,最少要幾種顏色的黏土」。我想我們班那些學生們應該很快就能解出來吧!?

2012年4月27日

虎克看軟木,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事

IMAG1463.jpg 

前陣子某出版社給的教具裡,有張小卡,上頭寫了「虎克利用自製顯微鏡觀察軟木塞薄片,並命名『細胞』此一名詞」,這段話終於讓我把這篇草稿完成了,因為這段話存在一些問題。

曾經我為了想知道虎克看的到底是軟木還是軟木塞,而特別去找虎克寫的微物圖誌(Micrographia)來看,這書可以在古騰堡計劃裡找到線上的電子檔

虎克看的到底是軟木還是軟木塞呢?我還真是無法得知,我只知道他用corks這個字,就當它是軟木吧。



看了這本書,又看了張文亮教授寫的《愛上跳蚤的男人》之後,不免為生物課本裡的虎克叫屈。在生物學有這麼偉大貢獻的人,被簡略成做了台顯微鏡,看了軟木塞,發現有洞,就稱之為Cell,然後就成細胞一詞的起源。

還好,還有某些版本的八年級國文課本放了張文亮教授的那篇文章,可以讓國中生認識他
過去。

虎克在Micrographia 寫軟木觀察時,他只是用cells來當一般名詞在敘述那些洞,甚至他也用boxes來形容,所以要說他命名細胞一詞,我覺得有些差距。

他的偉大並不是去命名,而是觀察和探究。整本Micrographia紀錄了60個觀察報告,58幅繪製精美的版畫。他觀察的對象,遠從月亮,近到尿液裡的結晶,軟木觀察只是其中的第18項而已。 (Observ. XVIII. Of the Schematisme or Texture of Cork, and of the Cells and Pores of some other such frothy Bodies.)


他除了看軟木以外,他甚至去計算裡頭有多少個cells,不過他沒那麼傻一個個去算,他觀察到一英吋長的長度至少有1080個cells,一立方英吋的軟木至少就有1259712000個cells。

看到他算出這樣的數字,還真是嚇到我了。我看洋蔥細胞看了這麼多次,從來沒有想要仔細去計算到底一片洋蔥鱗葉有多少細胞。這倒是提醒了我,下學年度我可以讓學生去估算「細胞有多少」。給學生一公分見方的洋蔥切片,讓他們計算長有幾個細胞、寬有幾個細胞,然後就可以估算一片鱗葉有多少表皮細胞,再去計算有多少片鱗葉,把這些數字乘一乘,這一定是天文數字的啊!。不過這一定有誤差的,畢竟洋蔥細胞並不是每片都會長得一樣。我猜想那數字會達上千億吧?

估算不只可以用在洋蔥表皮上面,你要算葉下表皮的表皮細胞也行,甚至應該去算算氣孔有幾個。先算出一平方公分有多少氣孔,然後最後要估算出一棵大樹有多少氣孔!(想到可以荼毒學生,就忍不住好興奮)


他在書中還提到這是他第一次看到顯微鏡下的小洞,而且他也沒看過其他人提過,我想他應該很得意他是第1人吧?

他把顯微鏡下的軟木觀察結果拿來解釋他平常觀察到的現象。他認為

第1,軟木為什麼這麼輕,原因就在他有多孔的材質。

第2,軟木為什麼可以作為瓶塞擋住水和空氣,水和空氣為什麼不會漏?他認為軟木非常緻密,那些小洞裡充滿了空氣,因此可以擋住那些通過的氣體和水。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它會浮起來。

第3,軟木為什麼這麼有彈性,壓了又可以彈回來。他認為就是因為有這些充滿空氣的小小boxes或是囊,自然就能產生這樣的效果。

看到這,你就知道虎克不是隨手拿塊軟木就要觀察,他看軟木是為解答他的疑惑。看了軟木之後,他也想到,他看有些植物的莖裡也有很多洞,是用來運輸那些有營養的汁液,可見他也看過維管束了。

我把自己放到他成書的1664年的時代,那時候顯微鏡剛發明出來沒多久,大家根本就不認識細胞這東西,那時的中國是康熙3年,前幾年鄭成功才剛從荷蘭那搶到台灣。科學還有許多未知的時候,虎克就已經看到了這些別人沒看到的事情,我可以想像他寫書的那手一定是顫抖的。當他計算出一立方英吋的軟木裡至少有1259712000個細胞時,我想那天晚上,他一定輾轉難眠。

