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片後像
負片後像
https://chihhsiangchien.github.io/webcam/webcamAfterimage/postiveAfterimage.html你可以先看我多年前這篇的說明:負片後像新玩法
我的程式做的事情就是把畫面轉成負片和灰階,你只要在拍照後,按下最右邊那個按鈕就可以了。
學生對於複式顯微鏡的操作有兩個很大的痛點:
1.玻片移動方向與影像改變方向如何對應
2.如何追蹤視野下的生物移動
老師對顯微鏡操作有豐富經驗,所以很容易就掌握到方向怎麼移動,不過學生操作顯微鏡的經驗很少,加上時間也很少,所以只能把這些問題的答案用背的。
老師要在課堂上解說這樣的問題,也是很困擾,因為乍看之下在黑板上畫畫方向,就可以說明,但其實常常是有說沒有懂,學生還是要靠自己弄懂。
好的,找到痛點之後,接下來就是解決問題了。是的,我開發了一個程式,就是要模擬這個情境的。
可以改變倍率、調整載物台高度(模擬調節輪轉動)、改變光圈,甚至還有蟲蟲模式,觀察顯微靜下的微生物移動,也可以改變上下顛倒左右相反的模式。
使用400X時,若使用蟲蟲模式,則會出現紅色準星,且蟲蟲下方會出現生命值。準星瞄準蟲蟲,蟲蟲就會受到傷害,最後就會消失,變成了顯微鏡射擊遊戲了。
不過很可惜的,在電腦上操作應該都可以順利,但如果在iPad上,應該就只剩下方向改變這件事還是正常的,如果開啟蟲蟲模式,執行速度就會延遲到無法忍耐的程度了。
既然前篇開發了可以使用鏡頭的程式,那我就想我可以繼續開發出其他應用,像是脈搏偵測。
我們課程裡頭有一個實驗,是讓學生A聽自己心音,學生B幫學生A量脈搏,一分鐘後回報脈搏和心搏的次數。感覺上這樣操作,應該可以得到相同的數字,但其實幾乎不可能,同一個人量脈搏都可能量不到、算錯,更何況兩個人同時量一個人。
我後來上課其實有找了一些作脈搏測量的app來協助使用。但是沒那麼符合需求,像是有些app一定要用後鏡頭,測量只限幾十秒到一分鐘,有些只有數字沒有波形...。
而我要應用在教學上,反而要有以下特點:
既然找不到適合自己需求的,那就自己開發出一個吧!
https://chihhsiangchien.github.io/webcam/pulse/pulse.html
教到紅綠色盲時,還是需要讓學生知道並不是看不到紅色綠色,而是分不清楚紅色綠色。以往我都會用「色覺模擬器」這個app讓學生體驗,但如果平板上沒有預裝好app,就無法使用,而且教師用筆電也無法使用這樣的app。
因為有這樣的需求,所以我就開發了一個程式,功能很簡單就是只要機器上有鏡頭,而且能夠連上網頁,就可以使用。
或者你也可以從主網站,找到遺傳主題下的「色覺障礙模擬」
https://chihhsiangchien.github.io/
你可以使用前或後鏡頭,而右側畫面就是模擬色覺障礙的畫面,由於模擬的演算法差異,不一定和真實的障礙體感相同。
以前教學生生物分類單元的時候,我會叫學生自己寫一張一張的小卡片,上面寫上生物的名字,背後寫上分類。自己拿著卡片進行分類的練習,當然最好還可以在卡片上印上生物的圖片,這樣更能幫忙記憶。
今年本來也打算這樣作,不過突發奇想,既然學生上課都在使用平板,我何不寫一個程式打造出這樣的界面呢?
於是花了幾天時間不斷修改,打造出這系列的卡片遊戲了。
先說結論,我非常推薦在生態課程中,進行這個桌遊遊戲。
遊戲的原創是來自rika.com的產品食物連鎖シミュレーター
需要的材料需要迴紋針、磁鐵和能當遮蔽物的石頭或木塊,其他的表格或底板,你可以從我分享的資料夾下載。草地底圖或是狼圖案都是AI生成的圖。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vQFwR5iSTkkIlSUeEN6XbhVGfoOsZ1VZ?usp=sharing
學生除了紀錄水位變化外,還需要留意四個地點的水混濁度。也許你會好奇,水不是從水龍頭裝的嗎,怎麼看混濁度?其實是這樣的,水倒入管子之後,會沖刷表土讓表土混入水中,所以不同地點的水樣就會不同。
學生的紀錄表檔案如下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HOBR1oYyc6wywvx616Or_OwJMp44FZiMjZUOi9iNE-U/edit?usp=sharing
除紀錄數據外,最後再將數據轉換成折線圖,可以觀察不同地點的滲水程度。
雖然每一組學生做的結果不儘相同,但多數數據顯示最不容易滲水的確也就是那個很常淹水的地點,也就是南洋杉下的空地。
我推測原因如下,南洋杉經常落枝條,所以學生經常在此地打掃。高頻率的踩踏加上表土經常性的被掃除,所以導致這邊的土壤滲水度很低,大雨來了就會淹水。且在這邊進行實驗時,觀察到水的混濁度也是最高的,會有許多顆粒很小的粉砂被沖刷進入管子中。
而其他植被較多的地方,滲水度就會比較高,即便也有許多物質會被沖入管中,但主要以黑色有機質為主,會漂浮在水面上。
以這樣的實驗替代課本實驗,我認為優點是器材準備比較方便,之前的這個實驗,我讓學生自己準備盆栽,但狀況不是很好,要不就是植物長不好,不然就是要實驗時就忘了帶。再來使用滲水率觀察的實驗,也讓學生可以直接生活周遭的環境。
不過也是有缺點,在放置管子時,管子若沒有貼住土壤,傾斜時水容易漏出,則會高估滲水量,而這樣的情形常發生在植被多的地點,因為植物越多,你越不容易在土面上進行實驗,所以需要特別撥開植物或落葉進行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