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4日

2013-複式顯微鏡課程

前幾篇講了今年讓學生從校園找材料用解剖顯微鏡觀察,接下來的複式顯微鏡也能如法炮製。

各版本中複式顯微鏡觀察的基本材料,不外乎是池水、葉下表皮、口腔皮膜細胞、水蘊草、洋蔥等。前面兩個可以直接讓學生進入校園中採集,後面幾個就不用想了。

當然這些材料,可以由老師先去採好,上課時再發給學生,但這樣子作就錯失和環境親近的契機了。未來的日子裡,學生走在校園看見池水,若是想起「我曾經用顯微鏡看過這裡的水」,我認為那樣的感觸一定比較深。









本來校園裡就有一整片紫背鴨跖草可以讓學生實地採集,但沒想到前幾週學校有植栽修剪工程,總務處居然叫工人把整片我們的實驗材料統統清走!!所以後來只好放棄紫背鴨跖草,改用了黛粉葉和合果芋,效果也算不錯。


在複式顯微鏡課程中,除了那些細胞或組織之外,我這次也加碼一些示範實驗。用顯微投影的方式,實況轉播水蘊草細胞加鹽水發生的質壁分離,另外,我也勇敢地拿出採血針戳自己手指頭,讓學生看看實際上紅血球的形狀、加清水和加鹽水的現象。


這些都能幫助學生對之後2-2的「滲透」能有更深的學習,到時我也不用再花那些時間在講那些現象。



幾年前開始把觀察細胞的活動移至課本講述之前,發現效果真的很好。因為學生是實際看過那些格子、那些細胞,所以是有感覺的學習。另外,我也沒花那麼多時間在講顯微鏡構造了,都是讓學生自己花一兩分鐘看課本認識就開始操作了。其實自己使用電器也不就是這樣嗎?我們有把每個構造先記下來之後,然後再操作嗎?通常都是需要什麼功能,再去認識那些構造。至於那些還沒用到的構造,不是看過就忘了嗎?









再者是,到底要不要在示範畫細胞呢?我也做了個實驗,在某個班時,我在黑板上畫了保衛細胞的圖,結果收過來的作業,幾乎都跟我的差不多,而且畫出來的很像是玩繪畫接龍畫出來的二手圖、三手圖,就是跟實際的圖不一樣。而在另外一個班,當我沒有畫出示範圖,反而學生畫得就比較好了。這其實關係到我要學生畫的圖,到底是「觀察老師畫的圖之後,跟著畫出來」,還是「觀察顯微鏡下的畫面,然後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