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這個網站還沒成立的時候,要去蒐集科展資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是各屆都有一個獨立的網站,所以若要找尋生物科的科展作品,就得每屆進去找,還好後來主辦的科教館終於做出了資料庫網站,這已經是科展舉辦四十幾屆之後的事情了。
以新竹市各校送展作品數量來看,今年國中小合計有197件,若依此規模來看,每年各縣市的國中小、高中、高職合計,全台灣應該超過有2000件作品吧,若每件作品有3-5人的師生參與,一年可能會有近萬人都投入在科學展覽中?這樣看來,台灣真是科學大國,不是嗎?
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從主辦單位到各級學校,關於科展,許多事情都走偏太多了。
先從主辦單位說起,我參加過的地方科學展覽會顯然是以評審比賽為目的。學生必須在規定時間內站在海報前,評審問完之後,學生就被請離會場,等到評審結束後,當晚公佈成績,科展就結束了,然後再開放數天時間供大眾參觀。
整個活動就只是為了評審而辦,你也無法跟作者交流,也看不到其他作品的評審。科展的全名叫做科學展覽會啊,可不是科學實驗報告競賽,但大家都是用實驗報告競賽的模式在辦活動。我認為現在只有之前在龍山辦的全國專題發表會(今年會在交大舉辦),那才有資格叫做展覽會。
而各級學校師生中,走偏的例子更多,老師幫學生藉著抄襲、代作獲得好成績,藉此降低升學門檻,然後生、師、校都互蒙其利。
指導老師有很多事情都可以和學生一起作,擬題目、設計實驗、執行實驗、書面報告、海報等,作得少是「指導」,作得多就成了「代作」,中間那條界線沒有標準,是個灰色地帶,但是老師自己應該要很清楚那條線在哪裡,可惜的是,有些人卻衝過了那條線,只因名和利的誘惑。
到底作科展是為了什麼?今年我們一個學生政傑在FB上寫下這段話,這就是我認為科展應該要達成的。
「該如何說呢?
努力了一年的科展
真的切切實實的享受到科學的樂趣
樂在 與學弟 討論題目
樂在 與老師 討論實驗
樂在 與電腦 完成報告
這些點點滴滴 早已超越了是否得獎
得獎的意義與否?
於我何在
脫離得獎的束縛
得到的將是
最純粹的科學
追求科學價值 享受發現 探索真理
辛苦了 各位
我可以大聲的說
我已經成功的成為一個 科學人
還有更多的未知 等待我們去探索 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