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菌這群生物在35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聽起來和我們很遙遠,不過還好我們是用「吃」來認識這個世界的,從食物來出發,可能會比較容易知道它們是什麼。
換個問題問吧,你吃過髮菜嗎?
髮菜其實就是藍綠菌的一種,一般人會以為髮菜是從海邊採來的,不過它是其實來自草原固砂植物的週邊,每採集2兩髮菜,就要破壞16個足球場面積的草原,而這片草原至少10年會寸草不生。為了維護草原生態系的完整,大家還是請拒吃髮菜吧。
不過有個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真的髮菜不容易買到,你吃到的可能是假髮菜,兩年前我曾經在這篇文章裡寫到,你吃的可能是假髮菜。
那時候我買的是這種髮菜

結果顯微鏡下看到的,根本什麼都不是

難道我們就吃不到藍綠菌了嗎?
別擔心還有一類食物,它有一卡車的名字
我之前去找圓葉挖耳草和渦蟲的時候,在山壁上曾經看過

而現在,在某些食品通路也買得到,名字是「地木耳」,或是「情人的眼淚」

它有很晶瑩剔透的膠質

整坨看起來,很像藻類的海菜

直接放在顯微鏡底下(沒壓片),就能看到一條條細絲狀的東西散在膠質裡

壓片之後會更明顯

驗明正身,其實這就是藍綠菌當中的念珠藻

藍綠菌外層會有一層膠質,這種食物的口感就來自它的膠質。
我們家餐桌之所以會出現這個東西,其實是因為阿梅在訂菜的時候,以為這個東西是木耳就訂下去了,打開包裝才知道原來是藍綠菌。正巧前幾天她去屏東才吃到這道菜呢。而且還是施捨來的,詳情請看這篇20090411探尋台灣諾亞方舟研習,只有兩道菜的午餐,真是個歹命女子。

換個問題問吧,你吃過髮菜嗎?
髮菜其實就是藍綠菌的一種,一般人會以為髮菜是從海邊採來的,不過它是其實來自草原固砂植物的週邊,每採集2兩髮菜,就要破壞16個足球場面積的草原,而這片草原至少10年會寸草不生。為了維護草原生態系的完整,大家還是請拒吃髮菜吧。
不過有個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真的髮菜不容易買到,你吃到的可能是假髮菜,兩年前我曾經在這篇文章裡寫到,你吃的可能是假髮菜。
那時候我買的是這種髮菜
結果顯微鏡下看到的,根本什麼都不是
難道我們就吃不到藍綠菌了嗎?
別擔心還有一類食物,它有一卡車的名字
- 葛仙米:據說東晉的學者葛洪隱居的時候沒東西吃,就採了這種東西來吃,因為他又叫葛仙公,所以這個就叫作「葛仙米」。
- 地木耳:因為長得像地上的木耳
- 雨來菇
- 天使的眼淚:下雨天之後才會出現
- 情人的眼淚
- fallen star(掉下來的星星)
- star jelly(星星果凍)
- witches' butter(女巫的奶油)
我之前去找圓葉挖耳草和渦蟲的時候,在山壁上曾經看過
而現在,在某些食品通路也買得到,名字是「地木耳」,或是「情人的眼淚」
它有很晶瑩剔透的膠質
整坨看起來,很像藻類的海菜
直接放在顯微鏡底下(沒壓片),就能看到一條條細絲狀的東西散在膠質裡
壓片之後會更明顯
驗明正身,其實這就是藍綠菌當中的念珠藻
藍綠菌外層會有一層膠質,這種食物的口感就來自它的膠質。
我們家餐桌之所以會出現這個東西,其實是因為阿梅在訂菜的時候,以為這個東西是木耳就訂下去了,打開包裝才知道原來是藍綠菌。正巧前幾天她去屏東才吃到這道菜呢。而且還是施捨來的,詳情請看這篇20090411探尋台灣諾亞方舟研習,只有兩道菜的午餐,真是個歹命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