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著迷於樹木,對木頭製品也十分感興趣,就像上回作了構樹紙那樣。不過用樹皮造的紙,終究和現在工業造紙的程序有所不同。
工業造紙的程序用的是整個樹幹,工廠將整個樹幹削切成小木片後,浸泡於水中,再用機器磨漿,然後添加化學藥劑成為紙漿,最後再拿來造紙。
就細胞的角度來看,先前作的構樹紙用的都是樹皮,所以裡頭有的就是韌皮纖維細胞、篩管細胞等。而工業造紙大量使用木材,在那裡頭應該就會有大量的木質部細胞了,而這在我更早之前觀察衛生紙的時候,就已經看到了,那裡頭有著各樣的導管細胞,像是螺紋導管、孔紋導管。
除了衛生紙,其他紙呢?第一個目標就是先看看報紙,專業一點應該叫做「新聞紙」。要看紙裡的細胞,第一就是撕開泡水,讓細胞能盡量分散之後,再放在顯微鏡下。
從這兩片報紙看來,都只有看到孔紋管胞而已。
下一個目標則是牛皮紙,選它的原因是資料上寫著它的原料多是用針葉樹,既然是針葉樹就代表裡頭應該是找不到導管囉。(針葉樹只具有管胞,而闊葉樹有管胞和導管)
經過仔細尋找,卻同時發現孔紋導管和孔紋管胞的存在,顯然手邊的牛皮紙用的是闊葉樹的木材所製成的。
在尋找的過程中,我突然想起幾年前用偏光片看維管束的經驗,不同的細胞會在偏光下呈現不同的顏色光澤,那麼這些紙裡的管胞、導管應該也會不一樣囉?
試了之後,果然發現不同。管胞、導管的管壁上有穿孔的部位,都會在偏光下呈現不同的顏色,用這個方式居然可以看出細胞間的不同,這也是料想不到的收穫呢。
2013年12月31日
2013年12月29日
樹受傷了怎麼辦?認識樹的腐朽區隔理論(CODIT)
人活在世上,受傷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受傷後,傷口附近的細胞會進行細胞分裂,取代死亡的細胞。幸運的話,可能完全看不見傷口留下的痕跡,不幸的話,可能留下點疤痕,無論如何你的死細胞總是會被活細胞取代掉。
可是樹木就不一樣了,他們對付傷口不是用復原的方式,而是用一種極其微妙的方式來處理。美國學者Alex Shigo(1985)提出了「腐朽區隔理論」(CODIT,Compartmentalization Of Decay In Trees),說明樹木並不是去修復死亡的組織,而是在腐朽部位的周圍形成防禦層,防止感染擴散。也就是說受傷了就把傷口包覆起來吧,外頭繼續長新的細胞就行了。
接下來這是香楠的枯枝,一段段切開來看看裡頭的那些城牆。
這個部位是側枝被腐朽菌入侵之後,樹木的第一道防線,這裡防禦能力不算太強,所以很容易讓腐朽菌繼續進入其中。
這個切面可以看到第二道到第四道防線的威力,腐朽菌從樹皮傷口進入之後,往樹心一步步突破,目前被秋材的第二道防線阻隔,往兩側則是被射髓分泌的化學物質擋住,而回頭往樹皮則是被形成層形成的隔離區擋住。順利的話,就可以把整區封鎖起來。
可是樹木就不一樣了,他們對付傷口不是用復原的方式,而是用一種極其微妙的方式來處理。美國學者Alex Shigo(1985)提出了「腐朽區隔理論」(CODIT,Compartmentalization Of Decay In Trees),說明樹木並不是去修復死亡的組織,而是在腐朽部位的周圍形成防禦層,防止感染擴散。也就是說受傷了就把傷口包覆起來吧,外頭繼續長新的細胞就行了。
以腐朽菌的角度來說,千辛萬苦從傷口穿過樹皮進入木材,目的當然是極盡可能的向上下和向內外擴散移動。而樹木面對腐朽菌的入侵威脅,就是用四道防線阻擋他們。
- 第一道防線:木材內的導管或假導管(管胞)就像是一根根兩端扁的吸管,腐朽菌面臨的第一道防線就是這些管子相接的薄牆,可想而知,這第一道防線是最弱的牆。所以腐朽菌進來之後最容易向木材上下侵略。
- 第二道防線:當腐朽菌意圖向樹心方向前進時,會遇到晚材或心材部,相對於第一道,這裡稍強一些,可以防止菌向內部擴張。
- 第三道防線:腐朽菌也會往側邊移動,而這個方向,他們將遇到樹木的木質線細胞(射髓),這層雖然是薄壁細胞所構成,但不同於前面兩道牆,這是道活細胞建構的牆,這些細胞可以分泌化學物質抵抗腐朽菌,這裡有第二強的防禦能力
- 第四道防線:腐朽菌從外頭的小傷口進來之後,還會來個回馬槍,往鄰近的樹皮攻去。在這裡將會遇到樹木形成層建構的隔離區,這裡可具有最強的防禦能力呢!
