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桃園縣成人教育鄉土教材的台地篇,知道桃園的台地地形,因為河道不斷向北遷移及下切,形成了以石門為沖積扇頂,由老到新,由高到低的富岡面、楊梅面、大崙面、中壢面和桃園面等五個面。
這些地形,其實高中開始騎車亂逛的時候,就有感覺了。比如說,從桃園到中壢路上,就會發現高度抬起來一點了,而從中壢到新屋又抬起一點。
而現在開車往返新竹台北之間,其實也能從福爾摩沙高速公路上看到這些地景。
像是北上過了龍潭收費站之後,會有一段突然可以見到下方城鎮,那就是從湖口台地下到中壢面的路程。
而在過了龍潭交流道之後,準備到大溪交流道前,又會看到同樣的景象,前方的低地會出現城鎮,那就是從中壢面要下到桃園面。
在過了大溪交流道之後,會過隧道-埔頂一號和二號隧道,其實那就是從台地的階崖要下到更低位的河階地。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地形,才需要做隧道吧?
在大溪往桃園的路上,左邊就是桃園台地的階崖。如果要走機場二號支線去桃園的話,還要再爬上高架橋才進得了桃園台地,因為現在這個位置是在低位的河階地上。
高速公路從大漢溪的左岸換到右岸時,底下就是大漢溪,左側會看到一個圓滾滾的小山,那是三峽的尖山,旁邊就是林口台地
往右側望去,就會看到大漢溪了
從Google Map上看到明顯的綠帶,多少就可以判斷那是河階或台地地形的崖邊了。因為那裡地形較陡峭,難開發,所以多半還存留有樹林。
而在桃園台地的中壢面、桃園面等處的交界,或是楊梅地塹也可以看到綠帶。
補充一下,本來我想藉著這台灣主要河川水系圖(http://www.makoci.com/isdss.do#) 和Google earth去畫出各面的地形圖,不過看來有點困難,試沒幾分鐘就放棄了。
而在過了龍潭交流道之後,準備到大溪交流道前,又會看到同樣的景象,前方的低地會出現城鎮,那就是從中壢面要下到桃園面。
在過了大溪交流道之後,會過隧道-埔頂一號和二號隧道,其實那就是從台地的階崖要下到更低位的河階地。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地形,才需要做隧道吧?
在大溪往桃園的路上,左邊就是桃園台地的階崖。如果要走機場二號支線去桃園的話,還要再爬上高架橋才進得了桃園台地,因為現在這個位置是在低位的河階地上。
高速公路從大漢溪的左岸換到右岸時,底下就是大漢溪,左側會看到一個圓滾滾的小山,那是三峽的尖山,旁邊就是林口台地
往右側望去,就會看到大漢溪了
從Google Map上看到明顯的綠帶,多少就可以判斷那是河階或台地地形的崖邊了。因為那裡地形較陡峭,難開發,所以多半還存留有樹林。
而在桃園台地的中壢面、桃園面等處的交界,或是楊梅地塹也可以看到綠帶。
補充一下,本來我想藉著這台灣主要河川水系圖(http://www.makoci.com/isdss.do#) 和Google earth去畫出各面的地形圖,不過看來有點困難,試沒幾分鐘就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