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6日

木頭的洞,誰挖的

感謝Yukie和米蘭,讓我對某種生物又多了一些認識。

前些時候,Yukie在FB的全國生物地科教師討論坊裡貼了一張木頭充滿蛀孔的照片,問那是什麼生物造成的。

本來我以為和我之前去出風鼻所見到的是同種的生物,但後來我才發現兩者並不相同。


上圖的這種生物,我當初寫文章的時候,居然以為是藤壺,但後來米蘭在討論串中,貼了一個台灣貝類資料庫的連結 之後,我才發現這殼很有可能是細紋鷗蛤。


而循著貝類資料庫的文字介紹,我順道知道了一種也會蛀食木頭的生物,名為船蛆(Shipworm)

當我用shipworm這詞在Youtube上搜尋的時候,更發現幾段會讓人尖叫的影片


國內的某些行腳節目,甚至也有到菲律賓特別拍攝抓船蛆來吃的畫面,雖說乍看之下挺嚇人的,但是仔細想一想,到底是什麼在嚇人呢?我想應該是軟和長吧。許多人似乎對軟軟長長的東西都會覺得害怕呢,像海參、蛆、船蛆、蚯蚓、蛇、鰻魚...。

在找船蛆的資料時,還看到一則報導《潛盾隧道之發展與應用》,裡頭就介紹了潛盾隧道的工程發想其實是來自船蛆呢!

文章中提到「1798年倫敦泰晤士河河底隧道工程進行開挖,但未成功。1818年法國工程師M.I. Brunnel 觀察鑿船蟲以身體前端所附貝殼齒囓嚼木材,並將木屑沿著「洞道」搬出,軀體推進同時並釋放出類似石灰質之分泌液,以固定內壁及支撐洞道,即以此靈感發明潛盾隧道工法並取得專利。1825年Brunnel開始採用潛盾工法進行泰晤士河河底隧道施工,參見圖2,但遭多次湧水事故致工程停滯7年,1840年泰晤士河河底隧道工程貫通使用至今。1869年英國人Greathead等採圓型潛盾機、鑄鐵環片、壓氣工法,成功完成泰晤士河第二條河底鐵路隧道工程,奠定今日潛盾隧道工法之基礎。」


最近整理海邊拾回的標本時,突然發現自己也有撿到船蛆挖洞的標本呢。我覺得牠們挖洞真的是要技術耶,這麼多蟲擠在一起,後挖的蟲很容易沒地方可以挖,那該怎麼辦呢?如果有蟲採取「東挖挖西挖挖」的技術,那最後其他的蟲不也沒地方挖了呢?光是研究牠們的立體空間分佈就很有意思了吧。
DSCN0003 DSCN0002

後來 Yukie也針對了這項觀察,特別寫了一篇文章《探究教學 – 以大安溪出海口為例》,其實,我對大安溪的黑熊更感興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