現在就來看看最近收集到的素材,這是常見於造景用的木樁,很明顯的看出秋材這道牆的厲害了,至少比春材好多了。
接下來這是香楠的枯枝,一段段切開來看看裡頭的那些城牆。
這個部位是側枝被腐朽菌入侵之後,樹木的第一道防線,這裡防禦能力不算太強,所以很容易讓腐朽菌繼續進入其中。
這個切面可以看到第二道到第四道防線的威力,腐朽菌從樹皮傷口進入之後,往樹心一步步突破,目前被秋材的第二道防線阻隔,往兩側則是被射髓分泌的化學物質擋住,而回頭往樹皮則是被形成層形成的隔離區擋住。順利的話,就可以把整區封鎖起來。
以上這四道防線,前兩道弱的幾乎靠死細胞的物理阻隔,而後兩道則是靠活細胞分泌化學物質來阻擋。這些化學物質怎麼來呢?來源是葉子進行光合作用合成的養分,然後儲存在根和莖的碳水化合物。當大樹沒有足夠的葉子可以行光合作用,或是因根部衰弱,導致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合成抗菌的化學物質時,這後兩道防線也形同虛設了。也因此大樹健康的基礎就來自根的健康,養樹必須顧根本。莫怪俗諺這麼說「樹頭若顧(站)好在,不怕樹尾做風颱」
2013年12月28日
校園木賊觀察記
最近教到植物感應的部份,我都會帶學生去看看校園植物表現出的現象,然後再要學生拍照教作業。
下課時,學生沅昊來跟我說「老師,前面那個花圃有一大片木賊耶」,一聽,我半信半疑,我晃盪校園這麼久,從來沒有注意到學校有木賊,這廝居然說有,該不會是認錯了吧?而且他才七年級耶,會認識木賊嗎?我可是到讀了大學才知道木賊長什麼模樣耶。
到了這邊,他說「老師,就是這邊」,哇哩,還真的有耶
而且我隨口說出這個植物有孢子囊堆,他居然就找給我看了耶,而且恐怖的是他還知道這是蕨類,還有地下莖什麼的。
媽啊,真是嚇死我了,我真的輸給他了,不過我卻是好高興啊。當下腦海裡就冒出韓愈師說的那段話,「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另外一件有趣的事也發生在同時,同行的另外一位學生見到我不停誇讚這個學生時,問了他一個問題「那你之前段考都考幾分?」
我沒去問那位問話的學生是什麼意思,但我猜他想的是-既然這麼會認生物,生物應該很高分吧,不過這顯然未必有關係就是了,許多成績好的學生也未必就會認識實際出現在眼前的生物,我想我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以前高中就學過蘚苔類的土馬鬃,不過我一直到高三一次聽野外解說實地看蘚苔,才驚覺於原來土馬鬃那麼小,我一直以為他有幾十公分高耶。好笑的是,我還一直都可以寫答案寫出蘚苔類很矮,可是我居然還誤會他的高度。總之,我覺得啦,這就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啦。
下課時,學生沅昊來跟我說「老師,前面那個花圃有一大片木賊耶」,一聽,我半信半疑,我晃盪校園這麼久,從來沒有注意到學校有木賊,這廝居然說有,該不會是認錯了吧?而且他才七年級耶,會認識木賊嗎?我可是到讀了大學才知道木賊長什麼模樣耶。
到了這邊,他說「老師,就是這邊」,哇哩,還真的有耶
而且我隨口說出這個植物有孢子囊堆,他居然就找給我看了耶,而且恐怖的是他還知道這是蕨類,還有地下莖什麼的。
媽啊,真是嚇死我了,我真的輸給他了,不過我卻是好高興啊。當下腦海裡就冒出韓愈師說的那段話,「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另外一件有趣的事也發生在同時,同行的另外一位學生見到我不停誇讚這個學生時,問了他一個問題「那你之前段考都考幾分?」
我沒去問那位問話的學生是什麼意思,但我猜他想的是-既然這麼會認生物,生物應該很高分吧,不過這顯然未必有關係就是了,許多成績好的學生也未必就會認識實際出現在眼前的生物,我想我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以前高中就學過蘚苔類的土馬鬃,不過我一直到高三一次聽野外解說實地看蘚苔,才驚覺於原來土馬鬃那麼小,我一直以為他有幾十公分高耶。好笑的是,我還一直都可以寫答案寫出蘚苔類很矮,可是我居然還誤會他的高度。總之,我覺得啦,這就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啦。
2013年12月27日
檢視木材標本
在校內講完「樹木的故事」和帶完觀察會之後,覺得還是要有實物標本才好說明這些觀察的要點,所以上個週末我帶著鋸子就到附近的荒地尋寶了,我要的不是活樹,而是要撿拾那些被鋸下棄置一旁的枯樹。雖然過程中,一度讓我覺得好像遇到了樹靈,不過我還是勇敢的把這些木材標本帶回來,希望它可以讓更多人藉此認識樹木。
這是構樹,目的是看環枝組織,初春時側枝的先生長,所以看到木紋從側枝往下
這個則是主幹的肥大生長,所以看到木紋從主幹由上而下,每年側枝和主幹輪流生長,所以就可以形成環枝組織,有效地將側枝包住,提供強大的支撐力。有趣的是,其實這兩根是同一個樹鋸來的,顯然每個側枝生長的季節不同。此外木材表面可以看到昆蟲蛀蝕的痕跡。
這組標本得來不易,因為我居然用手鋸鋸出了縱切面,鋸到天都黑了。最外面兩片是樹皮,那也是意料之外的收穫,本來都合在一起,後來就試著把樹皮和木材分離,這剛好可以對照觀看細節。
縱切面看的可參考此篇。可看的幹髓和枝髓,幹髓(pith)和枝髓均套上一層鞘(sheath) 。枝髓與幹髓沒有直接接觸。
翻過來看可見環枝組織,或是稱為枝領(branch collar)。修剪樹木必須知道此處,不當修剪,一定傷樹。
看樹皮同樣的位置,可見到枝皮脊樑(branch bark ridge) ,這是修剪樹木側枝的參考線(並非延此線修剪喔)。另外也可看到樹皮上的缺陷和木材上的缺陷相對應的效果,我推測那是感染所致。
這個看的是側枝生長的模式
我把它做了數片斷層,藉此可以看出成長趨勢。
這個同樣也是看側枝,注意心材和邊材
看的是中空的樹幹,孔洞周圍會膨大
橫切後看更明顯,外型像窗框,故稱窗框材
這是構樹,目的是看環枝組織,初春時側枝的先生長,所以看到木紋從側枝往下
這個則是主幹的肥大生長,所以看到木紋從主幹由上而下,每年側枝和主幹輪流生長,所以就可以形成環枝組織,有效地將側枝包住,提供強大的支撐力。有趣的是,其實這兩根是同一個樹鋸來的,顯然每個側枝生長的季節不同。此外木材表面可以看到昆蟲蛀蝕的痕跡。
這組標本得來不易,因為我居然用手鋸鋸出了縱切面,鋸到天都黑了。最外面兩片是樹皮,那也是意料之外的收穫,本來都合在一起,後來就試著把樹皮和木材分離,這剛好可以對照觀看細節。
縱切面看的可參考此篇。可看的幹髓和枝髓,幹髓(pith)和枝髓均套上一層鞘(sheath) 。枝髓與幹髓沒有直接接觸。
翻過來看可見環枝組織,或是稱為枝領(branch collar)。修剪樹木必須知道此處,不當修剪,一定傷樹。
看樹皮同樣的位置,可見到枝皮脊樑(branch bark ridge) ,這是修剪樹木側枝的參考線(並非延此線修剪喔)。另外也可看到樹皮上的缺陷和木材上的缺陷相對應的效果,我推測那是感染所致。
這個看的是側枝生長的模式
我把它做了數片斷層,藉此可以看出成長趨勢。
這個同樣也是看側枝,注意心材和邊材
看的是中空的樹幹,孔洞周圍會膨大
橫切後看更明顯,外型像窗框,故稱窗框材
校園裡「樹木的故事」
今天九月,學校進行了大規模的樹木修剪,狀況慘烈不可置信。昔日的綠蔭蔽日消失了,換成的是這光景,雖然沒多久之後,這些樹木還是會萌發新芽,展現綠意,但是裡頭隱藏的過去與未來,卻是大家所不知的。
幾個月後,因緣際會,衛生組長邀我對全校老師辦一場環境教育研習,於是我定下了題目叫做「樹木的故事」。
喜歡一個人,不能只在意外表,而是要深入認識,愛樹也是一樣,不能只有感情上的依戀,還必須深刻的了解他。這場演講之中,我的目的是要讓聽眾們發現原來樹木是有生命的,是活的,所以我把現成的投影片砍掉重作,先用便利貼重新建構我的故事,以本校校園裡的樹木為主,從樹幹、枝條的角度來介紹這些樹木的故事,再用這些生命讓聽眾們認識樹木的身體語言。
時間是故事裡的元素,我用了三十年前畢業紀念冊的校園照片和現在環境對照。校園裡人來人往,學生會走,老師會老,留下的到底還有誰?你知道嗎?
