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去培英國中參加輔導團辦的「精進實驗課程工作坊(三)--課程實務探討」。今天的課程是分科進行,理化和生物是分開的。輔導團的怡嘉老師非常用心地在籌畫這個工作坊。甚至上週還邀我去開個小會,討論進行的方式。
經過討論之後,這個工作坊以討論(1.5hr)為主,最後我再講我的作法(0.5hr)
預計討論的方向如下:
設備
* 各校的顯微鏡有幾台?
* 學生幾人一台顯微鏡?
* 您發現這樣的分組有無任何優點或缺點?
班級經營
* 分組
* 分工(學生合作模式運作)
* 實驗室氣氛營造
課程安排
* 請回想您的顯微鏡教學(連同實驗課)共安排幾堂課?
課程內容:
顯微鏡構造及功能介紹、AB字母操作、水中小生物、動植物細胞觀察、其他。。。
課程內容
* 顯微鏡相關教學的內容依序為?怎樣的安排順序是較符合學生的學習呢?
* 例如:先教顯微鏡的構造名稱?還是到實驗室才教顯微鏡的構造名稱?
* 例如:先教完細胞的各個構造名稱?還是先進實驗室觀察完才教細胞?
教學法
* 在實驗室內,如何教導、安排、輔助學生觀察?
* 例如:看影片、學生看書自行操作、老師一邊講學生一邊做......
* 例如:在一堂課內,觀察幾種玻片是合適的呢?如何分組操作呢?
* 例如:老師在實驗室內,怎樣去協助學生?(當好多學生都觀察到生物時,一個老師怎麼協助學生
帶領討論的氣氛
* 提問
* 解決問題
* 討論
* 評估
評量
評量應該是一個增加學生學習信心、強化學生學習動力,
並慶祝學生學有所成的『機會』
* 如何評量學生是否具備操作顯微鏡的能力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結果今天來的老師只有7個。
對!全新竹市國中生物老師只來7個(培英4 光華2 育賢1)
少歸少,可是討論的氣氛也是很熱烈的,大家也都很樂意分享自己的教學方式。
我記下了一些很值得未來教學作為參考的部份:
娟芳老師說他會訓練各組至少有一個人會操作顯微鏡,然後可以在組內協助顯微鏡教學。我聽到她的分享,我就突發其想,也許以後我可以這麼做:在同學操作過後之後,找出5個熟練操作的人,然後當場頒給「助教證書」,然後請他們在實驗室當場協助其他不會的同學,然後還要請同學在證書上簽名認證。利用這種同儕教學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也減輕教師疲於奔命的負擔。
怡嘉老師為了讓學生可以儘量熟練操作方式,甚至將課程安排為整週都是顯微鏡的課程,也就是說這週甚至下週,只要是生物課,就通通都是到實驗室上顯微鏡的課程。透過密集的訓練安排,讓學習不中斷。我問他,那這樣其他老師若要上顯微鏡課程會不會互相影響,她說其實不會,因為她會比較早進行這個課程,所以那個時間點並不會有實驗室互衝的現象。我覺得這樣的作法很好,因為顯微鏡的課程不一定要在第2章才進行,其實也可以在第一章甚至一開學就進行。
娟芳老師也提到了,在教顯微鏡構造的時候,她會要求學生畫出顯微鏡,甚至學生每人還有一本繪圖本,學生在上面就是必須畫出生物課程裡的圖片。我聽到這個教法的時候,好感動。因為我自己在高中的時候,就是用這個方式在學生物,我自己會把課本、參考書裡的圖片,自己再畫過一次,這樣的印象真的很深刻,甚至我到現在都還記得當初畫過的東西。
季瑾老師說她要求學生看顯微鏡的操作步驟時,還會要學生多做一個小動作,看完每個步驟,就要在每個步驟前面打勾。哇,這個作法我只有在講「時間管理」的書上看過,沒想到也可以實際在教學上實施。這種作法很像是檢核表,可以幫助自己確認自己是否都看過了這些步驟。
