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3日

2013第一堂生物課就從顯微鏡開始

第一堂課怎麼上?許多年前我就開始想這個問題,除了一開始多少都會講的規則外,怎麼讓學生從國中的第一堂生物課就領略這門學問的樂趣呢?答案就在科學的起步-觀察。

有別於過去我甚至想把解剖顯微鏡調到下學期再講的念頭,這次我們第一堂課就先從解剖顯微鏡開始認識生物。解剖顯微鏡的設計十分直覺,拿到顯微鏡的學生第一個動作就是把眼睛湊上目鏡去看,所以我只要教怎麼轉調節輪就好了。那眼焦調整器、眼距調整器呢?喔我先跳過不講。

其實用眼焦、眼距調整器讓兩隻眼睛同時觀看,這門檻很高耶,所以我把這課程規劃成階段式,願意作進一步嘗試的,就挑戰用兩隻眼睛同時看,如果沒辦法跨越這門檻的,至少你也享有用單隻眼睛探索顯微的樂趣。先讓他們自己用一隻眼睛(或兩隻眼睛看),等看了一些精彩東西,引起他們興趣之後,再說「想不想學更高招的?可以讓你的顯微世界變立體喔!」。有了學習動機之後,才會願意挑戰更難的。


幾年前我把顯微鏡的課程重點放在比較兩種顯微鏡的不同,但是仔細想想,這真的是重點嗎?過去我為了這個重點,曾經把複式顯微鏡和解剖顯微鏡的操作匆忙地放在同一節課完成,我完成了我所謂的進度,但我卻忽略學習的樂趣。

拿出解剖顯微鏡,看看pq或是ap玻片後,知道它是放大正立的像,這樣就結束,也未免太可惜吧?事實上我在課程中也沒規劃讓學生看字母玻片,我是告訴他們這樣的故事

「以前有個學長,考試考了98分,後來他拿到考卷後把答案塗改,跑來跟我說他應該是100分。結果我用顯微鏡看他的筆跡,就發現有問題,揭發了他的祕密。你們可以用鉛筆寫幾個字,去看字會變成什麼樣子?」聽到這樣的故事之後,學生自然就會去想法子看顯微鏡下的字,而且還興奮地告訴我「筆劃變成一顆一顆的了」(石墨顆粒)

此外,我也鼓勵他們把各式各樣的東西放上顯微鏡去找答案,像是鈔票、手掌、鉛筆盒...。

當然,學習生物的樂趣絕對不是只有在教室裡,我曾經立下心願,我的生物課一定在每次段考範圍內都能作到教室外的學習,絕不是只有講植物界去介紹植物而已。

與其我站在學生面前告訴他們,生物多美妙而可愛,那倒不如直接像母雞帶小雞去吃蟲一樣帶著他們,「喏!就這個草地,找你們想吃的吧!」,所以我就給它們每小組一個培養皿,自己去校園裡頭找想觀察的東西吧。




有人挖了土和砂石




有人則是找了蟑螂



有些人大概會以為蟑螂很恐怖,會有學生想看嗎?事實上,這組顯微鏡旁邊圍了二十幾個人等著看蟑螂。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問他們一個問題,「你們知道蟑螂有幾個眼睛嗎?」,你們聽到這個問題,難道不想自己找出答案嗎?




而課程的作業,也不是活動記錄簿那樣乏味的紀錄而已,我讓他們寫下這樣的句子「我觀察了....,我覺得....,我還想要.....」。目的不在於只是知道解剖顯微鏡能看出什麼樣的影像,而是這樣的觀察,能夠在初接觸生物的13歲學生中,留下什麼樣的感動。

看石頭的學生說,用顯微鏡看時,彷彿是鳥瞰美國大峽谷一樣。看砂子的同學說,原來砂子這麼酷!有句話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從學生的作業中,我看到這樣的心境。






















而下堂課的複式顯微鏡作業,則是自己不受限制地去找出複式顯微鏡和解剖顯微鏡的不同點。所以在上面的作業中,會看到底下有比較的作業出現。


另外一提的是,有些班級的第一堂課就只有一節課的話,我是在該節課交代一個「黏上去、畫下來、標記下來」的校園植物作業。在校園裡找三種不同種類的葉子,貼在筆記上,並且畫下來,再標記出它在校園的哪裡。而這樣的作業會在下次上課的解剖顯微鏡課程中被用到,他們會用顯微鏡觀察這些自己採集的葉子表面紋路。




我非常欣賞這學生的作法,用一個袋子把葉子裝進去,看起來十分有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