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凱容 中興物理
【打開生物力學的魔法盒】以及【自然界中的武俠高手】
一、生物力學的日常
- 從起床到走路:每個動作都涉及力學。 
- 走路與跑步的差異: 
- 走路:任何時刻至少有一隻腳著地,重心的支撐不會完全中斷 → 步幅受到「一腳固定」的限制。 
- 跑步:存在「騰空期」,兩腳同時離地 → 步幅鬆綁,可透過增加步頻或彈性儲能提升速度。 
- 大象會跑步嗎? 
- 大象雖然體型龐大,但在高速移動時,展現「跑步型態」的動力學特徵。 
- 能量消耗: 
- 走路 vs 跑步:在低速時,走路較省能;速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後,跑步反而能有效率地利用能量。 
- 超慢跑(Jogging):人類刻意選擇一種「耗能」的移動方式,不完全符合自然設計的節能原則。 
- 力學原因: 
- 移動速度與「距離/時間」相關。 
- 步頻(每秒幾步)與身體結構有關,決定移動極限。 
- 彈簧效應:跑步時,肌腱與肌肉像彈簧,儲存並釋放能量。 
二、生物力學與其他學科
- 生物力學(Biomechanics) 
- 研究力的產生與傳遞:肌肉、骨骼、軟組織、外骨骼。 
- 解釋運動、移動、飛行、游泳等行為。 
- 生理學(Physiology) 
- 力學造成的長期效應: 
- 例:抓握東西會產生摩擦與壓力 → 皮膚形成繭,作為保護。 
- 能量代謝:不同運動模式對呼吸與能量消耗的影響。 
- 形態學(Morphology) 
- 形態與力學之間的關係: 
- Size(大小):影響質量、慣性、重力效應。 
- Shape(形狀):決定流體阻力或接觸面的分布。 
- Structures(結構):骨架排列、關節位置,影響力傳遞。 
- Materials(材料):骨骼、肌腱、外殼的強度與彈性。 
- Surfaces(表面):粗糙度、摩擦係數,影響抓地與抓握能力。 
以力學為視角,生命現象不再只是「看起來的形態」或「觀察到的行為」,而是:
- 力的來源 → 力的傳遞 → 行為與能量表現 
- 短期適應(生理) → 長期塑造(形態、演化) → 技術應用(仿生) 
why and how
- 為何生物力學? 
- 生物力學提供理解生物形態、行為與功能的物理機制。 
- 從力的產生、傳遞到能量消耗,解釋為什麼生物會這樣動。 
- 如何結合生物與力學? 
- 將生物觀察與力學理論結合,使用模型或實驗量化。 
- 比較不同物種、不同環境下的力學策略,理解自然設計。 
nature’s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 生物力學幫助理解自然挑戰與解決方案: 
- 例如,如何應對速度限制、負重、流體阻力或摩擦力等。 
- 自然演化出節能、高效率或特殊結構以解決這些力學挑戰。 
生物力學和力學假說
- 觀察現象 → 提出假說 → 驗證力學影響。 
- 使用實體或計算模型檢驗: 
- 如果不是這樣,會怎樣? 
- 力學解釋是否對應生物真實行為? 
食物裡的力學挑戰
過程與挑戰
- 覓食: 
- 生物如何感知與搜尋食物? 
- 靠近食物時,如何克服阻力或流體干擾。 
- 突破食物的物理防禦: 
- 咀嚼、抓握或用嘴巴改變食物形態。 
- 例:鳥嘴的尺寸與形狀決定牠能吃的食物種類。 
- 鳥類例子: 
- Spoonbill:頭左右搖擺覓食,主要捕食浮游生物;嘴型圓上扁下,利用流體力學將食物帶到嘴邊。 
- 參考 Vogel, Comparative Biomechanics:連續體原理與柏努力原理解釋流體中捕食行為。 
- 蝦蛄高速槌擊: 
- Mantis shrimp 發出高達 1000 牛頓的撞擊力。 
- 出現兩道撞擊力:第一道來自肌肉收縮,第二道與氣泡消失同步,利用彈性位能回復(elastic energy return)。 
- 參考 Patek et al., Nature 2004:卡榫與收縮機制突破肌肉極限。 
- 魚類吸食: 
- 伸口魚利用複雜頭骨與嘴部骨骼機構主動將食物吸入口中。 
- 骨骼可旋轉、改變嘴形,產生相對運動以捕獲食物。 
為什麼人要穿衣服
- 功能:保暖、社會溝通與吸引力。 
- 從力學角度:衣物提供熱絕緣、減少熱量散失,屬於生物對環境挑戰的力學解決方案。 
壁虎附著力原理
- 附著力來源 
- 排除法分析:不是吸盤、鉤子或宏觀凡德瓦力。 
- SEM 觀察壁虎腳末端分叉結構,柔軟且能貼近表面,形似花椰菜。 
- 理論上,每隻壁虎可產生 1300 N 附著力。 
- 附著力的應用問題 
- 如何拔開?利用微小結構分布控制力。 
- 弄髒怎麼辦?微結構可自潔,確保附著功能持久。 
草原犬鼠穴道通風
- 野外觀察發現,穴道能產生單一方向通風。 
- Vogel et al., J. Comp. Physiol., 1973:管口、管徑與高起峰的設計,可產生低壓,讓平地風流入穴道。 
- 生物利用地形與結構調控環境,展示簡單物理原理的應用(壓力差與流體動力)。 
走路與跑步的力學差異
- 走路:重心隨步伐變化,類似倒立單擺運動;每時刻至少有一腳著地。 
- 跑步:增加肌腱與肌肉的彈性回彈(儲能-釋能),形成步態的「彈簧機制」。 
- 力隨時間與空間變化,受介質與步態影響(Vogel, Science, 7 April 2000, VCL 288)。 
流體力學與動物特化結構
