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2日

閱讀新聞的批判思考-看海綿寶寶,腦袋變海綿

身為海綿寶寶的愛好者,看到這篇新聞之後,忍不住要解析一下。

看海綿寶寶 腦袋變海綿
美國學者研究發現,看海綿寶寶這類卡通的孩子,會缺乏注意力,學習成績差。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系教授李莉亞研究了電視節目對美國四歲兒童學業的影響。他說,一天只要看九分鐘這類不用花腦筋的卡通,學習能力就會比看正經節目或是看書的孩子差很多。也會比較不守規矩。李莉亞說,孩子看海綿寶寶會先認同海綿寶寶的無邊無際、瘋狂的想法,然後再模仿海綿寶寶的脫序行為。他說,父母一定要小心的替孩子選電視節目。電視對孩子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影響。



看到新聞,不該照單全收,完全相信這樣的資訊呢?我們必須具備批判性思考的心,去評判這篇新聞。先看一下標題,再看一下內文,請問標題和內文有何相關?

再來,要找資料來源,「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系教授李莉亞」這誰啊? 我去找了他們學校網頁,沒看到一個人名像是李莉亞。後來用SpongeBob University of Virginia 去找原文新聞,才看到這篇SpongeBob can soak up kids' attention

原來這篇新聞的「李莉亞」是Lillard Angeline 。這個名字翻成李莉亞真的很妙啊。

看了原文的新聞,就覺得差太多了,那篇原文的新聞把實驗的方法、支持的論點,反對的論點,和實驗解釋的限制都寫得很清楚。

這篇新聞提到這個研究是讓60個小孩隨機分成看海綿寶寶、PBS的卡通Caillou或是畫圖,共三組。三組各看了9分鐘的電視卡通或畫圖之後,小孩子就做心智測試,結果發現看Sponge Bob的表現就比其他的差。

另外還有測試他們自我控制和衝動的能力。他們把小孩子獨自留在有餅乾的房間,看小孩子能忍多久。海綿寶寶組平均等了2.5分,其他兩組至少等了4分鐘

這些研究對象的背景和評分方式:大部份都是白人,小康家庭(middle-class or wealthy families)。看海綿寶寶的那組,得分平均是12點,比另外兩組還低,而另外那兩組的得分相近。

研究者的結論是看9分鐘的快節奏( fast-paced)的電視卡通會對4歲小孩的執行力(executive function)有負面的影響,因為那些測試中,海綿寶寶組都得到較低的分數。可是這樣的結論到了台灣的新聞,就變成「 看海綿寶寶 腦袋變海綿」。明明研究的是執行力,台灣的新聞變成研究學業影響。

新聞裡提及反對這篇研究或是覺得有問題的部份包括:

  • 因為樣本數只有60個(各組大概只有20人),所以是不是可以用這個結果去推測,可能有問題。
  • 播海綿寶寶的Nickelodeon 頻道,其發言人 David Bittler 說,海綿寶寶的目標族群是6-11歲的小孩啊,不是這研究裡的對象-4歲小孩。
  • 這些小孩子並沒有被做過前測(意思就是,到底小孩的表現是因為看卡通,還是本來就這樣,並無從得知)

針對這樣的質疑,研究者Lillard的理由:

  • 選4歲,是因為這個年紀is the heart of the period during which you see the most development(發育的黃金階段?)
  • 這些小孩子在之前都沒有被診斷出有注意力的問題,而且父母對其行為的評分都是得到相同分數的。(意思就是研究者認為研究對象之間是沒有差異的)

除此之外,我覺得如果看的內容是經過挑選的,結果是否會相同。假設內容是海綿寶寶有耐心
的等待東西,結果會是相同的嗎?


看了這篇原文新聞,再跟台灣新聞比,真的是差很多。原文新聞就是一篇清楚的論證,並不是一面倒的支持研究,也不是反駁,而是提供充份的資訊給讀者,並且充份點明研究限制。


對了,這篇新聞提及的研究是這篇 The Immediate Impa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Television on Young Childrens Executive 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