樹木的生命極其緩慢,緩慢到我們會用沒生命的「它」來稱呼「他」。但只要每隔一段時間就去看看他,你會發現他的成長。
光華園裡有棵欒樹,久華老師說,坐在辦公室裡眺望他一年四時的葉色變化是種享受,可是一個週末回來,欒樹就剩下樹頭了。欒樹他花了13年的時間慢慢復原,長回兩三公尺高的樹,昔日的傷口沒有消失過。
修剪枝條過頭而傷了樹皮的楓香,用1年半的時間,長回了兩公分的樹皮。逆推回去,你知道他什麼時候受傷嗎?
也許每年兩三次的落葉惱人,也許遮蔭太多陽光,不知道是哪個也許。這棵雀榕在數次的過度修剪之後,幾個月前被斷頭了。
每年4月初和11月中的時候,雀榕會用極快的速度甩脫身上的舊葉,然後迅速長出新芽,再脫去乳白色的托葉,被保護的紅色幼葉在數天之內轉綠,於是雀榕又是一身新。一年兩次的萌發新芽,換來枝條伸長的機會,於是在競爭激烈的植物社群中,有可能搶得多一些陽光。
在他被斷頭之後的未來幾年,想看到滿地落葉,恐怕機會渺茫
雖然現在偶而還可以看到乳白托葉包覆幼葉的樣子
想要看到滿地粉色托葉,大概也得等數年之後
這陣子被斷頭的還有他,曾經是學校一哥的黑板樹,目前剩下2/3。
演講過後,聽過的說還想再聽續集,沒聽到的在問有沒有錄影。從老師們的意見回饋中,我想算是種子即將發芽。
我想點更多火,兩天過後,我寫信給全校老師。我想用週末一小時的時間,帶大家走入校園實地觀察這些樹木,傾聽他們的身體語言,不過名額只有10名,結果報名幾乎秒殺。雖然是只限10名,但老師們紛紛詢問,是否可帶孩子一起來,我想全家一起走進自然更是我所盼望的,於是這就成了親子樹木觀察會。
我們看東看西,那些不曾駐足觀察過的校園角落,其實都能看到樹木的生命與智慧展現。
會後也不少老師給予鼓勵與分享感動,我想我會繼續再多作一些事情吧,春天之前可能會再來開一次觀察會吧,還可以加上冬芽觀察呢。
幾個月後,因緣際會,衛生組長邀我對全校老師辦一場環境教育研習,於是我定下了題目叫做「樹木的故事」。
喜歡一個人,不能只在意外表,而是要深入認識,愛樹也是一樣,不能只有感情上的依戀,還必須深刻的了解他。這場演講之中,我的目的是要讓聽眾們發現原來樹木是有生命的,是活的,所以我把現成的投影片砍掉重作,先用便利貼重新建構我的故事,以本校校園裡的樹木為主,從樹幹、枝條的角度來介紹這些樹木的故事,再用這些生命讓聽眾們認識樹木的身體語言。
時間是故事裡的元素,我用了三十年前畢業紀念冊的校園照片和現在環境對照。校園裡人來人往,學生會走,老師會老,留下的到底還有誰?你知道嗎?
樹木的生命極其緩慢,緩慢到我們會用沒生命的「它」來稱呼「他」。但只要每隔一段時間就去看看他,你會發現他的成長。
光華園裡有棵欒樹,久華老師說,坐在辦公室裡眺望他一年四時的葉色變化是種享受,可是一個週末回來,欒樹就剩下樹頭了。欒樹他花了13年的時間慢慢復原,長回兩三公尺高的樹,昔日的傷口沒有消失過。
修剪枝條過頭而傷了樹皮的楓香,用1年半的時間,長回了兩公分的樹皮。逆推回去,你知道他什麼時候受傷嗎?
也許每年兩三次的落葉惱人,也許遮蔭太多陽光,不知道是哪個也許。這棵雀榕在數次的過度修剪之後,幾個月前被斷頭了。
每年4月初和11月中的時候,雀榕會用極快的速度甩脫身上的舊葉,然後迅速長出新芽,再脫去乳白色的托葉,被保護的紅色幼葉在數天之內轉綠,於是雀榕又是一身新。一年兩次的萌發新芽,換來枝條伸長的機會,於是在競爭激烈的植物社群中,有可能搶得多一些陽光。
在他被斷頭之後的未來幾年,想看到滿地落葉,恐怕機會渺茫
雖然現在偶而還可以看到乳白托葉包覆幼葉的樣子
想要看到滿地粉色托葉,大概也得等數年之後
這陣子被斷頭的還有他,曾經是學校一哥的黑板樹,目前剩下2/3。
演講過後,聽過的說還想再聽續集,沒聽到的在問有沒有錄影。從老師們的意見回饋中,我想算是種子即將發芽。
- 時間太短很可惜。
- 內容生動活潑,很能引起學習動機!
- 我想要再看一次,不知道是否有錄影再觀看
- 希望有機會再辦理相類似的研習,讚!
- 生動有趣 收穫滿滿滿
- 主題貼近生活,內容充實,講師個人魅力無法擋,獲益匪淺,希望下次可以再有類似的主題。謝謝分享!ps.下次學校要修剪樹木時,建議相關單位都應有先有如此護樹的共識。期待續集...
- 可是,知道學校那些樹在求救,可是似乎無能為力,還頂難過的。
- 不知道是不是能請學校若要做花園的整理,先確定能永續生長呢?
- 目前已經修剪造成的傷害,我們能做甚麼補救呢?
