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5日

結合社區資源的環境行動踏查專題-隆恩圳

延續著前一篇文章的環境專題,再講到環境時,我其實還很想走出校園去作些特別的戶外課程。前幾年我都會帶部份班級去作一趟頭前溪小旅行,不過走了幾年之後,總是覺得光是走來走去看東西,實在不過癮。

於是乎,我在幾個月前就開始設想一項戶外的環境調查課程(不過我得先說,後來這個課程被我縮減了),調查的目標就是學校附近的隆恩圳,目前看來就是一條臭水溝罷了,可是它卻是百年來此地的重要灌溉溝圳。

由於本校附近道路錯綜複雜,所以我規劃是這樣,全班分六組,每組一張新竹市精密地圖集,然後再配合上iPad的Google地球,先找目標水圳。水圳很長,上頭有幾座橋,所以每組安排不同的橋為目標,然後學生必須規劃路線前往,這樣各組就會走不同的路線前進。

前進的過程中,各組學生利用iPad紀錄沿途的污染,像是垃圾污染、水污染....。到達目的地之後,紀錄環境特色,並採集水圳水樣,當場分析水溫、水質酸鹼值、溶氧量等。回程之後各組分別製作該路線的環境短片以及簡報。

這個課程我想了好幾個禮拜,最後還是打住了,因為擔心學生在路上走的安危問題啊。雖然學校到那些地點,不過短短500公尺,但是學生分組分散走路,萬一發生什麼事情,我就永遠在新聞版面了。其實也有想過和家長合作,只要每組都有一個大人陪著就行了,不過反正最後忙著忙著就沒做了。

但是啊,老樣子,課程想好了卻沒實際作,真的會內傷。乾脆和同事老王合作,拿他任教的資優班,在他專題課程中先作個實驗課程進行吧,反正人少也好照料,只是就沒辦法每個人走不同路線了。

於是乎我們就乾脆規定學生成一大組,大家一起從地圖上找到隆恩圳上的六道橋,然後規劃行進路線,依序紀錄周圍的環境,至於水質調查的部份就免了。最後的作業,就是每個人需完成一部環境短片。

透過走進社區來覺知環境,是件很有趣的事情,特別是有學生走到最後才發現原來地點就在家附近,而自己卻從來沒發現這條溝圳。


以下,就是某位學生的作品


短片是用iPad的imovie來作,事實上我同事老王也不是直接教,是叫學生上網搜尋教學影片來自學。藉由影片可暫停的功能,學生一步步學會製作影片的方式。


後來我把這個課程跟小p聊了,他給了很棒很具體的建議:
他說:「這東西接下來就是DFC了(Design For Change)。話說回來,你這個開頭,根本可以發展出一整套隆恩圳的地理位置與污水排水系統、隆恩圳的歷史、生物生態污染調查。作為開始。然後接著是DFC精神,提出計畫,針對隆恩圳的問題提出可能可行的解決方案,然後結合公民課程,去和社區居民接觸,懇談。看看沒有有辦法取得隆恩圳再造的認同...。然後真的去清除垃圾,並防止垃圾再度堆積。污水的問題我覺得比較難處理,因為需要污水下水道工程進來。但是可以去談家庭污水排放的問題」

這讓我想到污水下水道的確也是可以放進我的環境議題中,特別是最近幾年,因為最近新竹市就大量在進行污水下水道施工,學校附近的道路也可以看見許多不同的人孔,很值得為此來安排課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