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7日

無線wifi巢箱觀測棒

2010年的時候,梅子在學校裡設置了一些巢箱,期待會有小動物住進裡頭,後來也的確觀察到有松鼠會利用它。下頭影片可以看到松鼠從巢箱口探出個頭,吃著錫蘭橄欖。



巢箱裡頭到底什麼樣子,人在外頭,實在沒辦法知道,特別是巢箱設在這麼高的地方,當初掛上去的時候,還是請原住民爬樹去設置的。



2010年設置了巢箱之後,我就思考著怎麼樣去弄巢箱觀測的器材,當時提出的想法是用針孔攝影機架在高竿上,拉訊號線到底下的外接顯示器,不過想歸想,並沒有實作。

過了兩年之後,接觸到無線基地台外接webcam的裝置後,心頭有別的想法了。那時的裝置是用來作無線顯微投影到iPad,然後我就想到可以用這個改裝成觀測巢箱的裝置。但是呢,依舊是想歸想,沒有實作。

到了2013年暑假前,終於去農具行買了6公尺長的伸縮桿,想著暑假就來作觀測吧。不過哩,壞習慣會延續,伸縮桿買了就擺在那,再也沒動過。

一直到今年2014年的今天下午,終於把幾項裝置都組合在一起,固定件就用俗稱電火布的萬能的絕緣膠帶吧!

噹噹噹噹



就用這樣的方式,舉著無線wifi巢箱觀測棒,然後一手看著iPad傳來的即時影像來移動。其實這樣的裝置在目前只要一台智慧型手機就搞定了,就把手機固定在上面,反正電源、網路、照明都一應俱全,操作者只要用另外一台載具接收影像就可以了。




好的,那麼到底看到什麼呢?目前觀察的三個巢箱中,沒有哺乳動物,沒有鳥類,有的是一堆有機質和一堆馬陸,所以這變成馬陸巢箱?


這些東西其實很像前幾個月,在附近地面看到的一整片特別的東西。一個晚上過後,出現一大片禾本科的穎稃、昆蟲殘肢、蝸牛空殼、小果實、砂土等等,鬆鬆散散的,沒有像糞便的東西。至於這是誰留下來的呢?目前仍然未解。






最後來一張自拍,是把無線wifi巢箱觀測棒架高在樹冠上,來個六公尺的樹上自拍,用松鼠的角度看自己。

把自然帶進教室,把學生帶進自然

這是昨天在賽E趴的分享,17分鐘的時間想把整個理念講清楚(其實我還超時),當然是不太可能,只能點狀的提示吧。

其實這是在趴六我也分享過的主題,基本理念就是不想只是在教室裡自然。

啊教室裡學自然有錯嗎?是沒錯啦,可是你想像一下,不在體育場上課的體育課會不會很怪啊?那麼不在自然裡頭學自然,這樣好嗎?

一個國中生會有幾小時的生物課呢?最多最多是90小時,這90小時都關在教室裡學習,難道是要達成十二年國教,要關學生在教室裡十二年的目標嗎?

所以啊,怎麼去作到讓學生能有機會接觸自然呢?想當然爾的答案就是去校外教學嘛。

幾年前我帶班的時候,在當時的組長王紀凱大力規劃之下,我的班級的校外教學頻率與廣度嚇死人。這裡說的校外教學不是那種一三六九的畢業旅行喔(一三六九是義大、劍湖山、六福村、九族),而是扎扎實實的校外學習課程。

2009年08月,南投-溪頭
2009年10月,台北-中研院院慶
2009年11月,新竹-榮民之家
2009年12月,桃園-桃園大圳
2010年02月,屏東-墾丁、海生館
2010年03月,苗栗-永和山水庫
2010年04月,新竹-太空中心
2010年05月,新北-野柳
2010年05月,台北-CSI特展
2010年08月,花東
2010年08月,台中苗栗-高美溼地、火炎山
2010年10月,台北-陽明山
2010年12月,新竹-交大樂活城
2011年04月,台北-花卉博覽會
2011年08月,南投-合歡山
2011年08月,台北-人體展
2012年03月,桃園-大溪龍潭

這樣的列表出來,應該可以嚇跑一堆人。這類型的校外教學,要多方面的配合,所以我並不是要講這樣的校外教學,我想講的是從教室出發的戶外學習,這邊寫出來純粹是要炫耀。

首先,如果不敢走出教室,可以先試著把自然帶進教室,方法超多,看一下這些舊文
自然帶進教室
意外的水棲昆蟲觀察活動
瓶中生態系初體驗
CD盒的種子觀察工具

就算上面那些都沒辦法作,我想至少老師也會安排學生去種馬鈴薯、地瓜,或是種綠豆看向性那些吧。有沒有可能可以作這樣的嘗試,把這些種植觀察的作業在盛夏過去的九月十月進行,讓學生在一開始,就開始種種子苗、馬鈴薯、地瓜,讓學生一人一生物的完成一項專題,觀察一個生物的生長、生殖、感應與代謝。

除了把自然帶進教室,更好的是把學生帶進自然。啊,怎麼帶?

