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1日

行動學習之養分與酵素的實驗

有了先前錄影片來教顯微鏡課程的經驗後,我在養分與酵素課程中,也大膽採用相同模式。











效果當然好,實驗課很輕鬆,上課時我只說「等一下要作的實驗,請依影片操作,必要的器材就在教室後面,開始!」然後就讓他們自己操作了耶,而我就拿著相機紀錄大家的操作過程。

其實更爽的是,我影片裡連洗試管都教了,所以學生做完實驗,試管乾乾淨淨啊。我看下次連丟垃圾到垃圾桶都要錄是嗎?有些實驗細節,我自己作的時候會知道,像是器材怎麼擺,東西怎麼放,可是在講授實驗過程時未必會提,因此當學生一亂作時就會導致老師爆炸。所以我覺得錄製實驗影片最大好處,應該就是避免老師不時爆炸。


在這課程裡紀錄到兩種不同的風景,一種是學生會拿著iPad邊看邊操作。

看iPad照著作

另外一種是因應學生提問而產生的模式。學生已經很習慣看影片寫筆記了,就問我看實驗影片要不要寫筆記,我心想「對喔,也該寫個筆記吧」,於是就要求他們也要寫寫筆記。

本來打算是讓學生做完實驗後,坐在位置上整理實驗流程,但是沒想到學生自己做出了很棒的課程。他們邊看影片,邊紀錄實驗過程,然後寫下注意事項,接著就拿著自己的筆記去實驗站作實驗了。

寫筆記

為什麼我覺得這很棒呢?

這樣從實驗技能培養來說起,教科書在撰寫實驗流程時,其實是先有「實驗的實作過程」,然後再由作者用文字來「描述實驗過程」。

若是讓學生看課本來了解實驗過程,其實是要學生透過「文字」來理解「動作技能」。然而學生自己發展出的課程是,透過「影片」來理解「動作技能」,然後自己整理出文字和圖像流程,也就是說學生不是只有照著作而已,相對來說,他已經有整個實驗流程的整體概念了。


實驗過程中,和學生討論,我也看到很多有趣的現象。

雖然我一開始錄實驗影片時,覺得實在太像食譜教學了,不過皮卡彎有說「食譜不是萬惡。先臨摹再創作、先食譜再探究!」

像我就是先用食譜影片,學生照著作澱粉、葡萄糖的檢驗,然後就派下任務去叫他們檢驗糙米、黃豆、香蕉。學生在沒看課本,也沒影片教學的情況下,只有前面按照影片作的經驗下,也通常能順利檢驗出來。
而且學生也會自己產出探究問題,實驗中,有學生來問很有意思的問題,「葡萄糖液直接加熱會不會變色?」、「本氏液直接加熱會不會變色?」我就說,「問得太棒了,你趕快去作看看。

也有人下課吃著肉餅,然後問我說,可不可以拿去測。這我當然說好啦。然後,我有叮嚀把餅皮和肉分開測,結果測出來餅皮和肉都有澱粉和糖。餅皮有那些不意外,但是肉呢?後來我仔細看那肉塊,喔,原來是組合肉啦


也就是說,學實驗技能方法用影片絕對是加分,要進行探究時,就可以引導學生用這些方法進行學習遷移來應用。


我一共提供五項實驗,但其中測試食物養分的那影片我沒作,目的是讓學生用前面學過的測試方法來自己測試新食物。雖然實驗方法課本上都有,但學生是透過影片學習,所以好像沒有人去翻課本的實驗流程,因此他們自己產生了新的方法(雖然我覺得可能是誤解)。

課本上測澱粉的方式是將待測物放在玻片上,但有不少學生都是放在試管裡滴碘液。

由於測澱粉時,是使用澱粉液,以至於後來學生測糙米、香蕉、黃豆時,學生來問我,要怎麼把這些東西變成液體?後來我覺得,其實測澱粉的教學,可以直接採用粉末狀的澱粉就可以,畢竟測澱粉可以不用考慮溶解的問題。

這也延伸出另外一個問題,測葡萄糖看的是本氏液的變色,但測澱粉時,看的是待測物的顏色,還是碘液的顏色?對液態的待測物來說,這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對固體的待測物,結果可能就不太相同了。有時候只是待測物變色,但沒碰到澱粉的碘液其實沒變色。

實驗結果的探討部份,未來可以再多作的是,把實驗影片結果馬賽克起來做成另外一個影片,就給學生看那個,或是故意做出錯誤的結果,讓學生兩相驗證。

再來就是,酵素作用的實驗真的夭壽複雜,我這樣錄下來,至少就要九步驟耶,難怪以前學生都會亂掉,特別是在我會微調一些實驗器材的情況時,又更嚴重。

你看看喔,光是試管就有三管,實驗中要加的東西有四種(唾液、水、澱粉液、本氏液),而唾液又有加熱的跟不加熱的的兩種,要加的順序和時機還要區分,加錯就得重作。此外浸泡的水浴,有兩種溫度,然後不同管子泡的溫度和次數還不太一樣。

雖然這次透過影片學習後,六個班的學生幾乎都沒有亂掉步驟,但我也發現有學生會做酵素作用實驗,可是不知道這實驗在幹嘛,所以得再想想要怎麼轉化這麼複雜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