我很期待,哪天有人可以把Micrographia翻譯出中文版,那樣就可以有更多人被感動了,三百多前的書,沒版權問題了吧。(虎克這本Micrographia,我看了很久,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太多單字都沒看過)

2012年4月26日

拍攝校園植物當考試的多元評量

4/6的團員工作坊裡,我分享了前一陣子把植物界拉到校園裡頭上的課程經驗,藉由手、眼、腳與實物的互動來認識植物。

劉新老師聽完之後提了一個重點,那就是我怎麼評量學生學到了我要他們學到的知識?如果這個課程的核心是解說植物而已,那光是講講也就好了,但是如果這是一個課程,那你要怎麼評量學生是否接收到老師傳達的資訊呢?特別是在這種30出頭的人數,一定會有些同學站在人群後面,沒辦法靠近老師解釋的植物。

對啊,這是個大問題,難道真的只有回到教室用紙筆測驗,寫選擇題這個方法來評量嗎?有沒有其他方式呢?

後來看到阿清老師的《2011植物界分類之學生動手做》,他做了「植物校園觀察競速活動」,這個活動給我的衝擊很大。對喔,讓學生去拍下指定的植物,也是個方法呢!我很喜歡這個活動,學生們不需要每個都去採集植物,只要拍下就可以,這樣可以減少對植物的傷害,實際上也藏了對生命的尊重在裡頭。

讓學生拍照當評量/作業,這我以前不敢做太大,雖然幾年前也曾經做過一個「酷哥正妹自拍救地球」活動。不敢的原因是在幾年前,你要學生帶相機來,恐怕有些家還沒有哩,但是現在呢?已經不一樣了。

今天第八節,我也帶了9年級的學生做拍校園植物的活動。因為是臨時起意,所以有可能沒辦法拍照,所以我調查了「手邊有可以拍照的手機,請舉手」,全班只有五個人沒舉。所以要做這活動,絕對可行啊!

我這次操作7年級的校園植物評量的部份,方法很簡單,就印一張小紙片,上面有10道題目
蘚苔植物、蕨類的孢子囊堆、裸子植物的針狀葉、裸子植物的鑿型葉、裸子植物的毬果、單子葉植物的花(2種)、雙子葉植物的花(2種)。

學生們2-3人一組,拿著這小紙片去找這些東西,然後拍下照之後來找我檢查,最早到的加10分,往下依序為9、8、7...。

DSCN6337.JPG

DSCN6338.JPG

這節課程裡,平時看來散慢的學生也認真的帶著課本和筆記,核對植物的描述,看到花就去算花瓣。

雖然名為考試,但也允許討論,我常聽到同學們這樣的對談,「哪裡有毬果」「就這個一顆顆的啊」「蘚苔類呢?」「這個啊」「好小喔,」...。我想要的就是這樣的學習氣氛,感謝阿清老師提供的棒點子。

檢查學生的相片時,最常出現的錯誤有這幾個


  • 把小葉南洋杉的落葉當作毬果
  • 把6枚舌狀花的咸豐草當作單子葉
  • 把開在某禾本科植物旁的通泉草那類小花,當作是同一株植物。因為旁邊都是平行脈的葉子,所以他們以為是單子葉植物的花。


雖然活動很棒,不過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我應該再多留些時間來進行討論和分享。像是讓第1名學生講他們尋找答案的歷程,讓他們帶領其他同學去觀察。

我後來有讓幾組找不到答案的同學再補考一次,也就是再去拍其他我指定的題目。有位同學花了好久時間,終於認識平行脈之後,下課時就來問教室旁的椰子葉,是不是就是平行脈。當他知道他推測的答案被老師確認之後,他的表情我一直忘不掉,那是發自內心,習得知識的喜悅,雖然不過是個「平行脈」而已。

剛我又思考著是不是還可以放入使用檢索表的概念呢?