我一直記得我剛開始當老師時,帶學生在校園認識植物的那種挫敗感。我很認真的課前準備,可是學生走完一圈,記得的有多少?

後來我開始體悟到,走出去後,老師應該作的就是「閉嘴」,讓學生可以作五感以上的體驗,用視覺、聽覺、觸覺多種感覺的體驗。

你可能會想啊,我們帶出去不就是為了認識植物嗎,啊這樣就能跟課本上的知識相對應啊,前面花時間體驗東體驗西,是要幹嘛啊,浪費時間耶。(我以前就是類似這樣的想法啊)

可是我想告訴過去的我(當然也可能是現在的你),你會因為知道一個男孩/女孩的名字之後,就愛上他嗎?你會愛上他,一定是他/她參與了你的生命中,留下了一些印記。

我帶了學生走出教室,絕對不是只為了認識植物這樣而已,我希望他會在這一年裡,從「知道你在那」,到「你發生了什麼事」、「你和你周圍的他」、「你的環境和我的環境」,一點一滴的參與這些校園裡的生命歷程。一句很重要的話要記得,羅丹說過「 世界不是缺少美 , 而是缺少發現」 

這些文章寫了好多,不一一介紹了,都在校園觀察的這個標籤裡,大致上的方向是這些
  • 校園顯微觀察
  • 尋找校園角落
  • 尋找自然物
  • 認識植物的生命
  • 樹木的身體語言
  • 在校園裡玩身體恆定
  • 觀察春天的花
  • 夏天的果
  • 植物搜查與攝影
  • 動物採集
  • 用照片說故事
  • 製作介紹影片
  • 校園植物檢索表
  • 多樣性調查、環境議題調查

走出去觀察,基本工具就封口袋、鑷子,頂多加個迷你顯微鏡,或是手機顯微鏡,就可以作到非常多樣化的課程了。

許多課程,你動心轉念一下,一定可以作到戶外教育。Lioyd Burgess Sharp 美國一位倡導戶外教育的先驅,對戶外教育曾經有一個簡單而明確的定義「戶外教育是指不論任何年級、任何學科的課程,若能在戶外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便在戶外進行教學活動。」

想想看,有什麼自然現象雖然課本上有,但是你走出去就看得到,或是哪些生理現象是我們和自然的互動所致,我們真的只能在課本上學自然嗎?不會吧!


自然生態作家Robert Pyle 曾這樣寫道: 「對於從來沒見過鷦鷯的孩子們來說,禿鷹的絕跡跟他們有什麼關係?」

我們會說社會課本裡教的是中國的鐵路、河川等有距離的知識,那我們的自然課本裡不也是有許多碰觸不到的社會議題嗎?你知道南極發生了什麼事,可是你卻不知道學校外頭水溝的前世今生,因為這樣,所以做了校園生態與環境的調查議題專題結合社區資源的環境行動踏查專題-隆恩圳,進入校園,以至社區。


前頭說到老師出去要閉嘴,不是說老師就安安靜靜不說話,而是要用提問技巧,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學習。


如何提問?我找了一本《戶外教學》的書,節錄了其中的發問技巧,如下。

回憶性的問題
計算、描述、辨識、配對、辨名、觀察、回想、揀選

  • 在你的研究用地裡有多少綠色植物?.....計算
  • 當你觸摸這樹皮時,你有什麼感想?.....描述
  • 那隻鳥叫什麼名字?.....辨識/辨名
  • 現在這隻動物正在做什麼?.....觀察
  • 你可以在這花崗岩裡找到雲母嗎?.....揀選



過程方法的問題
分析、分類、比較、實驗、解釋、組合、推論、順序

  • 你可以將生物和無生物分組嗎?.....分類
  • 這兩棵樹的樹皮紋理有差異嗎?如果有,又是哪裡不同?.....比較
  • 水流的速度如何影響河流的行徑.....解釋
  • 你認為這種動物吃什麼維生?.....推論
  • 如何依照堅硬程度排列這些礦石?.....順序



應用性的問題
原理的應用、評估、推測、歸納、假設、判斷、預測、推測、理論化

  • 我們已經學過關於植物適應,這地區還有其它植物適用的例子嗎?.....原理應用
  • 在這些能源問題解決方法裡,哪一種方法你們認為是最有效的?.....評估
  • 如果供給沙漠地區的原住民,所有他們所能用的水,你認為會發生什麼事?.....假設
  • 如果地球人口持續現在的速度成長,你認為2050年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預測
  • 如果沒有環境條例,你能想像生活變得如何?.....推測


以回憶性的問題開始,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透過感官的運用,進行觀察和資料蒐集。
在充分的資料蒐集後,藉由過程方法的問題提出,提昇思考階段。
在最後一階段,提出應用性的方法,再度提昇思考階段。


最後最後要說的是,帶學生走出去,老師一定是不可取代的關鍵。老師得要「開天眼」,啊要怎麼作,提供一本書《森林秘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大家參考參考,他是怎麼在方尺之地進行的實地考察。


