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國生物學會研討會
上週六有了一個難得的經驗,到了成大的 中國生物學會 舉辦的研討會中去演講。七月份邀我的時候,我心裡想得很簡單,既然有機會去成大分享,那不如去傳遞生物趴辣客的經驗,也許將來有機會去成大辦趴也說不定。 雖著時間越來越接近舉辦日期,心裡頭其實有點忐忑,到時候會場裡的會是哪些對象?後來到了會場時,看到海報展示時,心中就有了個底。這個研討會共分三組,有生態、生物和科教三組,科教組的海報就是一張而已,顯然這個組在這研討會中算是迷你小組就是了。後來看了看參加的人,大多數是學程學生,寥寥無幾的中學教師,加起來可能不到五個,至於大學教師嘛,那就更少了。雖然聽眾組成這麼特別,不過我還是很努力地把這個我常講的-講題-《從虛擬到實體的生物教學社群-生物趴辣客》講完啦。 原訂是20分鐘的演講,後來因為時間拖延,所以在講前幾分鐘突然被要求要縮短成15分鐘,我也照樣講完了,挑戰成功。只是比較可惜,沒辦法多講一些支線故事,只能講主線的生物趴辣客故事。講完之後,有不少學程學生和老師,有來找我聊一些教學和趴辣客的事情,也算是有達成一些宣傳的目的。不過將來是不是會在成大辦呢?那就真的要隨緣了,看看那邊老師有沒有意願了。 這天收穫也是非常多,有物質上的收穫,也有知識上的。物質是拿到不少贈品,像是微量吸管的tip啦、細胞培養的培養皿啦,或是離心管之類的,那些我大概都會拿來改成不是原來用途的,例如細胞培養盤,我想要來試試看作養分測定之用。 知識上的當然就是聽演講囉,以下簡單紀錄。周昌弘院士講《半世紀的學術生涯-生態學的研究與自然保育》,他提到,原來水稻二期稻作較一期減產是因為水稻的自毒作用,各縣市減產程度也不同,排水不良區域減產更嚴重。那二期稻作為什麼沒有影響到隔年的一期稻作?關鍵在於時間,一二期之間的時間比較短,二期之後,常有休耕和輪作。 林陳涌教授講《生物課程123?》,講到台灣的國中生物課程,從過去課程標準到現在的課程綱要,怎麼改變,要不要改變。雖然只有短短20分鐘,但是卻是值得思考的一件事,以課程內容來說,國中生物課程幾乎30年不變(請參見下表,或看此 連結 ),但是社會在變、課程目標也在變,內容要不要變?相對於國中的三十年不變,高中最近十年則是巨變。 不過話說回來,雖說國中內容三十年不變,但其實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頒布之後,就有大變了。從過去課程標準的內容導向,變成課程綱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