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生物趴辣客在台北的一家咖啡廳進行開始,當時根本沒想過要辦到2345,一切是因為皮卡彎和BioTop的催生,才會衍生出後來的趴二@彰化,再加上yenwen、莉亞、小蔡等人,再生出趴三@高雄,接下來順理成章地再回到台北和彰化,生物趴辣客就辦到五了。
近兩年的時間,生物趴辣客給了許多人靈感,進而推動了許多社群活動。像是我們學校的阿芬老師做了校內的社會科討論社群,阿清老師在校內辦了班級經營的群師分享活動,新竹市自然科和國文科也辦了趴辣客,高中化學學科中心辦了化學百寶箱趴辣客,梅子辦了高中端的小型趴辣客,彥文看到的短演講和分享的可能性,在南部連兩年辦了博客會客室和科學同好會@高雄,小p推動了國中學生的科學探究分享,辦出了全國國中科學探究成果聯合發表會。生為生物趴辣客的始作俑者,忍不住尾巴翹了起來。
不過,雖說是始作俑者,但是真正由我主辦的生物趴辣客,其實只有趴一而已,隨後的四屆都是由全台各地的熱血青年自告奮勇所促成,當過小菜的人下回可能當工作人員,也可能當主菜,而當過主菜的,下次可能當工作人員,一夥人在小菜、主菜、工作人員中輪迴。也就是說生物趴辣客就是個多細胞生物,每個細胞都沒閒著,細胞之間進行分工,形成各種組織構成器官、系統。
因為每個人都是參與者,生物趴辣客硬是出現了與眾不同的特性,它會成長、演化,也會傳染。在趴四的當晚,一群人在網路上忍不住討論起趴辣客辦到第四屆了,似乎很難嘗到深度,分享的東西很容易只留在「教什麼」,卻很難進到「怎麼教」和「怎麼學」。除了這樣的感嘆外,我自己也發現趴四裡,我和其他人的互動變少了。。
怎麼辦呢?大家找出了癥結點,那就是時間不夠。真正要能進行討論,得有充足的時間,從趴一到趴二,我們規定了小菜只有2分鐘,雖然我對這個2分鐘分享的解讀是它就像「電梯簡報」,或像是電視廣告一樣,短短地講出精髓就好。不過我要坦白說,當初會訂兩分鐘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因為趴一在咖啡館辦,只包場3小時,扣掉主菜之後的時間,剛好就只能讓小菜們分享2分鐘而已啊!後來趴二到趴四的時間,雖然從趴一的半天升級成一天,但都聚焦在增加參加人數,沒有增加個別的分享時間,更不用說有什麼提問和討論的時間了。
過去幾場活動增加了參加人數,讓我們發現原來生物趴辣客有辦成大型研討會的能力,像趴三和趴四都是有百人左右來參加。但是辦得太大,卻讓我們感覺少掉了互動討論和深度,這並不是我們所期望的,因此在這次的生物趴辣客5當中,我們大幅限制了參加的人數。透過BioTop的細心規劃,我們坐在環形的座位上,不僅看見台上的分享者,也和台下的參與者彼此面對面。每個參與者有三到五分鐘的發表時間,再加上許多討論時間,這次的活動的確達到了討論的深度,並且有不少的精彩對話。
這次的時間掌控是從yenwen的科學同好會@高雄那邊學來的,弄個平板電腦的計時器,報告者自己看時間,啟動計時和按下停止。本來以為這樣我就可以放手專心聽,但是有些朋友的時間拉得太長了,所以我還是沒辦法放下心去聆聽。
我在筆記上寫的心得零零落落,
還好幾個朋友都寫得很詳細,補足了我記憶的缺口,此外分享的內容在生物趴辣客官網之後也都會放上去。
身為一個帶頭嘩聲說要辦的人,其實很關心以後可以怎麼玩。這次原先預計是請大家報告三分鐘,剩下兩分鐘來討論,如果沒有打算要討論,那就講到五分鐘沒關係。不過這樣的計畫幾乎被打亂,多數人會講到超過五分鐘,然後自己按掉計時器之後再繼續講,坦白說那時候我都會在心裡面埋怨。報告超過時間加上熱烈的討論,結果我們中午是邊吃便當進行,這樣其實會累慘大家。如果中午能按原訂計畫有一段空白時間,那麼大家一定能在那時候有更棒的討論。
下次再辦,還是要把那些大大小小的趴辣雞都拿出來,用眾雞的力量來控制時間。
再來是報告的人數,這次將近30個,其實還是有點多。未來可以讓「說菜」的人少一點,也許到20個,單獨報告的時間就可以久一點,三到五分鐘也許還是值得一試。其他想參加的人,一定還是要付出,像是實物展示或當工作人員。這次沒有打算弄實物展示,結果就感覺少了點什麼,其實交換的禮物應該順便擺出來當展示品,那裏面可是有很多好料的東西耶。