2014年7月24日

從學生的角度思考

最近去參加了整天的研習,有機會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與感受當學生的感覺,然後就產生了很多感覺。

首先,老師安排學生進行討論活動時,說好的時間開始後,老師還在對全班講著規則,要注意這,要注意那。當下我發現,身為學生的我一直被打斷,根本無法討論,我聽也不是,不聽也不是,從這我學會了適時「閉嘴」

其二,講述技巧再好,也要準時下課。說著「我們就不下課囉,你們要上廁所的可以自己去」,這樣是很不專業的。想想過往的研習,遇到的教授很少有準時下課的情況啊。常常都有「我們這節不下課喔,等一下讓你們提早結束」這種狀況出現。其實,如果是大量講述,我倒是覺得可以每隔30分鐘,下課5分鐘,或者說,就算不是下課,也至少閉嘴停下來。

三,認真的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課,未必能將有效傳輸知識。我在被講述教學時,我注意到我的「專注時間」長度的變化,短的約10分鐘,長的可以到25分鐘。如果講師繼續講述,而且已經超過我的專注時間時,我就必須要作些事情來重新啟動我的下一階段專注,像是紙上塗鴉畫講師,寫下所有聽到的字。或是我開始拆三色筆,拆到剩筆心彈簧,然後組回去再拆一次。大概連拆兩次,我就可以重啟專注。而另外一種重啟情況是進入小組討論,亦即我開始可以運用其他腦區了。其實仔細去想,課堂上看見學生課本塗鴉、拆立可帶,其實作的事情也跟我一樣啊

我的專注時間什麼時候增加,什麼時候會減少?如果講師的內容是我已經知道的,或只是把簡報上的字唸出來(頂多加連接詞),那我的專注力會快速下降。而如果講的內容是我不知道的,讓我好奇的,或者講的是故事,我就會提高專注力了。

今天還有個有趣的心理歷程,講師要大家討論後發表。後來發表的時候,我們幾個組都主動舉手,可是講師點組的時候,沒講對編號,再加上我和後面那組的同時舉手,他點後面那組時,讓我以為是點我們組,然後發表時我就以為是我們組。種種誤會之下,我發現我會不悅,然後我就開始問自己,我在不悅什麼,然後我發現是忽視和不公平讓我有這種感覺。喔喔,這也太妙了,我都已經是中年大叔了,居然還會留意這些事情。那麼對於學生,是不是我們也可以多些關心呢?

我覺得這種後設認知非常有趣,去認知自己是怎麼認知的。有更多當學生的經驗,然後我就會更加知道,我應該怎麼當老師了

2014年7月23日

直貼鏡頭的手機顯微鏡

手機顯微鏡的另外一種簡易作法,忘了是從誰那邊看到(好像是橘子蔡吧?更正,應該是南興國中 王棋俊)

作法很簡單,就把小透鏡用黏土黏在手機鏡頭上



然後,就可以直接觀察了。缺點當然有,手不穩的時候,就會什麼都看不到啊。這是在沒有壓克力平台,或是CD殼平台的情況下,簡單易用的方式。

2014年7月18日

暑輔怎麼上?不讓你睡教學法+行動學習+翻轉+小組合作

說到暑輔,上了十幾年,總是有那種師生互相為難的感覺,龐雜的單元,受限的時間,我們必須以加快速度的時間「趕完課」。課趕完了,學生也睡飽了。不過今年我的暑輔課程不太一樣了,因為有月鈴的不讓你睡教學法

這個教學模式的效果怎麼樣哩?我講幾個例子就應該懂了。


  1. 班上真的沒有人睡,因為也不是老師在純講述,大多是同學之間的互動,即使老師跟你講話也都是在一對一聊。有人大白天聊天會睡嗎?
  2. 原班導師進來班上,驚訝的說「你們居然都活著」
  3. 打鐘之後,學生說「啊?下課囉?怎麼生物課這麼快?」


簡言之,這是學生透過自學、共學、製作重點小書後,再與同儕發表的課程。詳細操作方式,請一定要點進月鈴的文章去看。要注意喔,她可是再過不到一個月就退休的老師,都可以這麼熱情,我們這些小輩怎麼可以不熱血!

進行一個完全不同於講述法的教學法,必須讓學生和家長都知道老師要怎麼作,為什麼這麼作才行,所以我特地寫給一封給家長的信,讓學生們帶回簽名。信中關於我的教學計劃與模式,還有我會如何運用數位平台幫助孩子學習。只要家長支持,就會有教學改變的助力。


學生部份,我在第一堂課,先講了學習策略和應試方式。必須讓他們明白,暑輔加上第八節課至多只有28節課,而我們要教內容卻是過去120節的內容,所以我們必須要用不同以往的方式來學習。