- 蛾的濃密觸角能透氣,但透氣效果由翅膀拍動主動控制。 
- Loudon & Koehl, J. Exp. Biol., 2000:翅膀拍動在觸角後方形成低壓,將前方空氣吸入,改善氣味或訊號傳輸。 
- 典型「運動-流體-結構」交互案例。 
龍蝦褪殼與聲學力學
- Patek, Nature, 2001:褪殼龍蝦發出聲音,類似小提琴弦的振動。 
- 透過測量材料變形時間與聲音產生時間的同步性,可分析振動與聲波生成機制。 
- 涉及運動、流體、材料與聲學,並受尺度影響。 
跳蛛的跳躍與絲線策略
- 跳蛛利用絲線捲作支撐,即使沒有完全落下,也能控制運動。 
- 結合尺度、材料與行為策略,確保安全與捕食精準。 
- 展示力學、材料與行為交互的生態應用。 
生物力學研究方法
- 從觀察現象到提出假說,再透過模型或實驗驗證。 
- 範例:穴道通風 → 模擬低壓氣流;跑步動力學 → 測量重心與步態力;觸角氣流 → 流體動力測試。 
- 循環流程:觀察 → 建模 → 假說驗證 → 再回到生物本身驗證。 
綜合概念
- 生物力學整合:形態、行為、材料、流體、聲學。 
- 自然挑戰 → 生物適應 → 力學解釋 → 仿生啟發。 
- 從穴道通風、運動到捕食策略,展示自然界如何利用力學原理應對環境挑戰。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助理研究員 廖鎮磐
材料力學簡介與實作
1. 材料力學實驗目的
- 了解不同材料的力學性質:纖維材料、軟性平面結構、黏性物質。 
- 學生可獨立完成測試,培養實驗設計與操作能力。 
- 評估材料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變形與破壞行為。 
2. 纖維材料的機械性質
(1) 基本概念
- 抵抗變形能力: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形狀的能力。 
- 斷裂抵抗能力:材料抵抗破壞或斷裂的能力。 
- 受力類型: 
- 拉伸 (Tension) 
- 壓縮 (Compression) 
- 剪切 (Shear) 
- 彎曲 (Bending) 
(2) 標準化力與應力
- 力的標準化:不同截面或尺寸的樣品,需要以單位面積力比較。 
- 應力(Stress): 其中 FFF 為作用力,AAA 為截面積。
 σ = \frac{F}{A}
- 例:兩種化學纖維內部結構相同但直徑不同,必須用應力比較抗拉性。 
(3) 形變與應變
- 工程應變(Engineering strain): 
 e=ΔLL0e = \frac{\Delta L}{L_0}e=L0ΔL
 假設截面積在變形過程保持不變,適用於小變形。
- 真實應變(True strain): 
 ε=lnLtL0=ln(1+e)\varepsilon = \ln\frac{L_t}{L_0} = \ln(1 + e)ε=lnL0Lt=ln(1+e)
 考慮變形過程中瞬時長度,適用於大變形。
(4) 彈性區域與楊氏模數
- 線性彈性區:應力對應應變呈線性,符合虎克定律(Hooke’s law)。 
- 楊氏模數(Young’s modulus): 
 E=σεE = \frac{\sigma}{\varepsilon}E=εσ
 衡量材料在單位應變下所需的標準化力。
- 回復模數(Modulus of resilience): 
 材料在彈性區儲存的能量。
(5) 強度、延展與韌度
- 強度(Strength):材料斷裂前的最大應力。 
- 延展度(Extensibility):材料斷裂前的最大應變。 
- 韌度(Toughness): 
 U=∫0εfσ dεU = \int_0^{\varepsilon_f} \sigma \, d\varepsilonU=∫0εfσdε
 單位體積材料抵抗破壞所需能量。
3. 軟性平面結構與彎曲測試
- 三點彎曲測試:測量材料的彎曲應變、彎曲應力、彎曲楊氏模數。 
- 彎曲韌度需考慮材料形狀與厚度。 
- 例:比較不同棲地蜘蛛網的張力與剛性,可用框架與垂直變化高度測量。 
4. 黏性物質測試
- 系統簡單:可視為拉伸測試。 
- 系統複雜:測整體黏性並標準化,常用指標: 
- 最大黏性 
- 最大延展 
- 作功大小 
- 微小尺度測試: 
- 原子力顯微鏡(AFM)測量局部黏性與表面力。 
- 可測正向壓力與側向摩擦力。 
- 黏性模型: 
- 參考經典黏性力學模型或 JKR Adhesion Model。 
5. 流體阻力測試
- 風阻測量: 
- 風洞實驗,將樣品掛在秤上測量力。 
- 流體阻力公式: 
 Fd=12ρv2CdAF_d = \frac{1}{2} \rho v^2 C_d AFd=21ρv2CdA
 其中 CdC_dCd 為阻力係數。
- 可用於測試生物或材料在流體中的表現。 
6. 測試設計與精度提升
- 拉伸精確度: 
- 樣品大一些、長一些,便於測量。 
- 使用微控移動機構。 
- 受力精確度: 
- 高精度秤,快速穩定讀值。 
- 結構穩定性: 
- 善用重力方向,減少水平測量誤差。 
- 結論: 
- 材料測試需同時觀察瞬時變形與受力。 
- 根據材料性質與受力方向選擇適當模型(彈性、黏性、流體阻力等)。 
- 整體結構表現與單一材料性質同樣重要,例如蜘蛛網整體張力與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