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這樣很好,不過最近我開始在「資訊視覺化」的領域裡打轉,我發現這樣的呈現未必比較好。
在《創意黏力學》這本書裡,提到了一個實驗,1990年史丹佛大學的伊麗莎白研究了一個簡單遊戲,將研究者分成「擊節者」和「聽者」。擊節者拿到幾首歌的名單,他必須在腦中想像旋律,並在桌面上把節奏敲給聽者聽,聽者的任務就是猜出歌名。
簡單嗎?不,在實驗裡,大家敲了120首歌,但全部的聽者只有猜對3首歌。
那些歌很難嗎?不,不過就是25首常見歌曲,像是「祝你生日快樂」、美國國歌之類的歌曲。
在聽者猜歌之前,擊節者先猜聽者能猜中的機率,他們猜50%,不過實際上聽者只有猜對2.5%。
怎麼會這樣?
擊節者心想:「這不就是生日快樂歌嘛?怎麼猜都猜不對?這很明顯啊!你怎麼這麼笨」
問題出在哪?擊節者事先知道了知識(歌名),導致他們無法想像缺乏知識的情況下,聽者怎麼聽的。
這就是知識的詛咒
因為我「知道」,所以我沒辦法設想當某人「不知道」的時候是怎麼想的
知識的詛咒發生在各處,老闆和員工、政客和選民,當然也包括老師和學生。
我可以很輕易的寫出這種檢索表,為什麼?因為我已經學得很多了,因為我是「老師」,可是學生懂嗎?我想要用更簡易的方式去表達,我今年的主題是「圖解」
首先我寫下這樣的文字,這是我在教演化時候就寫過的,蕨類繁盛的時期在古生代、裸子在中生代、被子在新生代。額外一提,其實康軒今年用這樣的箭頭表示演化順序,有很大的問題,因為這些演化應該是樹狀的關係!所以教這邊的時候,我很心虛啊。
演化順序的箭頭不管,甚至上頭的年代也可以不管,然後就是開始圖解的部份,把維管束和無維管束圈起來
再把有孢子的和有種子的圈起來,另外底下也寫了精子和精細胞。
這樣的圖可以幫助記憶和瞭解什麼事呢?問題後面是口語上的導引。
- 哪些是維管束植物呢?(請看上面黃色的部份)
- 最早的維管束植物是什麼?(請看黃色部份最左邊)
- 維管束植物中,有孢子的是誰?(黃色部份又被框了紅色的那個)
- 無維管束植物是什麼?(看底下的黃色部份)
- 蘚苔類為什麼生活在潮濕的地方(看看蘚苔類被哪些框起來了)
- 蕨類為什麼也在潮濕的地方?(它被什麼框了)
- 種子植物能廣佈地球的原因?(精細胞怎麼送去找卵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