- 講師的分享內容深入淺出.條理分明,投影片製作用心至極,使研習者清晰易懂,完全明瞭能夠如何愛護樹木。謝謝衛生組安排這場研習,建議各年段的朝會時間都能夠加入此宣導,全校師生都能一起加入愛護樹木的行列。
我想點更多火,兩天過後,我寫信給全校老師。我想用週末一小時的時間,帶大家走入校園實地觀察這些樹木,傾聽他們的身體語言,不過名額只有10名,結果報名幾乎秒殺。雖然是只限10名,但老師們紛紛詢問,是否可帶孩子一起來,我想全家一起走進自然更是我所盼望的,於是這就成了親子樹木觀察會。
我們看東看西,那些不曾駐足觀察過的校園角落,其實都能看到樹木的生命與智慧展現。
會後也不少老師給予鼓勵與分享感動,我想我會繼續再多作一些事情吧,春天之前可能會再來開一次觀察會吧,還可以加上冬芽觀察呢。
2013年12月21日
手打銀戒
網路亂逛常常會看到有趣的東西,前幾天在FB上看到Niceday的廣告,有草山金工的銀戒製作課程,碰巧最近我Maker心大作,於是就拉著梅子去參加這個課程了。
既然兩個人去,當然打的就是雙人戒,我打她的,她打我的,我選了「雙圈交疊銀戒」,她選了「水滴銀珠戒指」,我的媽啊,這看起來難度很高啊?
(上圖取自Niceday網站)
銀戒的材料就是這一根根的銀條
課程的開始,先練習用銅片敲字,熟練之後在對銀條下手,不過我作的水滴戒沒辦法敲字,所以我跟著試敲了幾個字之後,就開始東張希望,認識他們工具,想說以後如果要自己搞金工,也可以依樣畫葫蘆採買工具。
銀條上敲上字就像這樣,拍得真是模糊啊。
白色的是耐火磚,杯水是退火泡水用的,瓦斯噴槍是焊接用的,最左是第三支手的工具,遠方有敲字用的工具,右方則是打磨用的。
電子點火的噴槍特寫來一張,是日本PRINCE 王子牌瓦斯噴火槍 GB2001,還可以調火尖。
我要作的那種戒指雖然看起來複雜,不過不算難,先把細細的銀條兩端塗硼砂膏作為助熔劑,再用噴火槍燒出珠珠,這其實跟我燒玻璃珠是一樣的作法。
燒完之後,丟進加熱的明礬水(白鍋)三分鐘,洗去加熱產生的氧化物,然後再用塑膠夾子夾起丟進水中洗掉明礬。後面的製造過程中,加熱過後都得再回到這白鍋來洗氧化物,我好像就弄了四次。
接著就是把六根銀條三條三條分好,分兩組焊接,最後再把這兩組焊好。焊接會用到小小一片焊藥,是低熔點的金屬和銀的合金。整個步驟是先塗硼砂膏,加熱溶解硼砂後,放上焊藥,再整體加熱,讓焊藥熔化吸入縫隙即可。
弄好之後,放在棒子上,繞圈套到指定的戒圍,然後輕敲成型,然後自己想要怎麼轉那些小珠珠,最後再把那些轉來轉去的水滴再焊接固定就行了。
完成之前的兩步驟,是拿打磨的工具將戒指內側磨到平滑,然後再用磁針拋光機來拋光,最後就噹噹完成啦,好有成就感哪!
既然兩個人去,當然打的就是雙人戒,我打她的,她打我的,我選了「雙圈交疊銀戒」,她選了「水滴銀珠戒指」,我的媽啊,這看起來難度很高啊?
(上圖取自Niceday網站)
銀戒的材料就是這一根根的銀條
課程的開始,先練習用銅片敲字,熟練之後在對銀條下手,不過我作的水滴戒沒辦法敲字,所以我跟著試敲了幾個字之後,就開始東張希望,認識他們工具,想說以後如果要自己搞金工,也可以依樣畫葫蘆採買工具。
銀條上敲上字就像這樣,拍得真是模糊啊。
白色的是耐火磚,杯水是退火泡水用的,瓦斯噴槍是焊接用的,最左是第三支手的工具,遠方有敲字用的工具,右方則是打磨用的。
電子點火的噴槍特寫來一張,是日本PRINCE 王子牌瓦斯噴火槍 GB2001,還可以調火尖。
我要作的那種戒指雖然看起來複雜,不過不算難,先把細細的銀條兩端塗硼砂膏作為助熔劑,再用噴火槍燒出珠珠,這其實跟我燒玻璃珠是一樣的作法。
燒完之後,丟進加熱的明礬水(白鍋)三分鐘,洗去加熱產生的氧化物,然後再用塑膠夾子夾起丟進水中洗掉明礬。後面的製造過程中,加熱過後都得再回到這白鍋來洗氧化物,我好像就弄了四次。
接著就是把六根銀條三條三條分好,分兩組焊接,最後再把這兩組焊好。焊接會用到小小一片焊藥,是低熔點的金屬和銀的合金。整個步驟是先塗硼砂膏,加熱溶解硼砂後,放上焊藥,再整體加熱,讓焊藥熔化吸入縫隙即可。
弄好之後,放在棒子上,繞圈套到指定的戒圍,然後輕敲成型,然後自己想要怎麼轉那些小珠珠,最後再把那些轉來轉去的水滴再焊接固定就行了。
完成之前的兩步驟,是拿打磨的工具將戒指內側磨到平滑,然後再用磁針拋光機來拋光,最後就噹噹完成啦,好有成就感哪!
實作電子音效合成器Cracklebox
12月初去參加了在Makerbar辦的《玩聲音:電子合成器試驗場》,當天的講師是 類比動態的林志翰(Frank),而做出的東西我不太陌生,是跟Drawdio有點像的合成器,名字叫做Cracklebox,這東西是1974年Michel Waisvisz發表的,又叫Kraakdoos 。
延伸出來的鱷魚夾可以連好多東西,從橘子到沾了鹽水的衛生紙都行
幾段玩耍這些電子合成器的影片,是拿橘子和玩人體互導
活動結束後跟OpenLab的鄭鴻旗和MakerBar闞凱宇 Kamm,聊了一些台灣Maker的發展,其實很有意思的。想到這天的工作坊成員有一半是台藝大或是台科大藝術領域的學生,其他的少數幾個是電子背景,只有我不是藝術也不是電子的吧?好像我也可以參一腳,只是是從不同的層面來加入。
順道一題,活動瞄到講師有本 Electronic Formulas, Symbols & Circuits,改天買來看看。
延伸出來的鱷魚夾可以連好多東西,從橘子到沾了鹽水的衛生紙都行
幾段玩耍這些電子合成器的影片,是拿橘子和玩人體互導
活動結束後跟OpenLab的鄭鴻旗和MakerBar闞凱宇 Kamm,聊了一些台灣Maker的發展,其實很有意思的。想到這天的工作坊成員有一半是台藝大或是台科大藝術領域的學生,其他的少數幾個是電子背景,只有我不是藝術也不是電子的吧?好像我也可以參一腳,只是是從不同的層面來加入。
順道一題,活動瞄到講師有本 Electronic Formulas, Symbols & Circuits,改天買來看看。
2013年12月15日
從棉花純手工紡絲捻線
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說「士子埋首四書五經,飽食終日,卻不知糧米如何而來;身著絲衣,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的確是啊,「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但我卻不知道其中製作的道理,這樣實在太不該了。
秉持的這樣的精神,我向古人和新石器時代的更古人學習,來玩玩怎麼紡絲捻線。
首先要拆解一下,先就現成的手縫線來看看,到底其中是怎麼構成的。
原來這一條線,是由三股細線合成,再將細線拆解,就會看到一絲絲棉花的纖維。哎呀,那可是一個個植物的細胞啊。
有了這樣的概念之後,參考原民新聞對阿美族阿嬤作棉花衣的介紹,和科學小原子介紹賽德克族的捻線方法後,我也來試看看。
先把藥局買的脫脂棉抓一小把出來,搓揉一角把線拉出來,然後一邊拉一邊搓...
