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7日

OceanTracks海洋掠食者的軌跡分析課程

偶然的機會看到這個網站Ocean Tracks https://oceantracks.org/
這是一群科學家和教育專家設置的網站,蒐集了四種海洋動物的軌跡,包含信天翁、黑鮪魚、大白鯊和象鼻海豹。

great white shark 大白鯊
bluefin tuna 黑鮪魚
Laysan albatross 黑背信天翁
elephant seal 象鼻海豹


雖說只有四種,但每種都有十幾個個體的軌跡資料,你可以從網站中看到每個個體在遷徙的時候,經過的路徑長度、深度、速度、旅程長度...,許多資料。還可以同步看到當時的海水表面溫度、葉綠素濃度、洋流等資料。

知道這些資料可以幹嘛呢?課程裡就可以用這些資料來進行科學探究與實作的活動了。在OceanTracks的網站上提供了許多課程,雖然針對是針對高中和大學所設計,不過我在資優班帶專題研究時,有實際拿這裡頭的一些課程來上過。經過修改後,即使是國中生也是可以上這些課程的。

我在寒假時把那些課程整理在此學習講義,另外也將課程中所需要的資料集蒐集在此。全部的課程包含了以下單元:

  • 真實或失真的資料
  • 游多快?游多深?移動最遠?
  • 獵物地圖
  • 生物熱點在哪裡?你在那裡做什麼?
  • 黑鮪魚你在做什麼?
  • 你是男生還女生?
  • 人類的影響
  • 設立海洋保護區


另外,我在2019/4/27時在「探究的推理論證教學與課室經營研習活動」中,也將原本的課程修改精簡前三個單元成約2小時的課程:「運用思考智能解析整合大量科學數據的實戰演練-掠食者的軌跡分析」,課程講義在此

至於網站裡的資料分析怎麼用,就請看以下影片說明。









科學論證與批判性思考的教學運用

在談科學論證和批判思考之前,還是要來想想為什麼要談這個主題。

在課綱裡,學生在學校教育應該學會的東西稱之為「學習重點」,這分成兩個部分,一個叫做「學習內容」,另外一個就是「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是什麼?當你問學生,學校教了你什麼,通常最直接回答出來的那些課程內容,就是了。


而學習表現是什麼呢?它包含了「探究能力」和「科學的態度與本質」。在這篇要講的論證與批判思考就是在「探究能力」裡的「思考智能」的其中兩項,分別叫做「推理論證」與「批判思辨」。

註:探究能力包含了兩塊,分別是「思考智能」和「問題解決」,2017年的時候因為演講的關係,我特別整理了一系列的文章,在講問題解決裡頭的分析與發現。
請從此文章開始【探究課程工作坊之分析與發現(1)-「分析與發現」是什麼】,足足寫了十篇呢。



記得當初在看到論證這項能力的時候,其實是茫然的,因為從來也沒有上過一門課叫做論證,所以對於它到底是什麼東西,其實是處在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既然不懂,就會上網去查看看,到底論證是什麼東西?

先看看課綱裡的文件怎麼說





Toulmin論證模式是什麼?
再來看看網路上還可以查到什麼論證資料,查了之後,看到大部分的論證文章都會提到Toulmin論證模式。這是一個很完整的架構,包含了
結論主張(Conclusion、Claim)
資料(Data)
限制條件(Qualifier)
保證、擔保、理由、依據(Warrent)
反駁(Rebuttal)
背後的支持(Backing)


這裡也提一個Toulmin的論證例子-亨利是不是英國人。完整的論述是這樣的「 亨利出生於百慕達群島,因為在百慕達群島出生的人,就是英國人。根據英國的殖民地法規定,只要是英國或英國殖民地出生者,就是英國人,由於亨利符合這些限制,所以亨利是英國人。
但是,如果亨利的雙親都是外國人,他就不是英國人了」

整段論述的分析就像這樣
  • 資料:亨利出生於百慕達群島
  • 依據:因為在百慕達群島出生的人,就是英國人
  • 背後的支持:根據英國的殖民地法規定,只要是英國或英國殖民地出生者,就是英國人
  • 限制條件:亨利符合這些限制
  • 反例:但是,除非亨利的雙親都是外國人
  • 主張宣稱:所以亨利是英國人


雖然已經有很多科教論文都有用這個在教學生,不過我覺得實在不好教,因為自己在某些案例中一直分不清楚warrent和backing有什麼差異。然後也覺得元素很多,似乎不容易教學生學習使用。


