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8日

東北角馬崗潮間帶觀察

4/19 生物學科中心辦理的認識海洋生物-東北角海岸探查,開拔到東北角的馬崗村,它位置就在三貂角燈塔下,開車很容易錯過的小地方。之前我和梅子不知道從哪聽來的,說這有養殖海膽,一直很想來看看,不過總是沒有成行,碰巧遇上這個研習活動,剛好可以一嘗宿願。

這個研習第一天是室內課,第二天是野外觀察,只限30人參加,梅子本來要報名,不過沒報到,所以我們就自行開車到馬崗和大家會合,參加第二天的野外觀察。

到潮間帶一定要注意潮汐,那天大約十點開始退潮,到下午一點多的時候到最低點,剛好配合觀察的時間。我們從新竹出發,走國道三號接雪隧到這裡,差不多花上兩個小時。攜帶的東西除了必要的防曬物品外,還帶了手套,穿了礁鞋。不過我的礁鞋之前去北海岸壞掉之後,就沒再買新的了,所以只好穿雨鞋,到岩岸潮間帶千萬不要逞強赤腳走,很容易血流成河的。



在場有些老師不想下水,所以一直在岸上跳來跳去,有點可惜。到海邊嘛,當然就要實地觀察了,左手戴起手套翻石頭看生物,右手準備相機。



潮間帶的生物對我來說算是很陌生的,最多知道是哪類的,要到「種」的辨識其實是有困難的。比起大學時候去龍洞的潮間帶,我覺得馬崗這邊的海蝕平台更加吸引人,只要花時間在水裡撈,一定可以看到很多生物。

海綿,那些肉眼可見的大孔是出水孔吧。


也是海綿,生長在潮池的岩壁上,一大片。


海鞘,和課本的圖例那種很不一樣。難以想像,它居然和我們一樣都是脊索動物。


這..也是海鞘吧?


在岩壁之間可以看見一顆顆看起來很好吃的果凍,這是海葵。


偶而還可以在水中撈到一些「薄片」狀的生物,我已經忘了這是扁形動物還是軟體動物。


這看起來似乎是扁形動物。



水中還有在海藻之間移動的小螺,個體旁邊的膜狀物飄來飄去,像個小裙子一樣。


一條條的麵線,由左至右分別是百香果口味、原味和巧克力口味的麵線。不是啦,這些是海兔的卵。


中央那個黑不溜丟的是黑鮑魚(鴨嘴螺),中間有殼,不過很扁,外套膜伸出包住身體(隔了一個禮拜才寫,本來已經忘記名字,不過還好有同行的網友提醒)




接下來就是棘皮動物了,中間那小隻的是陽燧足


這個也是陽燧足,看起來像海星,不過不是海星,這算是海星的親戚。


這個呢,一隻海星從岩石上被「請」下來,管足的吸盤還吸著不放。


本尊在此,樣子挺像人的。


這是腹面的樣子


中間的部份是口,在腕之中可以看到無數個小管足




像火山一樣的藤壺遍佈岩石,千萬不要赤腳走過這,否則必定鮮血淋漓,旁邊綠色是一種綠藻,名為石蓴,常常出現在東北角海產店的湯裡。



棘皮動物的另一有名生物,海膽


水中的長條狀生物


海參是也,這算是很引人注目的生物了,長條狀的外型,再加上抓起來就不斷地噴水。外型加上行為,因此有了個稱號-海男人,至於原因,不言可喻。


這是種神奇的藻類,在水裡看似發出螢光,有炫目的色彩。


拿出水面,顏色消失,褪回樸素。怎麼一回事?不知道。



潮間帶是很迷人的地方,可以看到許多只能在課本相遇的生物,而且近在眼前。如果有錢有閒,帶學生來看看倒是不錯。

話說本來我們是要來找養殖的海膽,不過繞了兩圈倒是沒看到,在其他隔鄰的村莊也沒看見,到底這裡有沒有養殖的海膽呢?我們想看海膽最主要的目的是看海膽的胚胎發育,這種只在讀書時唸過的東西,如果能親自觀察,應該是很過癮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