這樣就可以拉出一條線了。
不過這樣的線還是不夠強壯,所以需要把多股紡成一條線。這個就真的要仔細看看科學小原子中的介紹了。
第一種方式可以用手捲,將兩股或三股線邊搓揉邊纏繞在一起。(請見此影片)
第二種方式用到機械,使用紡錘將線纏繞在上面,然後讓紡錘轉動來捻線(請見此影片)。我想到的紡錘可以用竹筷、洋釘鉤、光碟片和黏土來作,這個我就之後再貼吧。
有了這些強壯的棉線之後,就可以織布或是編繩了,或是要結繩記事也是可以啦
我覺得喔,這個棉花紡絲捻線的活動,其實可以轉變成科學闖關活動耶。給學生一組一團棉花,要編出一條100公分長的棉繩,把裝滿水的寶特瓶吊到桌面。
秉持的這樣的精神,我向古人和新石器時代的更古人學習,來玩玩怎麼紡絲捻線。
首先要拆解一下,先就現成的手縫線來看看,到底其中是怎麼構成的。
原來這一條線,是由三股細線合成,再將細線拆解,就會看到一絲絲棉花的纖維。哎呀,那可是一個個植物的細胞啊。
有了這樣的概念之後,參考原民新聞對阿美族阿嬤作棉花衣的介紹,和科學小原子介紹賽德克族的捻線方法後,我也來試看看。
先把藥局買的脫脂棉抓一小把出來,搓揉一角把線拉出來,然後一邊拉一邊搓...
這樣就可以拉出一條線了。
不過這樣的線還是不夠強壯,所以需要把多股紡成一條線。這個就真的要仔細看看科學小原子中的介紹了。
第一種方式可以用手捲,將兩股或三股線邊搓揉邊纏繞在一起。(請見此影片)
第二種方式用到機械,使用紡錘將線纏繞在上面,然後讓紡錘轉動來捻線(請見此影片)。我想到的紡錘可以用竹筷、洋釘鉤、光碟片和黏土來作,這個我就之後再貼吧。
有了這些強壯的棉線之後,就可以織布或是編繩了,或是要結繩記事也是可以啦
我覺得喔,這個棉花紡絲捻線的活動,其實可以轉變成科學闖關活動耶。給學生一組一團棉花,要編出一條100公分長的棉繩,把裝滿水的寶特瓶吊到桌面。
2013年12月9日
完全手作的構樹手工書(構樹手抄紙與刻印)
我前幾天說過我最近在作的是構樹計畫,我想這篇應該可以算是此計畫的小句點吧。
有學者認為樹皮布的出現,其實影響了中國造紙術甚多,畢竟從布到紙,只有一點點差距。在《天工開物》造紙的五個程序:斬竹漂塘、煮楻足火、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烘乾。有這幾個步驟,其實就可以輕易做出樹皮紙了,然後我也可以搖旗吶喊說著「我會造紙」了
要造樹皮紙,只要有樹皮就行,枯枝上的就行。構樹也就楮樹,古書上早有記載這楮樹是重要的造紙材料。
我們現在從構樹的學名,似乎也可以可窺見造紙用途 Broussonetia papyrifera。上回作莎草紙的材料-紙莎草,它學名是 Cyperus papyrus。從種小名看來,好像出現了paper。
首先我們先收集一些樹皮,加上氫氧化鈉,一公升的水加入約15g的氫氧化鈉。這目的是用鹼讓韌皮纖維細胞解離,處理的對象大概是細胞之間的果膠。古代沒有氫氧化鈉,可以用草木灰來用。
泡個一天之後,開始上鍋煮啊煮,把纖維煮到軟掉。
下一步就是抄紙了,手邊適合的工具只有麵粉篩網,就湊合著用吧。把樹皮漿撥進網中,讓它在網上均勻分佈
做了幾片之後,把洗手台的濾網清一清,發現有些纖維和雜質堆積在那,於是抄了最後一張紙,看起來變成芝麻口味的了。
光是造紙實在不夠,我要親手做出一本手工書啊!把那些紙剪一剪
然後用樹皮布作書封,再引針穿線做成線裝本,好精緻啊!
精緻到打開來只有四頁啊~~
空蕩蕩的頁面,要作點什麼呢?
最後一步就是蓋章落款啦,整個構樹計畫終於大功告成了!
有學者認為樹皮布的出現,其實影響了中國造紙術甚多,畢竟從布到紙,只有一點點差距。在《天工開物》造紙的五個程序:斬竹漂塘、煮楻足火、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烘乾。有這幾個步驟,其實就可以輕易做出樹皮紙了,然後我也可以搖旗吶喊說著「我會造紙」了
要造樹皮紙,只要有樹皮就行,枯枝上的就行。構樹也就楮樹,古書上早有記載這楮樹是重要的造紙材料。
我們現在從構樹的學名,似乎也可以可窺見造紙用途 Broussonetia papyrifera。上回作莎草紙的材料-紙莎草,它學名是 Cyperus papyrus。從種小名看來,好像出現了paper。
首先我們先收集一些樹皮,加上氫氧化鈉,一公升的水加入約15g的氫氧化鈉。這目的是用鹼讓韌皮纖維細胞解離,處理的對象大概是細胞之間的果膠。古代沒有氫氧化鈉,可以用草木灰來用。
泡個一天之後,開始上鍋煮啊煮,把纖維煮到軟掉。
煮完之後,戴個手套在水盆中清洗,就可以把雜質去掉。其實沒辦法清太乾淨,那沒關係,有自然之美。現在看到的就是美麗的韌皮纖維啊。
接下來就是丟進果汁機去打,打成綿密的樹皮漿
下一步就是抄紙了,手邊適合的工具只有麵粉篩網,就湊合著用吧。把樹皮漿撥進網中,讓它在網上均勻分佈
做了幾片之後,把洗手台的濾網清一清,發現有些纖維和雜質堆積在那,於是抄了最後一張紙,看起來變成芝麻口味的了。
光是造紙實在不夠,我要親手做出一本手工書啊!把那些紙剪一剪
然後用樹皮布作書封,再引針穿線做成線裝本,好精緻啊!