撕葉子下表皮的部份,學生常常做不來,常常把皮撕得不乾不淨,娟芳老師建議可以用多肉植物的葉子,效果會很好。像是落地生根、蘆薈、石蓮等
在教顯微鏡構造的時候,季瑾老師說她會讓學生先去依著步驟把整個觀察順序走一遍,讓學生先去試著調整構造。我也是這樣,教到旋轉盤,就會要學生一定要去轉看看;教到反光鏡,一定要學生去翻翻看,轉看看;光圈也是一樣,一定要學生把頭低下去看光圈的樣子,然後去轉轉看。甚至我也會把目鏡從鏡筒拿起來,告訴他們說,「有些顯微鏡沒有把目鏡鎖住,所以這個會拿得起來,但是你們不需要把這拿起來,因為拿起來之後,裡頭會進灰塵,以後還要花一大筆錢來清理,另外就是拿顯微鏡的時候一定要拿正,不然顯微鏡歪掉,目鏡就掉出來了,幾千元就飛走了」。我的想法是,這些東西他們等一下也都要碰,倒不如現在在教師的引導下,儘量去碰,反正這些東西不會那麼容易壞啊。
我在教顯微鏡構造的時候,沒有像其他老師先在教室教一遍,而是直接到實驗室。因為我覺得在沒有實物的情況下,只用照片或示意圖去講操作方式,其實有點抽象。等到進了實驗室,我的作法是,叫他們對照課本的圖片,在我的引導下,去指明構造。例如,我說請指出目鏡,那所有的學生就要用手指出目鏡的位置。
而在顯微鏡的操作上,其實最近幾年,我的標準放得比較低了,並不會要求到一定都要非常熟練。因為那實在難達成。我自己的顯微鏡操作技術,是在大學上動物組織學才被訓練出來的,可是我們的學生卻要在7年級短短的幾十分鐘之內弄到非常熟練。可是這不代表他們隨便看看就可以,我的教學基準是「把課本當作使用說明書,至少要會跟著操作」。
另外在材料的取得上面,水中小生物常常是教師難題,生物找不到,學生看不到。所以以前我才會寫下《觀察細胞》實驗教學小撇步-乾草浸液、草履蟲召喚術
。不過今年忘記去找合適的稻草,還好實驗室有養水草,所以不怕沒東西。
找稻草也有秘訣,要拿就要拿泡在水裏面的那段,拿稻葉的效果通常不好。在新竹地區,一期稻作在7月收割,二期稻作在11月收割,所以也要挑對時間拿,不然再晚就拿不到稻草了。記得我以前就有一次忘記去找,結果只好去抽茅屋的稻草。
今天我分享的部份內容,都可以在我blog 的顯微鏡標籤裡找到。我自己覺得比較重要的是如何示範,我們實驗室有實物投影機,所以有需要給學生看細微動作的操作時(例如,製作玻片的過程),我就會用那些器材來演示。可是沒有實物投影機的時候呢?webcam是很好的選擇,我今天帶了兩個,都是曾經在blog裡介紹,一個是TCB-P100 Plus 另外一個是P2V。可是有時在示範時,光源又不夠,那怎麼辦,所以我也添購了一個USB的照明設備。
總之呢,今天收穫滿滿,特別是還收到怡嘉送的大禮物
也許有人會以為這是頭骨,其實這是某動物的屁股(骨盆)啊!
經過討論之後,這個工作坊以討論(1.5hr)為主,最後我再講我的作法(0.5hr)
預計討論的方向如下:
設備
* 各校的顯微鏡有幾台?
* 學生幾人一台顯微鏡?
* 您發現這樣的分組有無任何優點或缺點?
班級經營
* 分組
* 分工(學生合作模式運作)
* 實驗室氣氛營造
課程安排
* 請回想您的顯微鏡教學(連同實驗課)共安排幾堂課?
課程內容:
顯微鏡構造及功能介紹、AB字母操作、水中小生物、動植物細胞觀察、其他。。。
課程內容
* 顯微鏡相關教學的內容依序為?怎樣的安排順序是較符合學生的學習呢?
* 例如:先教顯微鏡的構造名稱?還是到實驗室才教顯微鏡的構造名稱?
* 例如:先教完細胞的各個構造名稱?還是先進實驗室觀察完才教細胞?
教學法
* 在實驗室內,如何教導、安排、輔助學生觀察?
* 例如:看影片、學生看書自行操作、老師一邊講學生一邊做......
* 例如:在一堂課內,觀察幾種玻片是合適的呢?如何分組操作呢?