另外,再來談到「討論」這件事,因為趴四的時候,大家都覺得沒有討論很不過癮,所以我曾經動過一個念頭,就是在下午的時間,用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同時分四場討論不同的東西,例如某場就由小p來帶討論科學探究的事情,另外一場就Yukie來討論閱讀...。不過最後我實在幻想不出來實際操作的情形,所以後來就改成延長個別報告和增加報告完討論的時間,其實效果也很棒。
我本來以為,那個分場討論的念頭很難執行,不過晚上大家留下來用餐的時候,這樣的討論居然莫名其妙自己出現了。我覺得月鈴老師很奇妙,無論是趴辣客的會場或是餐廳裡,坐在那邊自然地就可以帶起很多討論。
對了,還有一項大事要說,趴六打算到台南去辦。我們很想要在成大辦,因為辦完之後可以在台南逛街吃眾多小吃,所以如果有的老師和同學可以協助,麻煩通知一下( pancala@gmail.com ),感謝感謝。
大家在趴四辦完之後,還留著吃晚餐,其實目的是為了隔天(8/5)的大活動-TOP Show 1。這是什麼活動哩,關鍵就在BioTop的這個社群,我來複製貼上一下這個活動說明:
當天的活動是在彰師大的圖書館進行的,每個老師都大方貢獻出自己如何經營課室的方法,擔任主講的皮卡彎,將自己的課室經營策略分散在大家的個別分享之後。比如說我講到學生上課睡覺時,我會怎麼處理,皮卡彎就會接著講,她如何用友善的方式來處理,化解本來可能產生衝突的境況。
這樣的活動十分新穎,因為課室經營的研習並不多,即使有,我們也未必能從單一講師的策略中找到適合自己用的方式。但TOP Show所作的,卻可以有效改善這樣的問題。眾多老師分享的策略中,一定有些是自己能夠採用的。
我在這個豐富的八月裡,除了8/4的生物趴辣客5之外,8/5參加BioTop辦的TOPShow 1,8/11-8/12參加天文望遠鏡製作,8/18-8/19還參加了一個由八縣市14所學校的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全國國中科學探究成果聯合發表會」。
我帶了數年的專題研究,漸漸發現「比賽」這件事會弄壞了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樂趣。許多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是為了參加科展,而參加科展是為了得獎,而得獎是為了增加升學的籌碼。換言之,如果這件事情跟升學無關,那麼許多學生就不會進行科學研究了。
科學研究這麼有趣的事情,為什麼一定要有什麼功利目的呢?就不能為了「想知道」、「有趣」而研究嗎?我曾經聽過一個老師對前來找他指導科展的學生說「你這個題目不會得獎,所以你不要作這個題目」。得獎的確是種肯定,但這並不是唯一目的。
其實新竹市每年都有資優班的專題成果發表會,但是那是個有比賽性質的活動。有設資優班的學校每年派學生去報告自己的專題成果,最後有評審講評,然後評選出優良、佳作等,可是學生之間並沒有交流,我想真正的科學社群需要的應該不只是這樣。
我很感動小p居然可以辦出這樣的活動,你可以想像它是學生版的趴辣客,只是分享的內容變成了研究成果,而且更重要的就是學生們會彼此交流討論,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國中生的學術研討會,不可思議,對吧?
在這個活動中,除了學生們的報告交流外,第二天還有一場由學生們擔任老師的活動。那是由台北龍山國中和新竹光武國中的學生所擔綱進行的課程,他們將專題研究成果轉化成課程來教給在場的學生。這又是另外一個不可思議了。
我們過去認為學生作不到事情,其實可能是我們並沒有給他們機會。這群13歲到15歲的中學科學家們有了自己的學術研討會,也有了上台擔任教師的機會,未來還可以出現什麼機會呢?我們期待著。
我很佩服這群在網路上結識的朋友們,在這幾年內,我們作到了許多很酷的事,至少我們覺得我們改變了一部份的科學教育,我們創造了教師的交流活動,也促成了學生們的互動。並不是因為有什麼上級指示,一切只是因為我們就是想要這麼作!