也許就用校園中那個小園子,裡頭有蘇鐵、龍柏、滿天星、黑松等大型植物。我可以設計一份檢索表,就是區分這四種植物的,最後分出了ABCD四種代號。如果把蘇鐵放進檢索表之後,會得到A代號,就請同學把蘇鐵和寫著A的卡一起拍下來。

此外,檢索表也可以讓學生各組針對某區的幾種植物來做,做好之後再互相交換使用來考試。不過這部份要怎麼操作,就要再想看看了。

當這個方法想出來執行之後,我就可以把檢索表也放進校園課程裡了。然後再結合之前做的
生物課程的校園戶外教學》、《校園尋寶遊戲》 、《自然尋寶遊戲》、《如何讓校園植物遊戲變成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我想我就可以做出一套很完整的校園課程了。


相關閱讀:怡嘉的《帶學生到大自然學習植物吧》,這用專家小組以及結合學習單的方式也很棒,我很喜歡她學習單的設計問題。

用番茄培養天然酵母

因為上課講到菌物界,我就講到我在家裡曾經試過用葡萄乾培養天然酵母的事情。

學生聽得躍躍欲試,我就說那我們也可以試試看,有沒有水果啊?

結果學生就遞來當天營養午餐附的小番茄

接著我要了一個透明寶特瓶,把番茄塞進去,然後加點水,再跟學生講帶點糖來,明天加進去。我說下週這節課,我們一定可以看到些好玩的事情,我們就用這番茄來釀酒吧。

一週過後,其實我已經忘記這件事了,但是學生一看到我進教室,就拉著我去看那上週的瓶子。瓶子裡已經看不到番茄完整的樣子,而且瓶壁非常飽滿。學生們一直喊著「那寶特瓶變好硬」
IMAG0036.jpg


上課時,我就問大家這瓶子為什麼會變飽?大家怎麼回答,我已經忘記了。但是我記得能講出裡頭有二氧化碳的人,實在不多。有很多是我沒想過的答案(我怎麼可以忘記呢?這是很重要的答案呢)

接著我說,下堂課會到實驗室看蕨類,我要徵召幾個人,願意來驗證這裡頭真的是二氧化碳。請想一下,你們會需要哪些器材,我來幫你們準備。學生就說了要打火機、蠟燭、澄清石灰水、石蕊試紙等物品。

接著就是這段影片了


學生說,一大早來學校的時候,看到那瓶子裡還有很多一絲絲的東西,但是搖一搖就不見了,我猜想應該是菌絲。這也有可能啦,我上週在弄這東西的時候,並沒有先殺菌啊,所以裡頭應該會有很多雜菌。

這瓶番茄發酵的東西聞起來什麼味道呢?有酸味、也有酒味,不過酸味並不是令人不快的酸味,其實我覺得那風味還不錯耶。

後來我也把這番茄醋酒放在顯微鏡下看,也看到了一些酵母菌在裡頭呢。

這次意外的插曲,讓我想著也許可以引入變成正式的課程活動,只要請同學準備熱水燙過的玻璃瓶,帶些葡萄和糖,我們也可以在課堂中把散佈空中或果皮上的酵母菌抓來玩一玩,其實還會順便抓到其他雜菌。

另外,我也想在教室裡讓學生試試看養優格。




人學猴子,狗學人,青蛙會坐坐

這兩天在網路東看西看,發現了這幾個影片,突然發現他們之間的關係還挺妙的。

日本男人Kenichi Ito,花了8年時間,訓練自己像猴子一樣行走,最後他訓練到100公尺18.58秒的成績。



 另外一個則是一隻會跳舞的狗,牠居然可以用後腳站立跳啊跳的,扣掉擔心牠腰椎受傷之外,其實牠的各種動作還蠻可愛的。
 還有一個則是一隻會坐下的青蛙

骨盆結構串聯了三個影片的核心,不過我現在對這些還沒有什麼梗,就先放著吧。

2012年4月25日

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工作坊

早上去台北參加「「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工作坊」,要上高鐵前,瞄了一下車票,哇!居然是車廂1,座位1A!

那不就要跟司機北北一起開車了!怎麼辦?我還沒準備好耶,我等一下要跟司機北北聊什麼才好呢?
 

