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9日

10/7探究教學融入課程工作坊-理化的"光"探究課程設計

上週五,輔導團辦了一場「探究教學融入課程工作坊」,分成兩個場地進行,一個是理化,另外一個則是生物,共有四位老師分享課程。

怡嘉老師分享的是血液循環,我分享的是酵素,劉新老師分享的是擴散作用,靜婷老師分享的是理化"光的教學-光的傳播、反射、折射.."。這些討論的課程過一陣子都會放在網路上,這邊就先不贅述。我這篇要寫的,是我聽了幾位老師分享的課程之後,我想到"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

先來講理化的"光",我翻了理化的教材,8年級課程的4-1和4-2加起來,講的是光的特性(直進性、反射、折射、針孔成像),還有平面鏡成像等。如果是我來上,我希望把課程的主體多放一些在學生身上,所以我會用合作學習的方式。

各組先準備材料:紙、針、手電筒、雷射筆、平面鏡、透明水杯、水、油、壓克力方塊、量角器等。我預期那些光的特性(直進性、反射..)學生應該都有概念了,所以我可以把材料發下去,然後發現學習單,上面寫著要他們去用手邊這些材料來證明這些光的特性,小組自己討論完之後,然後得上台發表如何證明,而其他組可以在事後補充,而老師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協助討論的引導以及討論的精緻化。在聆聽的過程中,掌握學生的概念是否迷思,並且把引入正確的科學名詞。

當學生都能了解這些光的特性之後,再給學生這樣的圖,請學生判斷小藍和小黃,他們兩個哪個人可以透過平面鏡看到哪些花?為什麼?怎麼判斷。


另外,還可以有個班級性的活動,當大家在教室排排坐的時候(假設教室裡共六排,每排六個人),我拿著一面鏡子放在講台上,如果要讓第一排第3位同學,透過鏡子反射看到第5排第3位同學,鏡子要放在哪?或者再延伸玩玩看,鏡子固定擺在教室的講台上,我用手電筒直接照A同學,請他手持另一面小鏡子把我照他的光線反射到講台上的鏡子,看看可以再次反射照到誰?A能照到的人,和A的位置有什麼關係?這個活動可以先讓學生們猜,然後提出猜測的理由,再進行實作。最後就是老師講解平面鏡成像的光路圖。

這個部份,我不清楚學生在這裡的先前概念和迷思概念,所以這樣進行課程所出現的問題是什麼,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倒是躍躍欲試,真的這樣做,效果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