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5日

顯微觀察水缸裡的生物劍水蚤、黑殼蝦與貍藻捕蟲囊

梅子有個小小的水缸,沒有特地經營,但裡頭有好豐富的生物,假日就去她那邊採東西來觀察。

這個生物,本來以為是渦蟲,可是看來看去還是看不出來是什麼
IMAG1397


大水缸裡,大概有貍藻混進去了,有一天開始繁殖了,然後可以找到很多捕蟲囊
IMAG1396

IMAG1394

貝蚤,介形類的節肢動物
IMAG1379

IMAG1378


黑殼蝦
IMAG1380


尾扇
IMAG1382

IMAG1384


泳足上有很多鐘型蟲
IMAG1385

IMAG1388

IMAG1390

在不要亂動的情況下,黑殼蝦的心跳應該也可以拿來作為觀察的教材之一







劍水蚤,節肢動物的橈腳類。這是去水池撈的,有大有小。按照大小排了一下,左邊兩個是無節幼體階段,第三個是橈腳幼體階段,第四個我不確定。
劍水蚤

這張圖片可以看出無節幼體和成體的比例
無節幼蟲和成蟲



影片前幾十秒就是撈網撈起的劍水蚤,動來動去的就是牠們,後半段就是看這些劍水蚤瞬間移動的樣子,我一直很想知道牠們是怎麼瞬間移動的?最後一小段是以酒精固定,所以就不動了。



iPad與改裝解剖模組的手機顯微鏡觀察蕨類孢子囊堆

去年有用這樣的方式《iPad加裝顯微鏡》,來觀察孢子囊堆,不過操作起來不太方便。

不過今年有了這個新方法《手機顯微鏡改裝解剖(實體)顯微鏡》,觀察起來輕鬆很多。

iPad底下黏了透鏡,放在手機顯微鏡的台子上,旁邊一盞白熾燈泡,開啟錄影模式,就可以觀察到孢子囊破裂的樣子。明年打算先準備一些暖暖包,把蕨葉放在培養皿,培養皿放暖暖包上,也許效果也會不錯。
IMAG1540


IMAG1537

這樣的放大倍率,能看清楚孢子囊著生在葉面的情況,也能看到孢子囊破裂的樣子。而且也很方便進行紀錄觀察。
IMAG1538

2016年5月1日

黏菌一二三事


上週日,為了讓學生能看看黏菌變形體,特別去菇場採黏菌。採著採著,路過的老闆出現了,就問我是不是在採黏菌,還跟我說最近好多人來找黏菌,居然還有彰師大的學生。我都不好意思跟老闆說,他們可能是google了黏菌採集,然後看到我的文章就跑來了。

上課時,沒先給學生看實體,倒是讓學生用英文slime mold 去查黏菌圖片和影片,一個學生遍尋不著,說怎麼都沒看到黏菌,我湊上去看,原來他打成Smile mode(微笑模式)。這樣找得到才怪哩。

若是把黏菌的變形體放在光照下飼養,大概沒多久就會變成子實體,如果還放在大太陽底下,大概就會死掉了。所以這些黏菌平時都是放在黑暗的地方,要看的時候才開箱。其實養黏菌沒什麼療癒感,餵它吃麥片,不會說聲hi,也不會搖尾巴。只知道丟下去一兩節課之後,它就巴上去了,然後吃完也不會說謝謝。

IMAG1367

IMAG1369

寶特瓶改裝空壓機,觀察水中的高壓氣體

前幾篇《寶特瓶製作浮游生物採集過濾器》,我用單車內胎的氣嘴製作了一個可以打氣加壓的工具,之前看zfang的部落格時,有看到這項改裝--《人造雲與加壓罐~林爸爸的DIY妙點子

後來在instrucatable上面也看到類似的改裝,是把寶特瓶改裝成噴槍
http://www.instructables.com/id/DIY-spray-paint-1/

既然寶特瓶可以耐高壓,那就可以拿它來作一些壓力改裝,像是有人會拿來改裝成水草缸的二氧化碳的氣瓶(加酵母和糖,或是小蘇打加檸檬酸)

我自己用內胎氣嘴和寶特瓶改了一兩個之後,心裡想到可以跟photoduino的電磁閥控制器作結合,這樣應該可以做出定量定時噴出高壓氣體。可是自己手作的還是有點難操作,於是就想找看看有沒有其他改裝的方式。後來就在露天看到有簡單的零件可以組合出我想要的功能,而且零件都很便宜。

車用打氣機改接上12v 7A的變壓器,然後氣管剪斷,兩端接上快速接頭公和快速接頭母,平時接著,這個打氣機就是給一般氣嘴打氣用的。若是分離,快速接頭就可以給特殊的氣瓶打氣。