精緻到打開來只有四頁啊~~
空蕩蕩的頁面,要作點什麼呢?
那就刻個章吧,這是用構樹剝下皮之後的木材作的。先將木材在砂紙上磨平,然後寫上想刻的字,要記得左右要相反做出鏡像字,不過我要刻簡,這左右對稱的字就沒差啦,最後用刀片或電鑽把字挖掉。我發現構樹的木材還蠻軟的,所以用壓的應該也可以。
最後一步就是蓋章落款啦,整個構樹計畫終於大功告成了!
構樹橫切標本
學植物構造的,一定看過這樣的圖,把樹皮一層層剝開,直至看見木材。有沒有可能自己手作一個呢?
資料來源: http://www.uic.edu/classes/bios/bios100/lectf03am/
有的,有了作樹皮布的經驗後,我們發現我們是可以用構樹做出來的。
就和剝樹皮的方法一樣,只是不要把樹皮都剝下來。切一段枝幹,先縱切一刀樹皮,然後用鐵鎚敲打部份的樹皮(記得不用全部都打,因為我們只要剝一部分而已)。弄好之後,就可以做出像這樣的標本。構樹有個好處,你可以看到中間的髓和年輪,甚至也可以看到導管孔。若是要拿來吹泡泡,這樣的標本也是可以的喔。
如果要作點特別的,也可以動手刮掉表皮和綠皮層,這樣就可以看到由外而內的層次了。
2013年12月8日
手作構樹樹皮布
史前的人穿不穿衣服啊?當然穿啊!
雖然我沒當過古代人,不過也是看過電視演啊。電視上史前人類的衣服最常穿的就是獸皮,偶而還會看到植物纖維(例如麻)作的衣服。獸皮衣大概就是殺了動物剝了皮,處理處理就披在身上吧,而植物纖維的衣服,可能都得要做出紡輪才有辦法紡絲成線製成布吧?
真的嗎?有沒有不用紡織就能做成的植物纖維布呢?有的,就是樹皮布!
樹皮布是六七千年前就開始被製作的布,太平洋的島嶼國家如東加、薩摩亞和斐濟現在也都仍會製作,台灣也不例外,許多原住民族都有製作樹皮布的傳統。這樹皮布也算是最早的不織布吧,或者稱為無紡布。
最常被拿來製作樹皮布的樹種,大概是桑科的樹種了,像構樹或是雀榕都是蠻常被提到的樹種。
作法是這樣的,先鋸下一段樹枝(我用的是構樹)。我們不是要作真的樹皮衣,所以不需要太大根,像他們要作真的可以穿的樹皮衣,處理的可是樹幹啊。(你們可以看這影片,大約3分鐘開始的地方,是剝整個樹幹的樹皮啊 。衣服的起源 樹皮衣 Origins of Clothes - Barkcloth)
再用刀子在樹皮上劃一刀,劃開樹皮直抵木材。
用槌子用力敲打樹皮,就可以讓樹皮和木材分離,我想這步應該是破壞了形成層的細胞吧。
把皮剝下來之後,就拿去泡水浸濕。我還蠻好奇這樹皮內側有什麼味道,所以還用力舔了好幾下,答案是...沒什麼味道。
剛剝下來的樹皮先壓扁看看有多寬,嗯,大約是10.5公分
接下來就是用槌子均勻敲打樹皮,讓樹皮慢慢展延,這裡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槌面打下去要貼著樹皮,不能歪,歪了就會打出洞。
經過一番敲擊之後從10.5公分展到43公分囉
細看這樹皮布,可以看到表皮還有綠皮層和底下的韌皮纖維
跟原本大小一樣的樹皮相比,差別真是大啊。
內側的韌皮纖維可真強韌,極難拉斷,莫怪要叫做「韌皮部」啊,果然韌皮。
作好的樹皮布,因為剛浸過水,所以還濕答答的,可以把樹皮布夾在報紙裡頭,用熨斗燙一燙。
既然樹皮布都弄好了,總是想來真的弄件樹皮衣吧。怎麼作呢?科博館曾經辦過樹皮布文化的課程,有網友上了課也紀錄下來,剛好可以拿來參考。
拿片樹皮布對折
用剪刀剪一剪,剪成一件背心的樣子,然後側邊再縫一縫。
噹啷,就完成了。你看看,小明穿上樹皮衣,多麼帥氣啊!
不過還沒作褲子,所以有點羞赧。
只有樹皮衣實在不夠,順便做了一個樹皮書包。「老婆,你看我撿到怪獸的下巴耶」
這裡有些相關的參考資料,值得讀讀
雖然我沒當過古代人,不過也是看過電視演啊。電視上史前人類的衣服最常穿的就是獸皮,偶而還會看到植物纖維(例如麻)作的衣服。獸皮衣大概就是殺了動物剝了皮,處理處理就披在身上吧,而植物纖維的衣服,可能都得要做出紡輪才有辦法紡絲成線製成布吧?
真的嗎?有沒有不用紡織就能做成的植物纖維布呢?有的,就是樹皮布!
樹皮布是六七千年前就開始被製作的布,太平洋的島嶼國家如東加、薩摩亞和斐濟現在也都仍會製作,台灣也不例外,許多原住民族都有製作樹皮布的傳統。這樹皮布也算是最早的不織布吧,或者稱為無紡布。
最常被拿來製作樹皮布的樹種,大概是桑科的樹種了,像構樹或是雀榕都是蠻常被提到的樹種。
作法是這樣的,先鋸下一段樹枝(我用的是構樹)。我們不是要作真的樹皮衣,所以不需要太大根,像他們要作真的可以穿的樹皮衣,處理的可是樹幹啊。(你們可以看這影片,大約3分鐘開始的地方,是剝整個樹幹的樹皮啊 。衣服的起源 樹皮衣 Origins of Clothes - Barkcloth)
再用刀子在樹皮上劃一刀,劃開樹皮直抵木材。
用槌子用力敲打樹皮,就可以讓樹皮和木材分離,我想這步應該是破壞了形成層的細胞吧。
把皮剝下來之後,就拿去泡水浸濕。我還蠻好奇這樹皮內側有什麼味道,所以還用力舔了好幾下,答案是...沒什麼味道。
剛剝下來的樹皮先壓扁看看有多寬,嗯,大約是10.5公分
接下來就是用槌子均勻敲打樹皮,讓樹皮慢慢展延,這裡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槌面打下去要貼著樹皮,不能歪,歪了就會打出洞。
經過一番敲擊之後從10.5公分展到43公分囉
細看這樹皮布,可以看到表皮還有綠皮層和底下的韌皮纖維
跟原本大小一樣的樹皮相比,差別真是大啊。
內側的韌皮纖維可真強韌,極難拉斷,莫怪要叫做「韌皮部」啊,果然韌皮。
作好的樹皮布,因為剛浸過水,所以還濕答答的,可以把樹皮布夾在報紙裡頭,用熨斗燙一燙。
既然樹皮布都弄好了,總是想來真的弄件樹皮衣吧。怎麼作呢?科博館曾經辦過樹皮布文化的課程,有網友上了課也紀錄下來,剛好可以拿來參考。
拿片樹皮布對折
用剪刀剪一剪,剪成一件背心的樣子,然後側邊再縫一縫。
噹啷,就完成了。你看看,小明穿上樹皮衣,多麼帥氣啊!
