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考完的第1天,這個班級因為有一半的學生要去參加外地的比賽,只剩下一半的學生在學校,這樣的情況,我也沒辦法上課。於是第1節課檢討完考卷也訂正好考卷之後,我就提議要去校外教學。去哪呢?我說,就去頭前溪吧。
沒想到學生居然問「頭前溪在哪?」
在整個新竹市的國中,我們學校離頭前溪算是第2近的,學生們居然不知道頭前溪在哪?哇,那更值得帶他們去走走了。
其實這趟旅程,我想的是看看能不能配合淡水生態系和環境議題。不過光是只有想,而沒有實作,那想再久都不會有結果。既然有這個機會,那就操作看看吧。
我們的行程很簡單,就只是走出校門,拐個彎,走上1公里的路程就會到附近的湳雅淨水廠
在那邊可以看到一些大型的淨水設施,可惜這裡沒有開放參觀,不然讓這些學生能夠認識在地資源是很不錯的。
再多走一段,就可以到河濱的腳踏車道,在那邊有好大一片菜園,順便可以認識甘蔗、絲瓜、蔥、韭菜、胡蘿蔔等等的。有個上課很喜歡說話的學生,好熱心的跟大家介紹這是什麼菜,那是什麼菜的,原來他家也在河濱種了菜,其實我還希望繼續繞下去,只是一節課的時間很快就到了,實在不能再貪心玩太久。
這趟行程其實不遠,來回走了2.6公里啊,只是天氣正好很熱,大中午的,都快過了午餐時刻才回到學校,對導師真是抱歉啊。下次如果再帶,其實可以原路去原路回,來回就走兩公里,另外,時間也應該再多一些的。
回來之後,我仔細想,其實光是這樣走不夠,我很想再多些在地人文土地的關懷。
下次我很想這樣操作,事先請他們去查台灣堡圖,看看學校周圍在一百多年前的變化,然後帶著古地圖走走那條一百多年前的古官道,沿途可以看到兩條重要的水圳,一是隆恩圳,另外一個則是烏瓦窯圳,同時也可以看到平埔族留下的痕跡。
學生如果知道學校旁邊那條臭水溝有100年以上的歷史,不知道會有什麼感覺啊。
隆恩圳的資料,在這篇《被遺忘的河神:以新竹市的隆恩圳為主的討論》介紹的蠻詳細的,烏瓦窯圳在這篇則有很簡單的介紹:「 烏瓦窯圳開築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自金門厝(在金竹里)取頭前溪水,流經烏瓦窯(在古賢里)、苦苓腳(在古賢里)、大店、●榔、田庄(機場內)、萬興、蟹仔埔,餘水注入臺灣海峽(波越重之,1907:47)圳道全長3.64公里,其下游為海濱和南寮二里的里界。」
寫著寫著,突然想起我以前寫過隆恩圳的課程啊,原來是2010年寫的了,那是在參加「2010思源高中基礎教學研習會」之後寫下的紀錄。
我這樣寫著:
前幾天,我們學校做資優評鑑,訪視的委員說我們學校做得不錯,可是在人文和情意的部份比較看不到資料的呈現。其實當下我也想不到,我教生物要怎麼去做人文和情意的部份,在委員的說明之下,我恍然大悟,原來我也有慢慢在做啊。在下學期講環境的時候,我出了很多報告的題目給學生們挑選來報告,其中有一個題目是介紹隆恩圳,結果所有選這題的學生都介紹苗栗的隆恩圳,他們完全沒有想到在我們學校旁邊那條臭水溝其實就是隆恩圳,是新竹很重要的灌溉渠道,只是後來人口增多之後,大家就開始加蓋、排污水,然後就變成現在這個德性。後來我為了說明這條重要的渠道,還有學校附近的地點,我還特地用中研院GIS編製的台灣新舊地圖比對-台灣堡圖(1898-1904)去說明,學生可以看到原來學校後門窄窄的街道原來是100多年前從竹塹城往北走的重要幹道,而旁邊就已經有了這條隆恩圳。如果有了這樣的背景知識之後,我們再去看這學校附近的景觀、水文、生物等,是不是就會有不同的感覺了,情意的部份是不是也可以被加進了呢?
過了幾年,我多懂了一些東西,瞭解了這附近曾經是氾濫平原,這裡的地名舊社和建竹塹城而被遷移至此的道卡斯族人有關,(詳細介紹,可見此篇《探訪竹塹的古意與新生》。環境、地理與人文其實是我很有興趣的地方,有機會,我倒是很想教教不是生物的課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