我曾經在噗浪年會中說過「我想透過我這隻火柴,點燃其他火柴、仙女棒或是炸藥」,我知道這把火正在四處蔓延著。
這次的時間掌控是從yenwen的科學同好會@高雄那邊學來的,弄個平板電腦的計時器,報告者自己看時間,啟動計時和按下停止。本來以為這樣我就可以放手專心聽,但是有些朋友的時間拉得太長了,所以我還是沒辦法放下心去聆聽。
我在筆記上寫的心得零零落落,
- kitty:分類紙牌遊戲,張數高達260張。我在分類課程中值得仿照
- 明哲:酵素探究實驗,用針筒+試管(附塞)改善了我先前的作法。針筒可以當作提供雙氧水的工具,避免手部誤觸,也可當作測量產氣結果的工具。
- 小魚:分類盒的設計,經由大家的回饋,我覺得改變成類似拼地圖的作法也不錯。
- 水月:考古盆的教學設計,我非常欣賞,雖然是多節課的活動,但是值得仿照,看看能不能改成短時間就能進行的活動。(附記:阿清老師已有修改版)
- 小新:社會性科學議題,值得用角色扮演來模擬,大家互相交換角色來評估對單一議題的看法。聽眾回饋說可以用「模擬公聽會」的方式來進行,剛好我之前想過,不過沒實際作過,值得看看有誰曾經作過。另外,有聽眾回饋,科學新聞的分析可以去著重資料來源的異同是否造成報導角度的改變。
- 利玲:用色卡教生物多樣性,如果把色卡改成有意義的生物名稱,也許有不同的教學模式會出現。
- seed:種玉米和綠豆讓學生觀察軸根和鬚根。我以前作過是帶學生挖校園小草來觀察,不過給學生種來觀察倒是沒試過,今年來玩玩。
- 惠真:用水筆仔來染布,這超酷的。先前學校歷史老師就問過我這個事情,但是我沒實際玩過,所以只能猜測。惠真老師說拿水筆仔的枝條直接煮,不用媒染就可以染出很漂亮的布了,這我一定要親身玩玩。
還好幾個朋友都寫得很詳細,補足了我記憶的缺口,此外分享的內容在生物趴辣客官網之後也都會放上去。
身為一個帶頭嘩聲說要辦的人,其實很關心以後可以怎麼玩。這次原先預計是請大家報告三分鐘,剩下兩分鐘來討論,如果沒有打算要討論,那就講到五分鐘沒關係。不過這樣的計畫幾乎被打亂,多數人會講到超過五分鐘,然後自己按掉計時器之後再繼續講,坦白說那時候我都會在心裡面埋怨。報告超過時間加上熱烈的討論,結果我們中午是邊吃便當進行,這樣其實會累慘大家。如果中午能按原訂計畫有一段空白時間,那麼大家一定能在那時候有更棒的討論。
下次再辦,還是要把那些大大小小的趴辣雞都拿出來,用眾雞的力量來控制時間。
再來是報告的人數,這次將近30個,其實還是有點多。未來可以讓「說菜」的人少一點,也許到20個,單獨報告的時間就可以久一點,三到五分鐘也許還是值得一試。其他想參加的人,一定還是要付出,像是實物展示或當工作人員。這次沒有打算弄實物展示,結果就感覺少了點什麼,其實交換的禮物應該順便擺出來當展示品,那裏面可是有很多好料的東西耶。
另外,再來談到「討論」這件事,因為趴四的時候,大家都覺得沒有討論很不過癮,所以我曾經動過一個念頭,就是在下午的時間,用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同時分四場討論不同的東西,例如某場就由小p來帶討論科學探究的事情,另外一場就Yukie來討論閱讀...。不過最後我實在幻想不出來實際操作的情形,所以後來就改成延長個別報告和增加報告完討論的時間,其實效果也很棒。
我本來以為,那個分場討論的念頭很難執行,不過晚上大家留下來用餐的時候,這樣的討論居然莫名其妙自己出現了。我覺得月鈴老師很奇妙,無論是趴辣客的會場或是餐廳裡,坐在那邊自然地就可以帶起很多討論。
對了,還有一項大事要說,趴六打算到台南去辦。我們很想要在成大辦,因為辦完之後可以在台南逛街吃眾多小吃,所以如果有的老師和同學可以協助,麻煩通知一下( pancala@gmail.com ),感謝感謝。
大家在趴四辦完之後,還留著吃晚餐,其實目的是為了隔天(8/5)的大活動-TOP Show 1。這是什麼活動哩,關鍵就在BioTop的這個社群,我來複製貼上一下這個活動說明:
TOP show是什麼聚會?這是起因於:常常聽到教師被課室常規問題所困擾,也常常聽到同仁提出:教室規矩不好的班、教再多都沒用。但是卻也常聽到安安靜靜聽課的班級,被老師抱怨死氣沉沉沒反應。
尤其是初任教師,更對於「教學知識」(PK: pedagogical knowledge )的需求大於「學科知識」(CL: content knowledge),因學科知識可以用功學習而得,但教學知識卻要靠經驗累積,而且此經驗常常是默會(tacit)並難以被當事者察覺的知識。
