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說竹北跟我還蠻近的,平常一直在做定點攝影的機器應該也有錄到吧。回家之後把上傳到雲端硬碟的照片下載下來看,再把它們轉成影片。結果....
並沒有看見明顯的滾軸雲,但是可以見到在八點多時低空出現一團雲。我拿這影片去問鄭主任,問說是不是滾軸雲呢,他很親切地就告訴我:「受地形影響,滾軸雲會變形,不容易判定。影片最後可以看出來風向明顯轉變,那也是鋒面通過的特徵~」
喔喔,所以雖然沒有拍到明顯的滾軸雲,但是透過定點攝影我倒是也拍到了鋒面通過呢。
這次使用的機器是motionEyeOS的樹莓派
理解模型的特性,理解有不同的模型的存在,評估不同模型的優缺點,分析模型的特性,要能用「比擬或抽象」描述系統化科學現象。
這些示意圖嘗試要將科學裡那些看不到的、抽象的事物具象化,有些是尺度上的變化,把很小的細胞放大或是把葉綠體的內部繪出立體示意圖,有些是用來類比,比方說呈現酵素的鑰匙模型,有些則是去蕪存菁,隱藏其他不相干的物件,像是呈現人體內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的樣子(所以看這些模型的時候,你不會同時看到其他器官)
當科學家/教科書作者/教科書編輯/教學者用模型來呈現這些事物時,其實和實體都會有一定程度的落差,但學習者卻不一定知道那之間有落差,以至於相信模型本身呈現的樣子,而不知道該事物的真實樣貌。(理化老師想想原子模型、生物老師想想細胞模型、地科老師想想太陽系模型)
具體地說個例子,插圖繪者將平面的紅血球顯微圖像繪製成立體圖(其實還是平面),這是繪者/編輯建立模型的方式,而學習者需要將這個平面的立體圖,在心像中建構出立體的樣子,這是腦裡的建模,如果沒建好就會以為紅血球其實只有凹一邊,因為平面上就是只能看到一個方向啊。
這樣的落差是資訊傳達過程必然會產生的結果,但是能不能有一些方式能讓教學者偵測學習者是否理解模型代表意義呢?其實就是具體的再建模。針對立體模型的這類模型,說穿了就是讓學生用黏土再做出立體的樣子,不過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模型都是屬於這種平面與立體的模型,所以不是說把所有示意圖都拿來作立體模型喔。比方說長頸鹿演化過程的那個示意圖,那也是個模型,但它是個縮短時間尺度的概念模型,沒事把它變成立體的也沒什麼意義啦。
引導句
|
說明
|
我觀察到...
|
寫下你觀察的形狀、顏色、質地或任何你感覺到的現象
|
這提醒了我...
|
連結你以前學過的知識
|
oo和XX很相似,因為他們都有...
|
從這些事物的相似性開始比較
|
除此之外,他們還....
|
看看還有什麼細節,可以再繼續增補說明
|
他們的不同點是,因為....,但是....
|
解釋為什麼他們有所不同
|
除此之外,他們也...
|
增加一些細節進去
|
我對oo好奇。
oo讓我覺得很驚訝...。
我好奇,如果...,會怎樣...
|
提出後續的問題
|
引導句
|
說明
|
我認為...(作法)...可以....,我這樣想是因為....(推測的理由)
|
寫出作法及推測的依據
|
由以上發現,本實驗的結論有以下幾點.....
|
做了這個實驗,你們發現了什麼,請寫出至少兩點。
|
實驗後,我查資料發現...
|
寫出查詢資料得到的資訊
|
在這次實驗中,我的收穫是....
|
寫出你得到的知識
|
最後,我認為這個實驗...
|
你覺得這個實驗有哪裡需要改進,或是你們組的誤差改怎麼解決,或是你想模仿這實驗再去進行怎樣的研究。
|
我想如果把...(作法)..改成...(作法)...會更好
|
寫出改進的作法
|
我覺得這個實驗的應變變因,可以改為...
|
寫出新的應變變因及測量方法
|
我原先認為...,但在操作過程中發現...
|
寫出預測及實驗情形
|
如果要描述這個實驗,我會這樣說...
|
總結整個實驗活動
|
這個實驗的目的是..........
|
寫出實驗的目的
|
在之前的實驗中,我們已經知道........
|
寫出你從之前的實驗或是過去學到的知識已經知道的事情
|
這次實驗我們使用的器具和材料包括...
|
寫出所有器具、材料
|
實驗中,操作的變因是...,應變變因是...
|
寫出操作變因和應變變因
|
我們共做了...次實驗,分別....
|
寫出操作紀錄
|
本次實驗中,......(出現某個實驗結果)..,這代表....。
|
寫出某個實驗結果,以及這個實驗結果代表的意義
|
透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比較..
|
寫出實驗組和對照組結果不同的原因,注意在實驗設計時,兩者不同之處。
|
根據...的現象,我推測...的原理是...
|
寫出你的作法及推測的依據
|
而比較兩者的結果,我們發現......,這可能是.....因為.....
|
寫出實驗組和對照組結果不同的原因,注意在實驗設計時,兩者不同之處,這個不同之處怎麼影響實驗結果。
|
活動紀錄簿 | 實驗報告 | |
實驗主題 (題目) |
是以學生的角度說明自己要學會的東西,例如「認識速度」、「電流的測量」、「槓桿原理」 | 簡要說明這個研究的主軸,例如「影響單擺週期的因素」。 |
實驗目的 | 學生學這個實驗的目的 | 指出這篇報告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
問題 | 是以老師的角度問出的問句。 | 是要探究的課題 是科學方法裡的「提出問題」 是這個實驗想解決的問題。 |
結論 | 活動紀錄簿沒有把主題點出,所以也無從寫出結論。 | 回應主題的提問。 |
胚胎發育的方式受精卵會行細胞分裂發育成胚胎,動物依照胚胎發育的場所,可分為卵生和胎生兩種方式。卵生動物的胚胎在母體外發育,兩生類、鳥類、多數的魚類與爬蟲類屬於卵生動物。胎生動物的胚胎留在母體的子宮內發育,直到胎兒發育成熟由母體產出,多數的哺乳類屬於胎生動物。
胎生動物的胚胎養分來源是由母體提供,胚胎的發育成功率比卵生要高。卵生動物的胚胎養分來源主要是卵黃提供。
胎生動物的子代數目通常會比卵生動物還少。
卵生動物的卵細胞,通常也比胎生動物的大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