2L汽水寶特瓶,瓶蓋加裝T型接頭之後,兩側用8x5  PU管接出,末端接上快速接頭母。


另外一頭也是接一個快速接頭母。快速接頭母平時是封閉的,要插入快速接頭公,才會開啟。這樣就可以和打氣機相接,把空氣打入寶特瓶之中。打到60 psi(接近4大氣壓),都還是沒問題的。



由於我想要作電腦控制高壓空氣噴出,所以我就加上一個電磁閥,左下角就是photoduino的電磁閥控制板



全部接上之後,我先把空氣打入寶特瓶之中,然後再用電腦和photoduino相連,這樣可以用電腦調整電磁閥的開閉期間、開閉次數、間隔時間。把氣管插入水中,就可以用來觀察高壓氣體在水中形成的樣態了。

2016的演化樹課程

前幾年常常用Caminalcules來教演化,例如這個《串連演化與分類的「建構演化樹」2014》。方向我認為是可以的,不過作法還是需要修正的。特別是看到顏聖紘老師這篇《Caminalcules適合拿來當成支序學演算的練習題材嗎?》之後,就會知道原有的演化樹設計是不恰當的。

因此我就用改變了設計,材料一樣是用Caminalcules,但是先讓學生進行分類(像的放一起),然後個別命名(俗名)。對象倒不是全部都放進去,而是從現生物種之中挑選五隻就好。

一開始要剪實驗材料時,我也把那些Caminalcules排了一下,讓剪裁的時候能夠一氣呵成。








隨後我是讓學生再挑選幾隻化石種,然後做出支序分類的演化樹,而不是像原有設計的那個圖。而這樣做出的演化樹,就比較容易去說什麼叫做A和B有共同祖先,然後就可以再接續去看課本上面那些脊椎動物和植物的演化樹了。

最後就讓學生針對幾種現生物種製作檢索表,不過那就是在實際使用過蝴蝶檢索表之後的是晴了。

苔類土馬鬃的採集與簡單標本製作

蘚苔類在課本的篇幅很少,幾乎是五分鐘就能帶過得課程,秉持著「活生生-生物課」的理想,就把學生給帶出去了。

最近正好看得到土馬鬃孢子體,就帶學生來採集一下。
IMAG1342


要求學生只能採集一平方公分的土馬鬃,然後帶回教室觀察
IMG_0254

讓學生用這篇《手機顯微鏡改裝解剖(實體)顯微鏡》提到的方式,在手機顯微鏡下利用解剖針把採集到的土馬鬃分離出單個個體,並且用尺量看看,到底一株有多高。看也知道它不高,可是量出來之後,得到一個0.6公分高的數字之後,會更有感覺。「喔!原來真的這麼矮啊。」平平都是植物,有些可以長到幾十公尺高,但它就是不到一公分高。

IMG_0296


分離好的植株先壓在課本裡乾燥兩天,然後就可以製作成標本,做好的簡單標本再讓學生黏貼在筆記本上。把植物放在卡紙上,再貼上透明卡典西德(文具行有賣),旁邊寫上採集人、地、日期,還有俗名、學名等,可以用來評量學生是不是知道學名的書寫方式。


書寫學名時,是讓學生自己查詢網路得知的,不過要小心的是雖然叫做土馬鬃,但這其實是泛稱,有很多種苔類,都會被叫做土馬鬃,所以查到的學名未必真是這種生物的學名。
IMAG1352

附帶一提的是,有個學生查詢土馬鬃學名的時候,因為用的是iPad注音自動選字的功能,居然給我查成「土馬鬃學妹」啦!

戶外教學學原生生物

當課程能夠和環境結合在一起的時候,能實際在野外教學,我一定帶出去,因為我的理念就是要進行一堂「活生生的」生物課。
IMG_0245

教到原生生物的時候,就沒想要看看圖片影片就帶過,所以就覺得應該還是要帶學生走出教室去戶外教學

比方說實際去看看樓梯上的黏菌、採集原生動物和藻類,再利用uHandy或是手機顯微鏡加上iPad進行觀察。採集方式可利用這裡提到的浮游生物採集撈網,。除此之外,由於許多原生動物都是附著在基質上,像是藻類、底泥或是石頭,所以也讓學生採集這些沉積物。

IMG_0241

最近學校水池裡蟾蜍也來產卵了,水池裡有很多蝌蚪,所以我也決定近期要把顯微觀察蝌蚪也放進課程裡,打算讓學生觀察這些蝌蚪的身體、口還有鰓。也順便可以了解一下蝌蚪的表型可塑性
IMG_0242


最後就是把採樣的東西放到uHandy上用iPad看,這樣就能夠紀錄與學習了
IMAG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