不過還沒作褲子,所以有點羞赧。
只有樹皮衣實在不夠,順便做了一個樹皮書包。「老婆,你看我撿到怪獸的下巴耶」
這裡有些相關的參考資料,值得讀讀
- 原視新聞-池南妙樹皮-(影片)有製作技術
- 塔山自然實驗室裡的文章-《構樹》-(影片)有講到樹皮布的文化
- 衣服的起源 樹皮衣 Origins of Clothes - Barkcloth)-(影片)
- 我們的島 第253集 樹之樂音 (2004-05-10)
- 台灣原住民文化資訊網
- 科博館樹皮布文化
- wikipedia對樹皮布的描述
- wikipedia裡對韌皮纖維的描述
2013年12月6日
用構樹吹泡泡
上週六到科博館主辦的科普論壇去演講,因為講的是「從猴子臉事件看科學素養的培養」,所以我當然就秀了一招竹筷吹泡泡。
後來在台下跟幾個老師聊到,我曾經試過吹雙子葉植物的部份,那是直接拿一塊木材來吹。我當然知道中間的新材不可能吹,所以我是含著邊材用力吹的,不過不管怎麼吹,都還是失敗。聊天當中,周副館長說,心材都被壓縮了,一定不可能吹的。他這句話,讓我想到一定有些什麼木材可以吹的吧?
正好,我最近要作構樹計畫,於是就去剪了構樹來吹看看,可以成功嗎?
這張圖可以告訴你答案。不過想吹得要挑一下枝條,太粗太細的都不太好吹啊
中間部位是髓,薄壁細胞組成的
我挑了一個更細的,上頭的導管孔肉眼就看得見了,泡泡就是從那吹出來的。
值得注意的是,吹出來的泡泡位置都是在外圍喔。
後來在台下跟幾個老師聊到,我曾經試過吹雙子葉植物的部份,那是直接拿一塊木材來吹。我當然知道中間的新材不可能吹,所以我是含著邊材用力吹的,不過不管怎麼吹,都還是失敗。聊天當中,周副館長說,心材都被壓縮了,一定不可能吹的。他這句話,讓我想到一定有些什麼木材可以吹的吧?
正好,我最近要作構樹計畫,於是就去剪了構樹來吹看看,可以成功嗎?
這張圖可以告訴你答案。不過想吹得要挑一下枝條,太粗太細的都不太好吹啊
中間部位是髓,薄壁細胞組成的
我挑了一個更細的,上頭的導管孔肉眼就看得見了,泡泡就是從那吹出來的。
值得注意的是,吹出來的泡泡位置都是在外圍喔。
2013年12月4日
當Bio遇上 Art-生物藝術
上週六到MakeBar參加了一場有趣的分享會-《藝術家披上實驗衣之後 - 生物藝術(Bio Arts) 》,副標題是「如何討論科學提出,科學卻無法討論的問題」。
Tom Judd的Brucehttp://vimeo.com/5395365
如果一塊肉可以像是一塊微電腦電路板,可上傳程式碼後變成了一個玩家可自由操縱的遊戲角色,你會怎麼看待那個角色。他還是一塊肉嗎?還是一個生命?你願不願意進行這樣的嘗試?
http://biobricks.org/
生物學的新領域-合成生物學。講師把這接在Bruce後面,實在巧思。上傳程式碼進入一塊肉裡,那跟合成序列載入大腸桿菌裡頭,又有什麼不同呢?
Biojewelleryhttp://materialbeliefs.com/biojewellery/project4.html
這個Project我好愛,我人生夢想之一就是想要擁有自己的骨頭。此Project透過外科手術取出一塊骨頭進行培養,再將培養出來的骨組織做成戒指。如果是你,作不作?現場的觀眾,有些不能接受前面肉變人的Bruce,但是卻可以接受Biojewelery。
講到骨頭就讓我想起當日一早去竹光國中參加研習,聽到竹光國中的生物老師團隊作雞骨拼圖。本來我想說就是拼雞骨頭而已,怎麼也沒想到,他們讓學生用雞骨頭作藝術作品的素材,例如做成人手捧住一個地球,或是使用一雙枯骨手用iPad,或是噴金漆銀漆做成裝置藝術。
Microvenushttp://www.viewingspace.com/genetics_culture/pages_genetics_culture/gc_w03/davis_microvenus.htm
一開始完全不知道要談的是哪些方面,實際聽了之後,發現比我想得還有趣,是更多藝術與人性、社會、思考的層面。(你知道嗎?我們這種層次的想來想去就是葉脈標本或是骨頭標本之類的生物藝術)
兩位講師資歷都很特別,大學讀的都是生物相關科系(生科系和牙醫學系),畢業後跨界進入藝術相關的領域。他們除了分享生物藝術的作品外,也邀請台下觀眾上台披著實驗衣一起對這些作品進行探討。我覺得這種模式很棒,可以讓分享活動不侷限在台上對台下的單向灌輸,而是可以產生彼此互動。
以下列出在這分享會中,兩位講師分享的作品
如果一塊肉可以像是一塊微電腦電路板,可上傳程式碼後變成了一個玩家可自由操縱的遊戲角色,你會怎麼看待那個角色。他還是一塊肉嗎?還是一個生命?你願不願意進行這樣的嘗試?
http://biobricks.org/
生物學的新領域-合成生物學。講師把這接在Bruce後面,實在巧思。上傳程式碼進入一塊肉裡,那跟合成序列載入大腸桿菌裡頭,又有什麼不同呢?