更好使用的論證架構-CER架構
不過在某次閱讀外國教學研究的文章時,看到一個叫做CER的論證架構,讓我看到執行的可能性啊。我再去閱讀參考文獻列出的書,是波士頓學院的Katherine L. McNeill 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的Joseph S. Krajcik撰寫的【Supporting Grade 5-8 Students in Constructing Explanations in Science: The Claim, Evidence, and Reasoning Framework for Talk and Writing】。又繼續找這些作者寫的文章還有相關的引用或被引用文獻。找到很多資源,看了之後,就有那種「喔,這樣做就可以了啊」的感覺。



這幾個是值得花時間細看的網站或書籍
網站:The Argumentation Toolkit  http://www.argumentationtoolkit.org
網站:SCIENTIFIC ARGUMENT http://sciencearguments.weebly.com/
網站:Argument Driven Inquiry https://argumentdriveninquiry.com/
書籍:Science As Inquiry In The Secondary Setting
書籍:Scientific Argumentation in Biology, 30 Classroom Activities
線上文件:http://ciese.org/media/live/pisa2/scientific_explanation.pdf



原來他們和我有同樣的感覺,Toulmin的論證是很好,不過需要修改與簡化,才更容易讓學生上手使用。他們修改出來的論證架構叫做CER論證架構(Claim Evidence Reasoning Framework),然後他們把用這個架構的科學論證稱為科學解釋(Science explanation)。

雖然叫CER,但基本元素是四個:主張(Claim)、證據(Evidence)、推理(Reasoning)和反駁(Rebuttal)。



1.主張:
對議題和問題的回應。例如問題是「如果藻類的族群量減少了,鯊魚會發生什麼事情?」,你的主張就是「鯊魚的族群會減少」

2.證據:
證據是什麼?包含了資料(Data)、圖表(figure、plot)和解讀(interpretation)。資料包含了從自然界觀察或測量的資料,或是經過有控制的實驗得到的結果。像課本實驗活動產生的紀錄表格或圖表都是屬於證據,另外還有對資料或圖表的解讀,說明圖表中呈現了什麼資訊,這可以用引導句讓學生寫出句子,像是「這張圖指出....」「這張圖顯示了...」,用這些引導句來說明圖表呈現了什麼趨勢,例如「此圖顯示當單擺的重量改變時,沒有影響單擺的週期」

證據應該要適當且足夠。適當指的是證據必須和主張相關,加入無關的證據只會削弱論證的強度。以下會用例子說明

證據的來源可以是由學生第一手實驗或觀察獲得的資料,也可以是第二手資料,例如來自科學家的實驗數據,由於有些現象太小如原子,有些太大如宇宙,或者太久如演化,因此需要使用第二手資料,例如使用他人的研究結果來當證據。



3.推理:
這結合了Toulmin的warrent 和 backing,是用來說明證據如何支持主張,它必須是有邏輯的,而且使用適當的科學原理去連結的。對於學生來說,這是有難度的,因為不只要能理解科學原理,還要能應用。

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不只能讓學生能應用學習的科學知識,也能讓學生有能力察覺新聞或廣告裡的問題。



在他們的文章裡提到的一個教學觀察例子,可以說明證據和推理是怎麼應用的。

學生在課程裡學到了物質,教師要學生回答脂肪和肥皂是否是相同物質,當然老師就會安排很多不同的小實驗,讓學生做物理測量,像是測量密度、顏色、硬度、溶解度等。最後就讓學生回答「脂肪和肥皂是一樣的東西嗎?為什麼?請寫出你的科學解釋」

結果學生回答「因為一個是煮東西用的,一個是洗東西用的,所以兩個是不同物質」。你給學生做好多實驗,結果實驗歸實驗,根本沒有把實驗結果拿來應用。

接下來,再讓學生重新寫一次科學解釋,這次好一點了,他會用五種測量數據來當證據,主張兩種是不同的物質。他的理由是「因為這五種測量值是不同的性質,因為脂肪和肥皂有不同的性質,所以我認為他們是不同的物質」這樣的理由已經比一開始學生使用「用途」來當證據好多了。不過這樣還不夠好,因為推理要能使用科學證據和科學概念來連結證據和主張。白話一點的說就是,你在推理那個部分應該要能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密度、顏色、硬度、溶解度不同就代表是不同的物質?為什麼不用體積來比?為什麼不用質量來比?」

