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1日

校園草地做樣區法

課本的活動就是在教室裡捉豆子或是圍棋,不過最近天氣還不錯,所以就拉學生出來做了半節課的樣區法計算草的個體數。

這一節課前半段是在校園裡算草,後半段就是回到教室捉圍棋。
不管是樣區法或是捉放法都採兩階段,第一階段是學生目測,第二階段則是科學性的評估。

「草地上有多少草」這個活動一講出來,學生都是立刻「蛤」出來,這就是個引子,因為族群調查有時不一定需要非常準確的數字,所以用一些簡單的方式評估出來的雖然不是最準,但是有些已經符合科學調查的需求了。

以前做樣區法我還想要準備1公尺x1公尺的樣去給學生,現在就簡單了,叫學生帶一隻筆,一張筆記紙就可以。大家用的筆記紙都是B5規格,那就是樣區了,每個人鋪在草地上,去看看可以壓到多少草,然後各組合計出數字後,回報給我。

我再現場用計算機計算平均,我帶了六個班,大家算出來都是一張B5紙面積有30多株。





下一步就是回到教室,我利用Google地球加上imagej測量草地的面積給學生看,後來覺得有點麻煩,就找了現成的網路工具free map tools,算出草地總面積有多少,然後再算出這個草地要多少張B5紙才能覆蓋,接著再一步一步去計算總計有多少。





這個活動若是作為生態課程的起點,可以延伸出族群變化的因素,時間和族群變化的關係,還有族群、群集、生態系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