首先題目的部份,大家必須用「健康檢查」的概念,有目的性地蒐集自己的考卷,用來了解自己的弱點。

而閱讀材料的部份,我問「過幾個月你們考大範圍的考試,一冊兩冊的考,或是會考是全部的範圍一起考,那些你都不可能再拿著一大本講義去看一整晚,所以你該看什麼?」

學生說「看重點、看大綱」,「那些重點大綱誰可以給你們的?」應該是自己準備,因為你們之間需要的重點不會相同嗎?所以我們必須用一種「客製化」的學習模式來準備。

重點整理要兩步驟進行,一階段是把課本講義內容精簡為一本本小書,二階段是在明年初的時候,再把小書重點和過去的錯題整理變成一兩張紙,那就是面對大範圍考試,你應該為自己進行客製化的學習重點。


客製化的學習
整節課我都在說明,我要如何和學生合作進行的客製化學習。因為每個人有差異,你需要的難題解說,或是課程重點都和其他人不同。雖然我老師只有一人,但是只要你跟我合作,我可以用資訊設備幫助你進行客製化的學習。

數位平台上有我錄製的課程影片和試題解說,我在讓同學學習用我的平台看考卷試題檢討。四人一組平板在教室內使用時,他們自己協調出使用方法,有些題目可以透過討論,有些題目則是看我錄的影片。

數位平台上也留了提問區,我說開學之後,我們很難見面,所以你可以透過提問區提問,我再錄影幫助你。這樣你就能夠跨時間、跨空間,就算在晚上12點的馬桶上,你都能學習。

剛開始幾個班的時候,我看到一些學生還無法自己閱讀材料尋找重點,所以我會到四處巡,跟他們說哪裡要補充,但難免顧此失彼。所以我乾脆就著講義錄了個別的影片,在各組自學的過程中,就讓他們各組看不同概念的影片,這樣就比較能確認大家有在我設定的那個基準點。

錄影片這件事,我剛開始很猶豫要怎麼錄。是拿過去給七年級看的影片呢?還是均一影片呢?由於九年級複習要更精簡,沒辦法講太多,那就要重錄了。那要用什麼方式呢?作投影片錄製?手繪?還是...?最後我決定就是用學生講義的頁面來錄製,那就像是有個家教老師跟著你一起看講義,幫你講裡面的重點是什麼。

影片不長,每個概念不到10分鐘,也能讓其他組學生能夠在課餘時間再自己點來看,補足其他同學講解未足,或是可以自學。消極的說,這也讓我避掉「老師都沒在講課」的這個容易被拿出來攻擊的藉口。

為什麼不讓各組都看影片就好呢,何必要一直講?如果真是這樣,那就變成只是把講述教學變成錄下來給學生看而已。影片只是輔助而已,能夠自己閱讀的就自己看,需要看影片的再去看,畢竟這都已經是學過的概念。

我在第一堂課講了學習策略,「資料」要被思考了才能變「資訊」,「資訊」要被應用了才能變智慧、知識。

如何應用呢?會表達,是個關鍵,把資訊轉化成自己的知識後,靠自己說出來教別人,會講才能夠融會貫通,能夠將不同的概念整合,這是複習時應該達到的目標。(請參閱學習金字塔的理論)

我帶了好幾台iPad進教室,每組一台。網路則是用我手機當wifi熱點,提供9台同時看youtube是足夠的,甚至學生也BYOD,拿著手機戴著耳機,也正在學習。

我在下課時間回到辦公室,聽到其他老師抱怨著「剛才上課,我好像在對空氣講話一樣」,那是我以前也有的經驗,不過用了這樣的教學模式之後,一切變得很不同。自學共學之後的教與發表,讓課堂上呈現的氣氛,不是老師的一言堂,而是學生們愉悅分享的氣氛。

因為同時多台載具的行動學習加上小組合作學習,讓我得以分身成好幾個老師,同時對不同組別講述不同概念,這是課堂內翻轉的概念。這讓我有時間能夠關心低學習成就的孩子,了解他們的需求,並且指導他們可以使用的學習策略。

最後說到全班發表,因為我這週才開始上課,還沒作到那邊,不過我想如果能讓已經講了五次的學生,有機會再對全班發表,應該會有鼓勵的效果。

2014年7月16日

葉脈裡的生物藝術

在專題課程中,我的學生靖蓉、雨潔、邁文,玩葉脈玩了快一年。她們想研究的是葉脈運輸的模式,想當然爾就是讓葉子去吸收染液,然後等著看葉子上的葉脈呈色,正如同國中小的生物實驗裡會作的芹菜泡紅墨水那樣。

不過她們選擇的材料是聖誕紅,所以泡紅墨水就總是沒能很明顯,期間也試過不同廠牌、不同成份、不同顏色的染液,甚至也用了螢光染色,但結果總是不夠讓人滿意,看不到葉脈運輸的模式。

直到有一次,她們幾個無意間倒轉了實驗,將葉子先利用酒精褪掉綠色得到幾乎是白色的葉子,然後再拿去插在色素液體中,這樣的步驟得到了非常不同的樣子。

雖然這個流程得到的染色葉脈,並非透過植物本身的生命現象所得,因為是煮過的葉子,不過卻可以藉此得到葉脈的許多資訊,像是脈區分佈、細脈與細胞之間的關係...。雖然學生最後沒有繼續研究細節,但我想,這個方法應該可以給一些想作相關研究的作為參考。