* 例如:老師在實驗室內,怎樣去協助學生?(當好多學生都觀察到生物時,一個老師怎麼協助學生
帶領討論的氣氛
* 提問
* 解決問題
* 討論
* 評估
評量
評量應該是一個增加學生學習信心、強化學生學習動力,
並慶祝學生學有所成的『機會』
* 如何評量學生是否具備操作顯微鏡的能力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結果今天來的老師只有7個。
對!全新竹市國中生物老師只來7個(培英4 光華2 育賢1)
少歸少,可是討論的氣氛也是很熱烈的,大家也都很樂意分享自己的教學方式。
我記下了一些很值得未來教學作為參考的部份:
娟芳老師說他會訓練各組至少有一個人會操作顯微鏡,然後可以在組內協助顯微鏡教學。我聽到她的分享,我就突發其想,也許以後我可以這麼做:在同學操作過後之後,找出5個熟練操作的人,然後當場頒給「助教證書」,然後請他們在實驗室當場協助其他不會的同學,然後還要請同學在證書上簽名認證。利用這種同儕教學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也減輕教師疲於奔命的負擔。
怡嘉老師為了讓學生可以儘量熟練操作方式,甚至將課程安排為整週都是顯微鏡的課程,也就是說這週甚至下週,只要是生物課,就通通都是到實驗室上顯微鏡的課程。透過密集的訓練安排,讓學習不中斷。我問他,那這樣其他老師若要上顯微鏡課程會不會互相影響,她說其實不會,因為她會比較早進行這個課程,所以那個時間點並不會有實驗室互衝的現象。我覺得這樣的作法很好,因為顯微鏡的課程不一定要在第2章才進行,其實也可以在第一章甚至一開學就進行。
娟芳老師也提到了,在教顯微鏡構造的時候,她會要求學生畫出顯微鏡,甚至學生每人還有一本繪圖本,學生在上面就是必須畫出生物課程裡的圖片。我聽到這個教法的時候,好感動。因為我自己在高中的時候,就是用這個方式在學生物,我自己會把課本、參考書裡的圖片,自己再畫過一次,這樣的印象真的很深刻,甚至我到現在都還記得當初畫過的東西。
季瑾老師說她要求學生看顯微鏡的操作步驟時,還會要學生多做一個小動作,看完每個步驟,就要在每個步驟前面打勾。哇,這個作法我只有在講「時間管理」的書上看過,沒想到也可以實際在教學上實施。這種作法很像是檢核表,可以幫助自己確認自己是否都看過了這些步驟。
撕葉子下表皮的部份,學生常常做不來,常常把皮撕得不乾不淨,娟芳老師建議可以用多肉植物的葉子,效果會很好。像是落地生根、蘆薈、石蓮等
在教顯微鏡構造的時候,季瑾老師說她會讓學生先去依著步驟把整個觀察順序走一遍,讓學生先去試著調整構造。我也是這樣,教到旋轉盤,就會要學生一定要去轉看看;教到反光鏡,一定要學生去翻翻看,轉看看;光圈也是一樣,一定要學生把頭低下去看光圈的樣子,然後去轉轉看。甚至我也會把目鏡從鏡筒拿起來,告訴他們說,「有些顯微鏡沒有把目鏡鎖住,所以這個會拿得起來,但是你們不需要把這拿起來,因為拿起來之後,裡頭會進灰塵,以後還要花一大筆錢來清理,另外就是拿顯微鏡的時候一定要拿正,不然顯微鏡歪掉,目鏡就掉出來了,幾千元就飛走了」。我的想法是,這些東西他們等一下也都要碰,倒不如現在在教師的引導下,儘量去碰,反正這些東西不會那麼容易壞啊。
我在教顯微鏡構造的時候,沒有像其他老師先在教室教一遍,而是直接到實驗室。因為我覺得在沒有實物的情況下,只用照片或示意圖去講操作方式,其實有點抽象。等到進了實驗室,我的作法是,叫他們對照課本的圖片,在我的引導下,去指明構造。例如,我說請指出目鏡,那所有的學生就要用手指出目鏡的位置。
而在顯微鏡的操作上,其實最近幾年,我的標準放得比較低了,並不會要求到一定都要非常熟練。因為那實在難達成。我自己的顯微鏡操作技術,是在大學上動物組織學才被訓練出來的,可是我們的學生卻要在7年級短短的幾十分鐘之內弄到非常熟練。可是這不代表他們隨便看看就可以,我的教學基準是「把課本當作使用說明書,至少要會跟著操作」。
另外在材料的取得上面,水中小生物常常是教師難題,生物找不到,學生看不到。所以以前我才會寫下《觀察細胞》實驗教學小撇步-乾草浸液、草履蟲召喚術
。不過今年忘記去找合適的稻草,還好實驗室有養水草,所以不怕沒東西。
找稻草也有秘訣,要拿就要拿泡在水裏面的那段,拿稻葉的效果通常不好。在新竹地區,一期稻作在7月收割,二期稻作在11月收割,所以也要挑對時間拿,不然再晚就拿不到稻草了。記得我以前就有一次忘記去找,結果只好去抽茅屋的稻草。
今天我分享的部份內容,都可以在我blog 的顯微鏡標籤裡找到。我自己覺得比較重要的是如何示範,我們實驗室有實物投影機,所以有需要給學生看細微動作的操作時(例如,製作玻片的過程),我就會用那些器材來演示。可是沒有實物投影機的時候呢?webcam是很好的選擇,我今天帶了兩個,都是曾經在blog裡介紹,一個是TCB-P100 Plus 另外一個是P2V。可是有時在示範時,光源又不夠,那怎麼辦,所以我也添購了一個USB的照明設備。
總之呢,今天收穫滿滿,特別是還收到怡嘉送的大禮物
也許有人會以為這是頭骨,其實這是某動物的屁股(骨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