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對梅花鹿突然感到興趣,是因為想知道現在國中生學的歷史和我們當初有什麼不同。在我翻閱他們的總複習講義時,看到這個「台灣對外貿易」的表格。
上面寫著在荷治時期到鄭氏時期的出口物資都有鹿皮,可是到清領之後,就轉為稻米和蔗糖了,鹿皮不見了!他們怎麼了?
就我學生物的背景,我想到的是鹿的族群應該減少了吧?但我去和歷史科的阿芬老師討論這事的時候,她提出了另外一個觀點,有沒有可能是需求轉變呢?
經過一番討論,我想知道台灣到底是何時開始捕鹿外銷?捕到什麼時候?外銷了多少?我想這個數據多少可以反應出當時台灣有多少梅花鹿。另外,就是進口鹿皮的國家,拿了鹿皮做什麼?
後來我在圖書館裡借到了一本很棒的書《近世台灣鹿皮貿易考》,作者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曹永和。這本書是他年輕的時候用日文寫成的,過了六十年,到了他九十二歲的時候才以中文出版。
先岔題一下,曹老師的學經歷真是令人驚訝,他自台北州立第二中學畢業後就未再升學,而他的正業是台北帝國大學圖書館館員,他的知識完全自學而成!
讀了這本書之後,我的許多疑惑都得以解答。
何時開始捕鹿?捕到什麼時候?
- 在荷治時期之前,就已經有鹿皮輸往大陸的紀錄,而這些鹿皮會以原皮型式或加工在輸送到日本去。
- 《東西洋考》萬曆十七年(1589年)就已經有「鹿皮每百張稅銀八分」的紀錄 http://www.newsmth.net/bbsanc.php?path=%2Fgroups%2Fsci.faq%2FGeography%2F10%2F29%2FM.1182391255.z0
- 日本之人多用皮以為衣服、包裹及牆壁之飾,歲必需之;紅夷以來,即以鹿皮興販。《臺海使槎錄》 卷八 諸羅雜識 http://www.guoxue123.com/tw/01/004/009.htm
- 迨崇禎間,為紅毛荷蘭人所據;就安平大港建砲臺城三層以防海口。教習土番耕作,令學西洋文字,取鹿皮以通日本。《海國聞見錄》東南洋記 http://www.guoxue123.com/tw/01/026/005.htm
- 台灣始見於明之中葉,前無可考,明季屬荷蘭,歲貢倭鹿皮三萬張。 《諸羅縣誌》卷六
- 既而荷蘭國人舟遭颶風至此,愛其地,借居之,遂與倭約,盡有台灣之地,而歲輸鹿皮三萬。《香祖筆記》卷一 http://www.ourartnet.com/Sikuquanshu/Ziku/Za_jia/100/001.asp
- 在十七世紀的時候,每年由荷蘭船輸入日本的鹿皮就超過十萬張,而台灣和暹邏佔了大部份。
- 供應鹿皮的不只台灣,還包括菲律賓、暹邏、柬埔寨
中村孝志教授據《出島蘭館日誌》所做的統計表
鹿數量逐漸減少
- 鹿皮的數量,隨著台灣開拓而逐漸減少,荷蘭據台末年、明鄭時期大約是年產三萬張,到了滿清時期,就年產約九千張,到了雍正年間,平地開墾更多,鹿皮就減少到不能出口
- 在《巴達維亞城日誌》中,1640年12月6日裡頭有以下的記載「鹿因三年間不絕的被捕獲,非常減少,再六年就不能達到原數,於是從一致的決議,一年間不得掘穴、張網,期土人不會因貪慾的漢人榨取至盡」
- 在1644年4月24日也有記載「台灣島的鹿,顯著的減少起來,所以長官思念數年間鹿皮從暹邏及柬埔寨供給日本,為對公司有利」
- 康熙年間,許多鹿場被急速開墾變成田園
- 雍正年間,平地鹿場損失,平地的鹿幾乎滅絕,內山搬運出來的鹿也減少到不能作為輸出品的程度,
- 從開墾情況來說,鹿皮貿易大約是雍正年間終止。在日文資料裡也有佐證,如《我衣》說享保年間舶來革的足袋(襪子)一切都沒有,而享保元年至二十年等於康熙55年-雍正13年,鹿皮的輸入到雍正年間就沒有了。
鹿皮的用途
- 在十六世紀後半,日本對皮革需求就已經鉅增了。
- 鹿皮的用途
- 原皮作為敷皮、鞍蔽、行縢等
「鞍蔽、行縢、敷皮之類,公方樣、吉良殿三職等眾,用虎皮、豹皮;平人即用鹿皮」《貞丈雜記》皮類之部 - 鞣染為菖蒲革、正平革、紅革等熟皮,用於甲冑、弓具、鞍具及裝劍等。
- 當時日本為戰國時代,需要這些軍需品,又因為國內鹿皮因開墾也減少,所以需要進口。到了德川時代,日本變得太平,軍需品減少,國內改為喜好鹿皮製成的被服、革羽織、革足袋(襪子)、袋物(荷包)、革尻切(皮革貼鞋底的草鞋)。
總結來說,從荷治時期的16XX年到雍正時(1735),短短一百多年,台灣約有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梅花鹿被大量捕捉,再加上野生棲地破壞,最後甚至無法再維持外銷的規模。1974年Dale R. McCullough的調查:野生的梅花鹿在1969年在台灣東部滅絕。也就是說經過荷蘭人、日本人、漢人、平埔族...等眾人努力,花了三百年終於讓一種生物滅絕了!
這種狀況讓我想到北美的旅鴿,大家也是很努力地,就讓數十億隻旅鴿在約一百年(18XX-1914)的期間全數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