除了單色染色外,學生也發展出雙色染,將葉肉染成紅色、葉脈染成綠色。可惜下圖拍的是乾掉的葉子,看起來像是豬肝一樣,如果是溼潤的,看起來會很美很美。


用植物作的太陽相紙-Anthotype




Anthotype,這是一種古老又對環境相對友善的曬相法,說古老,是因為這種技術可以追溯到1842年,說環境相對友善是和氰版印刷來比較。製作方法簡單說來,大致上就是植物打汁或磨成汁,將汁液塗抹在紙上,上覆要成像的物件(底片、實物),然後去曬太陽,數小時之後,就可以在紙上成像。

用來打成汁液的材料,什麼綠色、紫色植物都可以試試看。不同植物擁有的色素會讓作品呈現不同風格。如果不知道從什麼植物開始,可以先從菠菜試試看。

(下圖用的不是菠菜,是我隨意採來的野地植物)



打完汁之後,可以用紗布或絲襪過濾,你所需要的是液體的部份。接下來就是塗抹在紙上。

紙材怎麼選擇?根據我學生何國瑋和何耕旻的研究,他們試過水彩紙、冷壓紙、宣紙等多種紙類,發現宣紙吸水快,可在同樣染色次數中,得到最深的顏色。顏色越深,在後續的處理上,越容易得到高對比的效果,此外宣紙比較薄,比較容易乾燥。


除了塗抹汁液外,也可以直接將泡入植物汁液中。然後放入烤箱加熱到乾,如果顏色不夠深,可在重複浸泡、乾燥的步驟數次。


(下圖也不是宣紙,是濾紙)



得到一張深綠色的相紙之後,在上面放上想要放相的物件,像我就先用幾片酢漿草放上去。為了怕它們風一吹就飛走,所以上頭再蓋上一片玻璃板,然後夾住。


在冬天的日光曝曬下一下午,大約三小時之後,打開來就可以呈現這樣的效果。



當然相片也可以作,左邊是將照片印在透明片上,然後再進行太陽曝曬。



這Blog的Logo也可以作一下喔

如果沒有太陽光,怎麼辦?我們試過用一般的日光燈就可以,不過光源需要貼近相紙。

這種呈像方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線照射,讓植物色素中的某些成份發生改變而褪色,而被遮蓋的地方因為沒有曝曬到,所以仍然呈現原有顏色。

是哪種光線能造成這樣的結果呢?本來我們猜測是紫外線,所以使用了UVA和UVC來照射,不過卻沒有效果,反而是日光燈比較好。

像看看Anthotype的其他效果,可以到Google搜尋圖片看看呦。只要有足夠的色素,要做出跟人一樣大的相紙,也是可能的喔。

其他Anthotype相關的資料如下


2014年7月15日

JSP2014 國中科學探究聯合發表會

前面寫了好多篇關於JSP2014 國中科學探究聯合發表會的相關文章,這下總算來到正題了。

這個「科學探究聯合發表」的帽子乍看之下,不過就是拉一群學生到一個地方,然後大家一起進行科展報告罷了吧?

但從我前面幾篇介紹,你也知道這群老師經營的JSP2014可沒那麼簡單,除了科展報告之外,還有生態課程學生教學生的科學課程,晚間還有點燈誘蟲的生態課程,隔日還有生態拼貼的發表活動,甚至還有二水國中在地的學生解說員帶領認識二水當地的人事物。

這樣的活動能出現,一群願意帶著學生出來跑江湖的老師絕對是關鍵。這些共同參與JSP2014的老師們,胸口總是熱情滿溢。仔細一瞧,還幾乎都玩過生物趴辣客,原來大家交集認識後,從點到點,就能連成線,然後形成面。



熱情跨了空間,從台北到高屏,這群老師搭高鐵、台鐵、遊覽車,帶著一百多個孩子參與一場少年科學家的盛宴。



老師們透過串連,不只連成點線面,還整個翻轉過來,讓活動的主角變成學生。這樣的活動繼續進行下去,我們期待那些參與過JSP的少年科學家在高中、大學時,能回來成為JSP的一股力量。


JSP2014學生的科學課程-電氣麵包

再來談JSP,國中科學探究聯合發表會的科學課程。從2013年開始,JSP加入了學生教學生的科學課程,由會議中規劃一個時段,由各校自發性的開設科學課程放進去。

今年我帶了七位學生去參加,其中有三位學生去年也參加過,當她們知道這次有科學課程時,都躍躍欲試說著他們也想去開課,於是乎我們就討論了可以作些什麼。

剛好我們有組科展是進行《電氣麵包》,可是進行那組科展的同學因故不能參與這次的JSP2014,所以我就請了這次參加的7位同學一起規劃設計這次的課程。


在JSP開始的前一天,我特地約了這些學生到校實作一次,雖然已經有現成的材料道具,不過還是得教學生們怎麼去進行這個課程,包含材料準備以及教學流程等。畢竟屆時就是學生完全當主角,老師只是退居一旁協助罷了。