在推理的部分要能用到科學原理,那就應該是這樣說「顏色、熔點、溶解度、密度都是物質的性質,而物質的性質特性是不會因為物質的量多寡而改變的,所以這些性質可以分辨物質是否相同,由於這些物質的性質不同,因此我認為它們是不同的物質」


在這裡也可以看到證據應該如何使用

證據應該要適當:要分辨脂肪和肥皂是否是相同物質時,有學生使用「用途」來分辨兩者,這就不是一個適當的證據。使用硬度、密度、顏色等資料,才是適當的證據。那麼使用體積和質量來做證據呢?雖然這是實驗測量出來的數值,但是使用上必須把這些證據組合起來使用變成「密度」,它才會和主張相關。

證據應該要足夠:支持主張的證據也通常不會只有一個,例如分辨物質的實驗,使用了五個證據(顏色、密度、硬度、溶解度、熔點)。只是學生通常會只提出一個證據而已。



4.反駁
第四個元素就是反駁,在科學上,一種現象或問題通常會有多種可能的解釋,也就是有多種不同的主張。反駁的過程是找出另有解釋,即其他的主張,並且證明它是錯誤的。

我們在選擇主張一是對的,而主張二是錯的的過程,也是循著前面「主張 證據 推理」的過程,為主張一找到支持的證據和合邏輯的推理,而對主張二則是要找出不支持的證據,且也是合邏輯的推理。

在教學上由於學生的經驗不足,所以剛開始訓練論證時,可以僅用前三個元素,即主張證據和推理,當學生已經有了經驗再引入反駁這個元素,




關於四項元素的使用,以下以此書的例子,舉一些在不同科目的例子:




論證和批判性思考
老實說,我以前對論證和批判性思考沒什麼好感,不是因為難,也不是因為內容。純粹是因為「字」。論證的英文叫做argument,這個字又可以被翻譯成爭論。你看喔,「爭」、「批」、「判」,這些感覺就是要吵架的字眼啊,我最討厭吵架了啊。

不過這些都是誤解啊,做論證或批判思考根本就沒有要吵架,它是以道理去組合或分析事物的過程。論證就像是蓋了一棟磚房,房子就是「論證」,地面是「議題或問題」,磚塊就是「證據」,屋頂則是「主張或結論」,把磚塊和屋頂連結的膠或結構就是「推理」。磚塊要夠多要夠好,結構要夠強,屋頂才不會垮,房子才夠穩。而批判性思考則是分析與解構這個磚房,分析時一步一步把屋頂拆下來,看看屋頂長什麼樣?看看屋頂是怎麼蓋上去的?算算有多少磚塊,這些磚塊品質夠好嗎?磚塊哪裡來的...




批判性思考也就是在問這類的問題:

  • 主張是什麼?
  • 想回應的問題是什麼?
  • 有哪些證據?這些證據品質夠好嗎?有多少可信度?證據來源是什麼?
  • 你的證據如何支持你的主張?為什麼這些證據可以推出這個主張或結論?


這些問題也就可以轉化成為論證的教學策略,以下就來一一介紹



論證的教學策略-從文章找主張和證據

從文章中找到主張和證據的方法,我以這篇文章來說

這是一篇學生寫出關於樹蛙的論證。
問題:在這池塘裡,樹蛙是捕食者還是獵物?
在這個池塘裡,樹蛙同時是捕食者也是獵物。我們觀察到樹蛙會吃飛行的昆蟲,像是住在池邊的豆娘。在兩天內,我們觀察到七隻飛行的生物被吃,我們也觀察到樹蛙吃了兩隻蝌蚪。此外,我們在圖鑑裡讀到,樹蛙會吃這些生物。所有的證據都指出樹蛙在這個池塘裡是掠食者。然而我們也觀察到一隻大魚吃了一隻樹蛙,我們從圖鑑裡讀到像浣熊和鷹也會吃樹蛙。這些都是樹蛙是獵物的例子。因此樹蛙在這個池塘裡是捕食者也是獵物。
文章來源:A Guide to Developing Argumentation Practices in Science:Reteaching Loop: Reading Arguments
從文章中可以分析出以下資訊
主張
在這個池塘裡,樹蛙同時是捕食者也是獵物。
支持是捕食者的證據和推理:
我們觀察到樹蛙會吃飛行的昆蟲,像是住在池邊的豆娘。在兩天內,我們觀察到七隻飛行的生物被吃,我們也觀察到樹蛙吃了兩隻蝌蚪。此外,我們在圖鑑裡讀到,樹蛙會吃這些生物。所有的證據都指出樹蛙在這個池塘裡是掠食者。
支持是獵物的證據和推理:
然而我們也觀察到一隻大魚吃了一隻樹蛙,我們從圖鑑裡讀到像浣熊和鷹也會吃樹蛙。這些都是樹蛙是獵物的例子。




