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日

海膽殼標本

東北角的大溪漁港有幾家小攤子賣著活生生的海膽,客人買下後,老闆現剖,客人現吃牠們的生殖腺,吃完之後的殼就丟在攤子前的籃子裡。

今年暑假前,去了好幾次大溪漁港,每每看到小籃子裡的海膽殼,都忍不住想要跟老闆要回去,但是人膽小不知如何開口,總算有一次藉著跟老闆買海藻,順口問了老闆那殼還要不要,想當然爾,殼當然是廢棄物囉,老闆就大方地讓我帶回來了。

其實帶回的海膽殼,表面和內側都還有海膽的組織,擺著味道實在還蠻驚人的,我乾脆把牠們泡在雙氧水裡頭,過沒多久,原先粘著的棘刺都掉了,殼上的顏色顯露出來了。

我想嗜吃海膽的人,大概沒機會閒下來細看牠們殼上的紋路吧。上網用食用海膽的關鍵字搜尋了,台灣人會吃的海膽有三種,分別是紫海膽、白棘三列海膽以及口鰓海膽。

我用科博館的資料庫對照了一下,左邊看來土土灰灰的,應該是紫海膽(Anthocidaris crassispina,右邊看起來美麗大方的紫色海膽,反而不叫紫海膽,牠是白棘三列海膽(Tripneustes gratilla,也就是有名的馬糞海膽。

看這碎成一塊塊的海膽殼,也許可以拿來發展做成立體拼圖遊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