BioTOP點子工作室基於好點子要多分享的立場,以及參加了四屆生物趴辣客的經驗,想取法阿簡老師的部分模式,試著舉辦一場關於課室經營的分享與對話。透過類似同好會的對話交流,試圖協助大家聚焦、系統化、並表徵出自己經驗之中那些「只可以意會不可言傳」的寶貴知識。
您的教學經驗中,曾經有什麼有效經營課室教學情境的撇步呢?您想知道別的老師的小秘訣嗎?是否透過別人的回應更能激發出您自己的經驗歸納與創意發想?歡迎您來與我們分享、秀出您的寶貴經驗。
或許您的作法有鮮明的理論取向,但也可能是大雜燴地把所有理論調合產生化學作用、成為您的可行之道;甚至不必一定要套什麼學術的理論大帽子,有時憑直覺及您的受教經驗,也會迸出奇妙的知識火花。
只要是有助於課室教學的常規維持、引起動機、動機維持、紛爭處理、突發事件處理、評量、合作、情意的融入、品格的陶養、例如問與答策略、POE、引起動機策略、閱讀引導策略、競爭策略、弱勢學習者在教室的安置、強勢學習者的輔導、師生對話策略、學習責任與自由度等,不限科別及學生年齡,不限您的教師身分種類(職前或在職、體制內或體制外),都歡迎分享出來。
當天的活動是在彰師大的圖書館進行的,每個老師都大方貢獻出自己如何經營課室的方法,擔任主講的皮卡彎,將自己的課室經營策略分散在大家的個別分享之後。比如說我講到學生上課睡覺時,我會怎麼處理,皮卡彎就會接著講,她如何用友善的方式來處理,化解本來可能產生衝突的境況。
這樣的活動十分新穎,因為課室經營的研習並不多,即使有,我們也未必能從單一講師的策略中找到適合自己用的方式。但TOP Show所作的,卻可以有效改善這樣的問題。眾多老師分享的策略中,一定有些是自己能夠採用的。
我在這個豐富的八月裡,除了8/4的生物趴辣客5之外,8/5參加BioTop辦的TOPShow 1,8/11-8/12參加天文望遠鏡製作,8/18-8/19還參加了一個由八縣市14所學校的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全國國中科學探究成果聯合發表會」。
我帶了數年的專題研究,漸漸發現「比賽」這件事會弄壞了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樂趣。許多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是為了參加科展,而參加科展是為了得獎,而得獎是為了增加升學的籌碼。換言之,如果這件事情跟升學無關,那麼許多學生就不會進行科學研究了。
科學研究這麼有趣的事情,為什麼一定要有什麼功利目的呢?就不能為了「想知道」、「有趣」而研究嗎?我曾經聽過一個老師對前來找他指導科展的學生說「你這個題目不會得獎,所以你不要作這個題目」。得獎的確是種肯定,但這並不是唯一目的。
其實新竹市每年都有資優班的專題成果發表會,但是那是個有比賽性質的活動。有設資優班的學校每年派學生去報告自己的專題成果,最後有評審講評,然後評選出優良、佳作等,可是學生之間並沒有交流,我想真正的科學社群需要的應該不只是這樣。
我很感動小p居然可以辦出這樣的活動,你可以想像它是學生版的趴辣客,只是分享的內容變成了研究成果,而且更重要的就是學生們會彼此交流討論,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國中生的學術研討會,不可思議,對吧?
在這個活動中,除了學生們的報告交流外,第二天還有一場由學生們擔任老師的活動。那是由台北龍山國中和新竹光武國中的學生所擔綱進行的課程,他們將專題研究成果轉化成課程來教給在場的學生。這又是另外一個不可思議了。
我們過去認為學生作不到事情,其實可能是我們並沒有給他們機會。這群13歲到15歲的中學科學家們有了自己的學術研討會,也有了上台擔任教師的機會,未來還可以出現什麼機會呢?我們期待著。
我很佩服這群在網路上結識的朋友們,在這幾年內,我們作到了許多很酷的事,至少我們覺得我們改變了一部份的科學教育,我們創造了教師的交流活動,也促成了學生們的互動。並不是因為有什麼上級指示,一切只是因為我們就是想要這麼作!
我曾經在噗浪年會中說過「我想透過我這隻火柴,點燃其他火柴、仙女棒或是炸藥」,我知道這把火正在四處蔓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