論證的教學策略-比較證據的強度
針對文章中的不同主張,找出各自支持的證據,並比較其強度。你可以在路上搜尋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劉炯錫發表的文章-《當消失蹤影40年的雲豹在阿塱壹森林現身》

在文章中找到對不同主張支持與反對的證據,並計算數量與評估證據的強度。



主張:雲豹還存在
主張:雲豹已經消失
支持的證據


反對的證據





論證的教學策略-需要哪些證據來支持主張
在課堂上很少用到論證的其中一個原因,教學時教師就不常使用論證,我們經常是直接說明主張,例如:「生物生存的環境稱為生物圈,生物圈的範圍是海平面上下約一萬公尺」

這樣一段看似敘述文的句子,其實本來是個論證。這個論證要論的問題是「生物圈的範圍有多大?」,主張是「生物圈的範圍是海平面上下約一萬公尺」。

當教師在教這簡單的兩句話時,可以用這些提問來訓練批判思考的能力

  • 請問要提出這樣的主張,需要哪些支持的證據?
  • 這些證據要如何取得?
  • 在某處發現了某種生物就代表它在那裡生存嗎?



論證的教學策略-寫出推理

我覺得推理是架構裡比較難的部份,因為要能夠應用科學原理或科學概念。
以下使用的例子來自A Guide to Developing Argumentation Practices in Science:Reteaching Loop:Using the Reasoning Tool to Develop a Strong Written Argument


這是一個關於蔬菜的論證
主張:多吃蔬菜有益健康
證據:蔬菜含有纖維素和維生素C
提問:「為什麼含有纖維素就會有益健康?為什麼含有維生素C就會健康?」也就是寫出推理



證據
推理:這個證據很重要,因為...
主張
蔬菜含有維生素C
維生素c可以幫助癒合傷口和抗氧化
多吃蔬菜有益健康
蔬菜含有纖維素
纖維素可以幫助排便




論證的教學策略-證據的分類
針對某個問題,給學生許多證據,讓學生從這些證據中挑選相關的證據,並提出推理的過程,說明這些證據如何支持主張。

這部份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科學論證:證據分類【世上是否有性狀相同的兩個人】


論證的教學策略-你支持哪個主張?
在真實世界裡,我們會遇到需要考慮科學知識來做決定的時刻,舉凡電廠的興建與否、環境開發問題等,這些都是社會科學論證(Socioscientific argument)的範疇。這些論證不只會用到科學證據,也會包含了個人觀點或價值觀。

以下使用的例子修改自sciencearguments.weebly.com在Talking Assessment的Critique and co-construction lesson

情境是這樣的
學校有一個池塘,旁邊有樹、草、水生植物、青蛙、魚、鳥和許多昆蟲。許多班會在池塘盤邊做活動,無論是生物觀察或是素描。但最近發現,池塘裡出現孑孓,附近開始出現蚊子。

因此有些課程開始不會帶到池塘邊進行,因為學生們總是抱怨被蚊子叮咬。父母們擔心這些蚊子可能攜帶危險的疾病。一位老師建議放養蓋斑鬥魚到池塘裡來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這些魚吃蚊子。另一位老師則建議到池塘邊只要噴防蚊液就可以。


以下是一些各種證據

  • 蓋斑鬥魚可以產出超過100隻的子代,這麼多的魚可以把孑孓都吃光。
  • 蓋斑鬥魚棲息於池塘、沼澤地帶、稻田等水流和緩的地區,因此在學校池塘也可以生存。
  • 大多數的防蚊液可以使用在學童身上。
  • 蓋斑鬥魚會吃很多種生物,這會使得原本在池裡的蜻蜓幼蟲或其他原有魚類吃不到食物。
  • 蓋斑鬥魚平均每日可吃掉3百多隻孑孓。
  • 使用防蚊液可以避免被有登革熱的蚊子叮咬。
  • 如果防蚊液接觸到眼睛或嘴,可能會造成危險。
  • 蓋斑鬥魚是對人類無害的生物




教師引導學生使用這些證據,讓學生思考應該使用哪些證據來支持主張。並且要思考如何用適合的證據反駁另外的主張。


以下還有很多可以作為材料的論證題材

  • 運動員可以使用自體輸血來增強運動表現嗎?
  • 學校應該禁止碳酸飲料嗎?
  • 是否該為有遺傳疾病或心智障礙的人強制節育(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90305-international-japan-wasedachronicle-sterilisation/)
  • 熱的菜是否應該放在冰箱?
  • 是否禁止使用農藥巴拉刈?
  • 為何不能近親通婚?