我還在旋轉著心中的小粉紅時,車一來,我錯了。

北上的1車是在列車的屁股。從第1名變成吊車尾的最後一個,這種心情你們知道嗎!?超失落的,就好像小學跟心儀已久的女生告白,她說她也喜歡我,結果後來發現她跟每個喜歡她的男生都這樣說。

咦?這好像沒什麼關係?好吧,重點是我變成全列車最後一個到台北的了。

帶著明明是第1名,卻要當最後一個過終點線的人的心情,嘟著嘴巴上車前,突然看到車廂旁有個陌生的東西。這...我居然坐到高鐵第1組的營運列車啦,而且還是1車1A耶。


回到一點都不像重點的重點,今天開完會知道幾個重要事情

  1. 教育會考說明,目前掛在烤雞翅的網站上,大家要去關心一下以後會考怎麼考。從中等偏易變成了難易適中啊,會把50%-75%通過率的題目換成一些30%-40%通過率的題目。
  2. 5月份就會有個「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會出爐,生物科的已經完工。它的概念非常棒,我喜歡,但是距離實際推行,還有很長長長長的一段距離。這是12年國教的工作要項5的一項子內容(見此連結裡的這份文件)。

2012年4月19日

校園歲時記-穀雨

從清明到穀雨之間,校園裡最奇特的風景就是雀榕的落葉和長新葉了。

之前聽邸老師說,她去年看到雀榕突然掉光葉子,嚇了一跳,但是辦公室裡的資深老師氣定神閒地告訴她,別緊張,過幾天就都長出來了。

雀榕的落葉,一年有2-3次,學校裡的這棵雀榕應該是落葉2次而已。清明過後的周一(4/9)來學校就看見雀榕葉子落了滿地


抬頭一看,上週還綠油油的雀榕,在一個週末全都落了葉。


雖然才剛落葉,但是樹幹上馬上就長出葉苞了。



過沒幾天,4/13已經看見枝上都滿滿長出紅色的葉苞了,我對學生說「雖然現在光禿禿,但就這個週末,周一一來你就會看到滿樹的葉子爆開來」



周日到學校來做事,想起要來觀望一下這棵雀榕,果然啊,滿樹的嫩葉已經長出了。


地上也都是落下的苞片


一個禮拜前看到的葉苞都長成了新葉



下面這張是4/9拍的

這張則是4/15拍的,相差不到一週,這些葉子長得真是快速呢!

看我以前拍攝的照片資料,我想下次落葉應該是在11月,立冬到小雪之間吧。

這個時節,蘇鐵也正在長新葉
DSCN6178.JPG DSCN6176.JPG

此外,破布子大開花的時節也到了。



樹下到處都是破布子的花,在拍地上的花時,頭上還一直被破布子的花打到。


花有多少呢?學生掃了一節課,還沒掃完,但花已經裝了半桶了


很難想像喔,這滿滿都是破布子的花呢。一棵大樹,居然可以開出這麼多朵花啊。


我走上三樓,想要拍近一點樹冠的樣子,不過距離實在太遠。


最近逛校園,還看到一個很詭異的現象。
就在小葉南洋杉樹下,我看見有一叢小葉桑的幼株。
DSCN6277.JPG

但湊近一看,居然還結了桑椹
DSCN6285.JPG


這麼年幼的一叢居然可以結桑椹!我真是想不透。

蹲下來看個仔細,才發現這裡有棵被砍掉的桑樹,那些幼葉就是這個樹頭萌發出來的。
DSCN6283.JPG

樹長大了,葉子都是成熟葉型了,但樹若是只剩下樹頭,萌發的葉子卻又變成幼葉葉型,而且長的果實還比另外一棵大棵的桑樹大,這怎麼回事呢。



另外,幾個有季節性變化的事件。

中間的大園子,現在滿滿都是某禾本科植物的花序
DSCN6286.JPGDSCN6294.JPG



3月底,黑松都還有花粉可以玩
DSCN5870.JPG


但是現在的花粉都飄完了,每個枝的頂端也長出新的葉子了
DSCN6302.JPG

辦公室旁的樟樹,等到現在才終於開花,晚了附近學校將近一個月的時間。
DSCN6316.JPG


幾乎每棵樟樹上面都可以找到樟葉蜂,還好學生沒有去仔細看,不然說不定又有人哎哎叫說學校好多蟲。
DSCN6299.JPG

2012年4月17日

畫蛋的機器-eggbot

之前在找arduino的零件時,逛到國外的電子零件購物商,突然看到一個很特別的機器eggbot
只要在電腦上用inkscape做好圖之後,就可以用eggbot畫出來耶!