像是原先設計用牛奶紙盒進行,但是當天不可能有這麼多的牛奶紙盒,所以就請學生設計用一張B4紙折出耐用紙盒。果然學生創意無限,幾番討論後就有了成品,電完之後,膠帶一拆就能打開。




我們的課程共進行了三場,每場時間50分鐘。坦白說處女秀第一場,我在後面觀看,緊張的要死,因為擔心學生會觸電。我還注意時間,怕學生們來不及,不斷地提醒要快一點快一點,只差沒自己跳進去教。

第一場結束後,我跟學生進行小型檢討後,隔日第二場,學生的表現就大幅度前進了,無論是時間規劃、流程設計,或是課程解說,都是條理清晰。這次同行的老師們都很誇讚我的學生,這讓我好高興,甚至犀牛王校長還給了我學生麵包公主的稱號。


第三場參與的對象,除了地主的二水國中學生外,還包括一群小學生。而我的學生們有了前兩場的教學經驗後,接下來可說是得心應手了。








原先以為學生們會覺得教科學課程會很累很煩,不過學生的反應意外的好,他們在進行課程的時候,順便能和其他學校的同學交流聊天,此外也透過教別人的過程中得到成就感。

回想一開始她們跟著我作專題時,摸索科學議題的傻樣,到後來能夠和我進行科學辯證,製作有條理的科學報告與簡報,到最後能獨當一面進行課程,其中的轉變,我想只有「吾家有子/女初長成」的感覺能形容吧。

JSP2014的生態課程

在我們開始籌備《2014國中科學探究聯合發表會》的時候,由於舉辦的地點在八卦山麓的二水國中,是個跟森林連在一起的學校,甚至冬天時猴子還會跑到操場吃東西。

有這麼棒的地方,小p和彥文就想到,不如就讓我們一群生物老師來設計生態課程吧,接著MarKo擔下重任,開始著手籌畫了一個「自然生態賓果闖關」活動。在這從下午延伸到晚上的生態課程中,學生要觀察並蒐集自然物,然後在晚上的時間將這些自然物做成生態拼貼。

九個關卡分別是
  1. 松男:必修關卡(活動簡介+一定過關的折裝自然素材的紙袋)
  2. 明哲:利用報紙模擬棲地,學生自由站在報紙上面,就像在那個棲地生活的生物。當一個個環境事件發生後,棲地被破壞,學生就必須移動到別的棲地(報紙)。報紙越來越少,越來越小,代表棲地減少,最後好幾個學生必須擠在一張報紙上,努力的生存著。這是體會自然的活動。
  3. 小蔡:放不同的葉子在袋中,讓學生透過視覺以外的刺激,觸摸或搓揉聞味道,然後去尋找附近和那葉子相同的樹葉。
  4. 皮卡彎:帶學生矇眼去摸樹幹,然後學生需判斷剛剛摸的是哪棵樹。
  5. 麗雅:學生描繪樹葉的外型剪影後,其他學生需尋找那個剪影是哪種樹的葉子
  6. 湞翊:學生用自然物拼出籤中指定的動物
  7. 昌宏:拍攝10種指定的生物
  8. 玉枝:用葉子做簡單的布袋戲偶
  9. 而我的部份則是自然物色環。在活動前幾天,我想到一張照片,也許可以每組發色票,做出像這樣的色環。


不過活動當天,我根本就沒帶色票去,於是隨機應變,就讓學生用自由的色彩吧,只要蒐集樹葉或自然物排出像彩虹般的連續色彩變化即可。



後來每次小組來闖關,我就一直改變規則,從一開始規定20片葉子排出,到後來規定每個人都要找10片葉子,然後排出基本色彩-紅、橙、黃、綠。











當學生進行完這九關活動之後,就可以蒐集到很多很多素材了,接著學生開始在晚餐後進行生物藝術的創作,他們需要為他們的創作命名撰寫說明,隔日進行發表。




這組報告的就是上面那部影片,萬壽無疆BlahBlahBlahBlah...,



這影片的第九組報告唱作俱佳,把生物藝術創作完全轉化成鄉土劇八點檔的系列!



我學生的作品,走的是療癒系列,每次看都覺得好可愛好可愛。


學生的創作能力令人非常感動,透過這些學生活動,就會有個很深的感覺,其實老師只要給學生舞台,並且適時給予樓梯協助,學生就能展現不同於傳統教室的風采。

這些精彩表現多是來自不同學校的集體創作,皆非單獨一人所完成,學生發揮各自的才能,有人攝影、有人後製、有人發表,團隊合作正是未來應該具備的能力。

利用QGIS繪製JSP2014參加學校分佈圖

一年一度的JSP來到第四屆了,JSP是啥,Junior Scientist Party是也,青年科學家的趴踢,中文叫做《國中科學探究聯合發表會》

參加的學校越來越多了,這次足足有16所學校的師生共襄盛舉。活動詳情與心得,我尚未貼上,不過我倒是先做了其他事情啊。


藉由這次的名單,我也順便練習許久以前自學的QGIS。我做了張參與學校的分佈圖,視覺化呈現這些學校的地點與名稱。來自北中南的師生齊聚在彰化縣二水國中,多麼有意義的活動啊!