如何寫出論證的文章
論說文就是一篇論證的文章,內容當然也就包括了論證的元素,你想討論的問題是什麼?你的主張是什麼,你所持的證據和推理又是什麼?而更好一層的論證,還必須提出其他的主張,並且說明他們是基於什麼證據和推理而提出這樣的主張,而又有什麼證據可以反駁這個主張?

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最後撰寫的研究報告就是一篇論說文,也就是說應該要也有這些元素。不過學校裡的研究報告通常都只是呈現實驗結果而已,或者再多一些對結果的解讀。比較少做到的是寫出推理的過程,以及做到反駁其他主張。


這裡列出一個在Argument Driven Inquiry的論證報告格式,它包含了以下內容。

  • 簡介
    • 在課堂上我們已經學習了...
    • 在研究開始之前,我們知道了....
    • 這個研究,我們的目標是....
    • 我們要研究的問題是....
  • 方法
    • 為了要回答這個問題,我需要獲得資料。我的方法是....
    • 接下來,我這樣分析我收集的資料...
  • 論證主張
    • 我的主張是...
    • 證據
      • 圖表製作
      • 分析:在此圖中,顯示了......
      • 解讀:這個分析指出....
    • 推理
      • a.當我分析我收集的資料後,我猜想...
      • b.這個證據是重要的,因為...
      • c.我決定使用這個證據來支持主張,因為...



而在進行一份探究實驗前,還會有研究計畫書,說明你要怎麼進行觀察或實驗。
像這份是描述性研究的探究計畫書


研究問題

你將會收集什麼樣的資料







你會如何收集資料

你的步驟














安全注意事項
你會如何分析資料





你的實驗結果






而如果是比較性質的,或是有實驗設計的,則是會提出不同的假說,並說明這些假說成立時,應該會觀察到什麼現象。

I研究計畫書:比較性或實驗研究(兩假說)

問題
假說一
如果...
假說二
如果...

步驟
你會收集什麼資料


你會怎麼分析資料





有什麼安全注意事項




如果假說一是正確的,預期結果是...





如果假說二是正確的,預期結果是...
實際結果






 


評估論證
具有好的論證能力,批判思考的能力不可少。前面所提的教學策略多數是只針對論證的其一或其二元素,像是找出主張,分類證據等。如果要做得更進階,就必須要有能力評估整份論證文本。

以下列出的科學論證的指標(Rubrics),可以讓學生用此指標評估其他同學書寫的論說文外,也可以用此指標評估科學新聞報導,或是科普文章的好壞。

多數rubric的內容會用一個指標,根據程度不同給予不同分數。例如提出主張一項,可能會像這樣【0分:沒有提出主張, 1分:有提出主張,但主張不明確 2分:有提出主張,並清楚說明主張。】。不過給學生實際使用時,學生常常會分不清一些模糊不清的界線。改用這種y/n的分類就會方便一些。

科學論證的指標(Rubrics)