他們網站上就擺了好多這樣畫出來的蛋
圖片來源:http://egg-bot.com/

這個機器對我這個電子控,實在太誘人了,當天立刻下訂,paypal立刻噴出好多錢。

過了幾天,從米國寄來了一個大箱子


箱子裡頭還有個小箱子


打開來看,好多零件啊。



最後組出來的成果就像這樣。不要以為打開箱子就有一個完整的機器,這得花上一兩個小時去組合呢!網站上面有很清楚的組合步驟說明呢!

這個機器接收電腦來的訊號,驅動機器的兩個馬達,帶動上面夾住的一支簽字筆。然後就可以寫字、畫圖啦。


雖然人家叫作eggbot,是畫蛋的,不過可不是只有畫蛋而已,乒乓球也行的。本來我是拿家裡的蛋來畫,可是蛋實在有點麻煩,要保存還得去掉裡頭的蛋黃蛋白,所以我就找了乒乓球來畫。

這就是這幾天的成品啊。有地圖、老虎、名字、詩句、迷宮還有樂譜啊。



上圖右上角寫的是「你好媽」,不管從哪個字開始,向左向右都可以念,不過這樣實在不夠高尚。為了顯示自己其實是上流社會的人,所以我決定來寫詩。


在球上最適合的詩,應該就是回文詩吧!我搜尋到一首還不錯的,就是「悠雲白雁過南樓 」,這七個字可以順出這首詩,多棒啊。

悠雲白雁過南樓
雁過南樓半色秋
秋色半樓南過雁
樓南過雁白雲悠  
寫完之後拿給梅子看,梅子就問,那生物有什麼可以寫的?

嗯...界門綱目科屬種,種屬科目肛門界?

2012年4月14日

維管束衣服是今年的潮流嗎?

前陣子在想教案比賽的事情,日也想,夜也想,馬桶上也想,走路也在想。
因為我要做的主題是維管束,所以一直想到底還有什麼維管束的梗。

想著想著,到了路口,我嚇傻了!

我前面的資深小姐穿著一件好熟悉的衣服,這種熟悉感,就像是半夜上廁所時不用開燈就可以找到馬桶的熟悉感。
年輪衣服

這位小姐的衣服花紋我記得啊,就是木本植物的樹輪啊!
頓時,我腦裡就開始跳出以前聽木材演講時候得知的知識:就是木材的移行漸進或是激進。

春材和秋材的組織變化會有移行漸進和激進之分。漸進就是春材到秋材的細胞變化是漸漸變小,顏色看起來是漸層的。如果是激進就是突然變小,中間沒有緩衝的大小。肉眼觀察下,顏色變化對比明顯。

我刻意找了兩張圖來當對照,我想中間那張應該就是移行漸進,左邊那張就是移行激進。那麼小姐的呢!?

看起來怎麼像是兩種的組合呢?


當時我腦中不只想木材,其實我還想搭訕,我好想問那位小姐「衣服哪裡買的」,可是又很擔心被當作變態啊。

各位女士,你走在路上停個紅燈,後面一位大叔突然跟你搭訕,問你衣服哪裡買的,這應該很恐怖吧。為了避免危害社會善良風俗,我只好默默地把問題藏起來。

好吧,請問各位,這種衣服哪裡有得買?

20120418 後記,有網友指認這個是蛇蚊啊

切芭樂

人生有時要跳脫規則,吃芭樂也是一樣,一般的縱切芭樂不能滿足我。
DSCN5961.JPG


把芭樂橫切,反而會看到另外一種風景。這種對稱圖形是你在切塊的芭樂上找不到的啊!
DSCN5959.JPG


順便再提一個無聊人的無聊事,你們吃芭樂有削皮嗎?下次削看看,吃下去會有奇妙的口感呢。
IMAG1485.jpg

削皮的芭樂,那種苦苦澀澀的味道不見了。少了那種味道,突然就不知道自己在吃什麼水果了,原來我們吃的只是那層皮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