因為難得使用QGIS,覺得自己下次又會忘記怎麼用,所以就拍起來給未來的我看看。

  • QGIS是地理資訊系統的跨平台自由軟體,官方網站
  • 交通部運研所,數值地圖下載處 
  • 彙整多行政區成為同一圖徵的方式,使用Dissolve,參考資料
  • 影片中計算各縣市的點位方式,其實可以用Join功能來達成,就不用自己慢慢對照。


 


2014年7月11日

μHandy行動顯微鏡

三月初的時候,收到一封新創公司的信,他們說開發了結合行動裝置的顯微鏡,主力是在種豬精子檢測,然後說想找我聊聊。重點並不是說我是種豬,或是想聊聊我的精子,人家是想看看這樣的裝置可不可以用在生物教育上面。

我看了他們的產品iSperm,超驚訝的,因為用的是單式顯微鏡啊!我想雷文霍克在地下或是天上有知的話,一定感動到什麼都掉下來了。雖然是看種豬精子,不過你如果不小心拿了人的精子來看,也是可以的喔。法律有規定,若是產品宣稱作人的精子檢測,那就要有很多申請手續,是比較麻煩的,不過看豬的,就沒那麼多麻煩了。

那個精子檢測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手機結合高解析的行動顯微鏡,錄下10秒鐘的影片,然後由手機App,計算精子數量和活力。據說這個對繁殖場或是相關研究單位非常有用,因為繁殖場的精液檢測,一般是肉眼計數並評估活力,所以評測者的肉眼判斷功力就要非常的強了。是說有誰可以一眼看幾千隻精子,然後算出總數和有活力的數目嗎?

雖然那個產品很棒,操作很方便,拿個chip沾個試液像是血液、精液都行。不過我那時候還是潑了他們冷水,因為跟學校的操作習慣差太遠了,用玻片的顯微鏡比較適合學校,我就跟他們討論說,可以怎樣做怎樣做,然後他們就帶回意見去重新構思了,說過一陣子會再弄個新的給我看看。

過了一個月左右,他們居然真的把東西做好了!叫做 μHandy,然後又帶來找我討論,陸續見面了幾次,每次都做了一些新的修改,我都覺得我變成顧問了。

後來就有談到,我是不是能幫這產品推廣,我就說可以呀,因為結合行動載具很方便。解析度也很高,可以到1微米,意思就是相隔1微米的兩條線能夠清楚看到,放大倍率則和載具(手機/平板)有關係,如果是iPad mini,是65~300倍。

雖說幫忙推廣,但是我說不用給我廣告費、酬金之類的錢,因為我也不是為了要賺錢才做這件事。談一談之後,乾脆就用團購優惠(團購已結束)的方式來謝謝我,然後我這邊名單的產品還可以用雷射雕刻專屬的LOGO,我想會用生物趴辣客的LOGO啦。


產品就是這個



我也錄了一段操作說明的影片,想要的可以參考看看。



除了以上的基本使用方式,也可以拆下鏡頭放在平板或手機的前置鏡頭上,做成倒立顯微鏡的模式,可以直接把水樣滴在上面看。

或是不用手機平板,直接用眼睛看也可以,不過你眼睛沒有配備數位放大,所以你只有一種倍率。另外也可以把鏡頭和手電筒結合,變成顯微投影機。


後續使用者想提供回饋,問問題啦、心得啦,顯微攝影作品啦,就到他們uHandy粉絲團來分享照片。

總之,想買的就把握時間,因為後續就不是這個價錢了。好奇整個裝置的,也可以再看聯絡資訊去溝通了解。


2014年7月10日

參加「中小學磨課師課程推動」諮詢會議之紀錄

約是個把月前吧,收到邀約去參加教育部的某個會議,會議要談的是磨課師。這個我懂,就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簡稱MOOCs。台灣翻作磨課師,中國翻作幕課。目前教育部要做的是中小學磨課師課程的推動,不過一開始要先徵詢各方意見。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找我去,總之有機會去看看,就去囉。

收到開會通知單,看看與會者,許多很棒的教育工作者。我忍不住就人肉搜尋起來了,其實大部份我都熟啊。






我猜想這會議討論的東西,應該不算機密吧?讓我偷偷放在這邊,有緣人(還是吃飽太閒者)可以先看看中小學磨課師想做些什麼。







當初邀我過去的時候,他們有說希望我可以分享一些經驗,一開始沒打算做簡報,就口頭說說就好,不過前一天突然來了封信要簡報檔案,苦煞我也。

本來只想畫張黑板圖當簡報,就拿了iPad的Upad來畫,後來想到Doceri也可以畫,就換成它來作。後來又想到,反正都畫了不如錄影吧,既然錄影不如加配樂,有配樂不如加上其他圖片影片,就拿kdenlive來做,然後就變這樣了。現場可能會講到10來分鐘的內容,做成影片就變5分半而已。



現場報告的過程還蠻有趣的,因為我就只有開頭說一句「今天我用五分半的時間來講我的經驗」然後就放影片,結束後再補一句「我的報告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不過最得意的是,我展現了絕佳的教師專業-自己帶喇叭去耶!!