項目
是(1)
否(0)
意見或建議
主張
主張是正確的



清楚說明主張



證據
利用實驗資料、測量或觀測的資料當證據,而非個人經驗或個人想法



說明資料來源或取得的方式



包含對資料的分析,例如說明趨勢變化



提出多項證據,或提出足夠的證據



證據和主張相關



推理
解釋證據為什麼重要,或是證據和主張為什麼相關



將證據與重要的科學概念或科學原理做連結



反駁
提出其他的主張



以證據解釋其他主張為什麼是不正確的、或是不相關、不重要的



科學語言
合適及正確地使用科學名詞



架構
使用完整的句子說明



句子的順序和編排有助於理解



沒有錯字,標點符號正確





引導學生思考的提問與提示
在沒有引導之下,學生提出的主張常常會是依據個人的經驗或看法,並非以科學證據。透過教師的提問和提示,可以避免學生在推理上出現的漏洞。你可以做的提問或提示包括這些:
  1. 你的主張或推論的依據是什麼?
  2. 你收集到什麼證據來支持你的主張、你的想法或是你的假設?
  3. 為什麼你會覺得是這樣?
  4. 你的意思是什麼?
  5. 這個證據支持或是反駁你的主張?
  6. 這個資料是不是公正的?是否可信?
  7. 你會怎麼解釋這個資料或證據?
  8. 操縱變因和應變變因有什麼關係?
  9. 這個資料怎麼說,或是這個資料意味著什麼?
  10. 從這個證據你會下什麼結論?
  11. 這個證據怎麼證明你的主張或是反駁你的主張?
  12. 從你收集到的證據,你會提出怎樣的解釋?
  13. 這個結果如何支持你的預期?
  14. 關於這個現象你已經知道的事情,這個結果如何支持那個你已經知道的事?
  15. 你能解釋一下這個結果嗎?
  16. 你可以建立一個模型來支持你的解釋嗎?
  17. 關於這個問題,你一開始設想的是對的嗎?
  18. 你會如何為你的發現辯護?



論證結果的呈現與同儕回饋的方法
以論證為基礎做的探究實驗不一定非要每個人都寫一篇報告,也可以同組將某個實驗的結果展示在分組小白板上。上面依照CER架構呈現了問題、主張、證據和推理。

隨後每組留下二人解說展示成果的小白板,其他人則是到各組聽他們的成果。在ArguentDriverInquiry的網站上介紹了一個幫助學生做論證回饋的方法。可以發給學生四色便利貼或紙卡,而上面已經有印製了回饋的句子,分別是:

  • 你可以再多解釋一些.....
  • 我喜歡這個,因為....
  • 我們建議你可以增加...
  • 我們建議你可以把....改成....


學生在看了別人的小白板成果之後,就可以用引導句完成回饋後,把這些便利貼或紙卡貼在對方的作品上給予對方回饋。



論證語言
我看了這些大量資料後,整理了一些論證時可以使用的引導句,或稱為論證語言,都可以幫助學生在口說或文字表達時敘述得更完整。
  • 當你要說明證據和主張的關係,你可以這樣說
    • 我認為這個證據支持主張....,因為....
    • 我不認為這個證據支持主張....,因為....
    • 這個證據很重要,因為...
    • 主張A更有說服力,因為...
    • 主張B比較弱,因為.....
    • 我認為這個證據支持主張,因為....
    • 我不認為這個證據支持主張,因為....
    • 我同意,因為....
    • 我不同意,因為,...
  • 回應對方的論證時,你可以這樣說
    • 你認為這個證據支持主張嗎?為什麼?
    • 你可以解釋你的想法嗎?
    • 為什麼你會認為...?
  • 別人在發表時,你可以這樣說
    • 所以,我聽到你說的是....
    • 聽起來你的意思是....,對嗎?
    • 你說的是....,對嗎?
    • 你所說的主要是...,是嗎?
  • 當你同意對方所說的,你可以這樣說
    • 我贊成某某所說的...,因為
    • 基於你所說的,我想我們可以說....
    • 我補充某某所說的..
    • 可以支持這個主張的另一個證據是....
    • 某某說得有道理,因為...
  • 當你不同意對方所說的,你可以這樣說
    • 我不同意你,因為
    • 我想這有一些不同..
    • 我不覺得你說的是合理的,你說...
    • 你的想法裡的有一個問題是...
  • 在團體討論時,可以對大家這樣說
    • 有沒有人有些話想說
    • 有沒有人有不同的意見
    • 因為我們還沒有聽到他的意見,所以讓我們給某某一個機會聽聽他的說法
  • 在團體討論時做結論時,你可以這樣說
    • 我們可以同意...
    • 看起來大多數人都覺得...,對嗎?
    •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嗎?.....
    • 記得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正在討論的答案是...
    • 我認為我們可能可以回到這主題,這和我們的主要問題的關係是...?
    • 我們是不是離答案越來越近了?


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表裡的論證和批判性思考
在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表裡,從簡單到複雜分成了六個層次,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與評鑑。我會透過行為動詞來檢視自己是不是可以達到不同層次的認知目標(例如這份文件或是這份文件)。
在教師講述的教學中,所能達成的認知目標,大多是在知識和理解層次的。而如果要能讓學生做到應用、分析、綜合、評鑑則需要不同的教學方式了。而我認為結合了論證和批判思考的探究教學,更能達成這些較高層次的教育目標,例如提案或撰寫一篇研究的計畫、評論或評估他人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