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

南一、康軒、翰林,三家教科書比一比

最近要選下學年的教科書了,各家出版社的業務在學校走動得非常勤,不停的宣傳他們有哪些配套措施,可是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課本」!!

課本如何編排以及文字和圖片的整合,對我才是最重要的。我關心的是,學生怎樣才看得懂。我想,選書應該也要採納學生的意見才是啊!


以下這篇文章,是我把三家教科書排排站比較異同的時候,順便拍照比較一下。如果你也是要選書的生物老師,我建議你自己要先有自己的答案,不然可能你看完這一篇,會被我影響也說不定,我的意見大部分是客觀的,但也有我自己主觀的意見。





三家都用了同樣的圖片,翰林的畫法有立體上的矛盾感,注意光源聚焦的部份,不過問題不大。





細胞,三家都把細胞切開來了,不過都沒給完整的樣子,身為老師我當然知道細胞什麼模樣,但是學生看這些圖會不會以為細胞長得像蹲式馬桶?






組成層次,其他家用的是「個體」,但是南一用的是「生物體」



實驗步驟的方法,南一康軒大多用繪圖的方式,翰林是用照片,兩者其實效果差不多。但是翰林的編排沒有圖文整合,文字都在上半部,圖片在下半部,沒有考慮到「空間鄰接原則」




同樣是實驗描述,南一康軒都採用圖片為主,文字加註的方式說明,翰林是文字為主,圖片為輔。操作的說明,能用圖就應該用圖。




意外發現康軒翰林都用了同樣的葉片電顯圖。
從示意圖去建構葉片實際的樣子這件事來說,我覺得南一的好多了,不過他用了跨頁的圖片,這樣我們直覺會把左頁和右頁當作兩個區塊來看,而不會連結在一起。康軒的圖片中,電顯圖的葉脈走向和示意圖的葉脈走向不同。



光合作用,康軒沒有畫日光。
翰林康軒都有寫光反應到暗反應中間的「能量」,南一用抖抖的箭頭代替。
南一的葡萄糖有六角形結構來暗示,不過其他的物質卻都沒有?翰林的就都用結構表示,康軒的都用文字。





南一、翰林都補充HELMONT的柳樹實驗,不過兩家的出生年寫的不同,柳樹的重量也不一樣。誰對?誰錯?




植物運輸的部份,南一用了太多的顏色、標記,我都不知道從何看起,康軒的單純多了。




心搏實驗,南一的實驗步驟是用四個人來作這個實驗,其他兩家都是兩個人。這個實驗兩個人就夠了吧?




腦的分區,三家的位置畫的都不同,這是怎樣!





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方式,康軒很多都是畫單箭頭(葡萄糖、氧氣、二氧化碳),另外兩家都是畫雙箭頭。我以為是小地方沒人注意,不過去年還真的有學生跑來問這些箭頭是什麼意思哩。


大家都用紅墨水,不過翰林的紅墨水色偏到變成橘墨水




滲透壓的演示實驗,南一的奇妙設計,同個實驗居然有兩個變因,形狀和浸泡的溶液。應該都用方形或都用三角形吧!


高張、低張溶液的圖片,南一的箭頭用紅藍雙色,令人混淆,應改用單色。




維他命的部份,南一講A和D,康軒翰林講A和C



酵素活性的部份,南一說人體內溫度達到攝氏44度,酵素活性急遽降低。這個44度我以前還真的沒聽過耶?



康軒的水螅捕食前後不是同一隻,捕食前有七隻觸手,捕食後剩五隻,芽體還不見了。





三家都用向日葵橫切面,可是三家形狀都不同。怎麼不選典型的莖呢?拜託!


南一講水分運輸的部份,用了一張卡通圖,不過初學者看這張圖,瞭解其中傳達的意思嗎?


國中終於有正確的腦了,其他兩家都說除了大腦、小腦以外,剩下就是腦幹。終於有翰林把間腦拿出來了,把體溫、口渴、飢餓這些事情還給下視丘控制,不再說是腦幹了。
但是翰林沒有標示下視丘、視丘的的位置和圖片,只有兩句話帶過。



下視丘出現以後,口渴的控制有兩種版本了,南一康軒說是腦幹發佈命令,翰林正確的指出是下視丘控制。



純粹好玩,恆定性的圖片,南一是兩隻北極熊抱在一起,翰林是躺在地上,康軒是兩個男人踢足球。



呼吸運動的圖片三者差不多,不過南一的中央垂直的那些文字編排得很奇怪,跟旁邊的圖片很難整合在一起。



科學方法的實驗設計,康軒的設計應該可以有圖片來說明的。南一的實驗設計很絕,研究有斑和沒斑的香蕉,怎麼會是10克、20克這樣去測,然後畫折線圖呢,這樣的實驗設計道理何在?應該是測很多10克香蕉的糖量,然後求平均,再畫出長條圖啊!

投影片3


另外還有一點有點納悶,是南一下學期的教具-DNA模型,好面熟?





這個是來自日本的吉田英一老師的作品吧?
http://www.venus.sannet.ne.jp/eyoshida/

圖片來源:http://www.venus.sannet.ne.jp/eyoshida/f02sim85.htm


不知道有沒有取得授權?我前幾天寫信去問吉田老師,不過他還沒回我信,明天直接問問南一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