因為我事先猜到會議室裡的電腦可能不會外接喇叭出來,所以就自己帶了過去,這還順便幫到紹維老師。因為他報告的是他製作的數位內容,聲光俱佳,如果沒有我的專業小喇叭,那就可惜了。

(結果這篇講到的都不是磨課師,完全都在炫耀我有帶小喇叭,這是怎樣啦!!!)

坦白說,我現在也不知道教育部會怎麼去推動這個案子,是讓中小學老師製作數位內容到平台去呢?還是和現有的均一平台合作,可能後續的會議就會有個方向吧。

但是值得注意的事,如果有興趣去玩玩這塊的,可以開始作些規劃和準備了,特別是校內如果已經有申請行動學習計劃的,可以再加碼玩這個。

演講心得-課堂中進行探究的應用策略

一年前邀約的研習終於去講了。

對!沒錯,真的是一年前,因為我真的很難約,因為不接的原因太多(看這)。看起來好像有大頭症,不過都是有苦衷的。

這次去的是嘉義市輔導團的邀約,一年前去過一次,講的是「科學這樣教」,今年的主題則換成「科學探究在課堂中的應用-以生物為例」,後來我調整的主題改成「課堂中進行探究的應用策略」。這類型的主題,去年在宜蘭也講過一次,本來直接拿去年的東西來講應該比較方便,不過我喜歡每次都重新洗牌重弄一次。

這次就沒用PowerPoint或是libreoffice來作簡報了,完全改成Google簡報來作,可以存在雲端,執行速度也快,是很棒的選擇。當天的簡報在此,有興趣可以看看,簡報每頁都放了相對應的文章連結,雖然我不在身邊講,就拿來當作目錄看看也無妨。

本來現場我安排了三個實作的活動,然後還安排了電腦教室作電腦化的探究活動。結果只做了一個CD殼顯微鏡,還蠻可惜的。


關於演講,我自己有個會讓主辦單位為難的要求,那就是我不會事先給簡報講義那些。

為什麼呢?這原因很多,我的簡報圖很多,字很少,一份簡報可能不到100字。重點內容來自我口,簡報只是視覺輔助的材料。簡報的圖片,幾乎都從blog來,講的素材也是blog的文章。三小時的演講,大約是來自20~30篇文章的素材。我在演講後,聽眾需要簡報的能自由拿的。不過其實不需要,我演講給了關鍵字查詢、短網址、QRCode......。他所需要的資訊,都能夠用我給的線索再獲得更多。如果真的要簡報檔,我現在給的甚至是電子檔連結。有了這些,為什麼還一定要印紙本一疊?我演講有些也沒簡報的,那種就更不可能給什麼簡報檔了

怪癖很多,所以要找我的要仔細考慮。

這次邀約的旻修老師很用心,會後還整理了老師們的回饋給我,讓我真的很感動。不過如果是一整天或是兩天三天的研習,我應該會往生,所以還是不要好了。

  • Very good.收穫滿滿,時間可以長一點,很好奇操作(教案)的狀況,瞭解老師教學改變的過程,讓自己有信心一點。
  • 可以再排下一次更久一點的研習。
  • 講師十分用心,準備的材料內容很實用,受益良多。
  • 可以安排時數較長的課程,會有更多的收穫,謝謝。
  • 講師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熱忱、自我不斷更新追求進步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授課內容精彩實用,很棒,可繼續邀請擔任講師。
  • 非常實用的研習,非常值得。
  • 科學探究,豐富教學,孩子樂於學習,學習更加具體,有收穫。
  • 感謝,受益良多。
  • 很棒的老師,實務經驗豐富,受益良多。
  • 動手作,學更多,感恩!
  • 講師非常用心的準備實務教學課程,謝謝。
  • 希望研習時間能延長為一天,從簡老師得到很多新觀念。
  • 收穫滿盈,感謝大業國中預備此次課程。
  • 透過實作教學,啟發不同教學模式的運用。
  • 講師教授分享內容超級實用,講課生動活潑,研習地點舒適,感謝主辦單位。
  • 阿簡老師的創意激起我教學的熱沈,這是一場非常棒的研習。
  • 感謝老師,收穫良多。
  • 很有趣,也受益良多的一堂課。感謝老師。
  • Nice,可以辦1天或2天喔
  • 講師資料、實作經驗豐富,但節奏較為緊湊,樂趣化,微型課程等很讚,
  • 人權團專輔 敬上
  • 感謝主辦單位的用心,講師內容豐富精彩,謝謝。
  • 阿簡老師在教學的用心,讓我很欽佩,收穫良多,感謝老師的分享,感謝蔡老師的用心辦研習。
  • 實際活動時間或動手作的時間,希望可以更充裕。
  • 時間可以再長一點,例如2~3天。
  • 一整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