Biojewelleryhttp://materialbeliefs.com/biojewellery/project4.html
這個Project我好愛,我人生夢想之一就是想要擁有自己的骨頭。此Project透過外科手術取出一塊骨頭進行培養,再將培養出來的骨組織做成戒指。如果是你,作不作?現場的觀眾,有些不能接受前面肉變人的Bruce,但是卻可以接受Biojewelery。
講到骨頭就讓我想起當日一早去竹光國中參加研習,聽到竹光國中的生物老師團隊作雞骨拼圖。本來我想說就是拼雞骨頭而已,怎麼也沒想到,他們讓學生用雞骨頭作藝術作品的素材,例如做成人手捧住一個地球,或是使用一雙枯骨手用iPad,或是噴金漆銀漆做成裝置藝術。
想點燈嗎?把一滴血滴入燈泡裡的液體,這燈泡就會亮起來,這作品談的更多是能源議題。
無受害者皮衣
http://tcaproject.org/projects/victimless/leather
如果一件皮衣可以透過無傷害動物的手段「養」出來,你穿是不穿?不過說是無受害者,其實真要培養細胞,還是得利用到其他生物,例如培養細胞得用到胎牛血清,那怎麼來的呢?
Life support 人獸共生
http://www.cohenvanbalen.com/work/life-support
如果當你生病了,需要動物的器官移植進你的身體,可是科學可以讓你不用殺了牠來救活自己,而是讓你跟牠就此連結在一起,此謂之共生,你對這樣的看法如何?
THE IMMORTAL
http://www.cohenvanbalen.com/work/the-immortal
把維生系統的機器都串連在一起,是否就是生命了呢?
All that I am
http://www.designboom.com/technology/all-that-i-am-cloned-mice-with-elvis-presleys-dna-11-04-2013/
若是取得貓王的細胞,將基因轉殖進小白鼠,再讓牠們活在貓王曾經經歷過的生活模式,牠們是不是就是貓王呢?
E. chromi 彩色大腸桿菌
http://www.echromi.com/
科技的發展從hardware硬體、 software軟體到wetware濕體,培養細胞成了一大顯學。若是讓大腸桿菌可以呈現多采多姿的顏色,可以有什麼應用呢?從培養皿上的彩色細胞開始,藝術家和科學家的想像,讓未來充滿無限可能。例如若是檢測不同疾病的細菌都有不同的顏色,那麼光看大便就可以知道體內有什麼疾病了,或是看看飲用水是否變色,就知道是否有什麼菌感染了。
無受害者皮衣
http://tcaproject.org/projects/victimless/leather
如果一件皮衣可以透過無傷害動物的手段「養」出來,你穿是不穿?不過說是無受害者,其實真要培養細胞,還是得利用到其他生物,例如培養細胞得用到胎牛血清,那怎麼來的呢?
Life support 人獸共生
http://www.cohenvanbalen.com/work/life-support
如果當你生病了,需要動物的器官移植進你的身體,可是科學可以讓你不用殺了牠來救活自己,而是讓你跟牠就此連結在一起,此謂之共生,你對這樣的看法如何?
THE IMMORTAL
http://www.cohenvanbalen.com/work/the-immortal
把維生系統的機器都串連在一起,是否就是生命了呢?
All that I am
http://www.designboom.com/technology/all-that-i-am-cloned-mice-with-elvis-presleys-dna-11-04-2013/
若是取得貓王的細胞,將基因轉殖進小白鼠,再讓牠們活在貓王曾經經歷過的生活模式,牠們是不是就是貓王呢?
E. chromi 彩色大腸桿菌
http://www.echromi.com/
科技的發展從hardware硬體、 software軟體到wetware濕體,培養細胞成了一大顯學。若是讓大腸桿菌可以呈現多采多姿的顏色,可以有什麼應用呢?從培養皿上的彩色細胞開始,藝術家和科學家的想像,讓未來充滿無限可能。例如若是檢測不同疾病的細菌都有不同的顏色,那麼光看大便就可以知道體內有什麼疾病了,或是看看飲用水是否變色,就知道是否有什麼菌感染了。
Microvenushttp://www.viewingspace.com/genetics_culture/pages_genetics_culture/gc_w03/davis_microvenus.htm
若把人的Genome放入細菌中,再將它們送至太空,喔?接下來會有什麼發展呢?
也許是因為作品主角是鵝吧,莫名地覺得可愛。作者讓這十一隻鵝們認他為鵝媽媽,最後更讓牠們住在有遠端控制室的模擬月球上。
2013年12月3日
光合作用實驗得到什麼結果?
國中生物的光合作用實驗得到的結果,通常都是這樣寫,遮光的地方變成黃褐色、照光的地方變成藍黑色。不過啊,仔細看看這張以前作的結果,遮光的地方勉強稱為黃褐色,這還說得過去,但是照光的深色地方真的會覺得是藍黑色嗎?顯然過去我們這樣寫,極有可能是受到既定印象所致,也就是用碘液直接滴澱粉的標準品得到的顏色。
因此,這次我做了一個實驗,在寫這次實驗報告的時候,我完全不講顏色為何,讓學生自己去寫。結果有許多學生都急著問我「老師,這是什麼顏色?」。我覺得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我們的教育居然教出連顏色都分辨不出來的學生哪?喔,不,他們當然分得出來,他們只是不知道老師要的「標準答案」是什麼。可是呢,科學一定有標準答案嗎?所有葉子出現的顏色狀況都相同嗎?
在一一拒答學生們的問題之後,他們回去自己完成的顏色敘述,相當多采多姿。幾乎可以一眼就猜出哪些人補習過。
在這些答案之中,我最欣賞的是這個答案,因為這組煮出來的結果就是長這樣,這就是他們的標準答案。
因此,這次我做了一個實驗,在寫這次實驗報告的時候,我完全不講顏色為何,讓學生自己去寫。結果有許多學生都急著問我「老師,這是什麼顏色?」。我覺得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我們的教育居然教出連顏色都分辨不出來的學生哪?喔,不,他們當然分得出來,他們只是不知道老師要的「標準答案」是什麼。可是呢,科學一定有標準答案嗎?所有葉子出現的顏色狀況都相同嗎?
在一一拒答學生們的問題之後,他們回去自己完成的顏色敘述,相當多采多姿。幾乎可以一眼就猜出哪些人補習過。
在這些答案之中,我最欣賞的是這個答案,因為這組煮出來的結果就是長這樣,這就是他們的標準答案。
芹菜蒸散的輕量化實驗
記得剛開始當老師的時候,帶芹菜蒸散作用實驗時,總是照著課本敘述,用很大管的量筒,很大根的芹菜作實驗。結果芹菜、紅墨水等的用量都極大,每每覺得都好浪費喔。
最近我就開始想,一定要用那麼大管的嗎?後來想到去年用過的離心管,上頭也有刻度,剛好可以拿來作量筒的功能,而芹菜就只要一小根就好了,事實上塞太大根也進不去。
擺放的方式可以直接像照片那樣放在桌上就可以,但如果怕滾來滾去墨水流出來,可以放在試管裡頭,試管再放在燒杯或是試管架上就可以。
小根有小根的好處,芹菜很快就看得到結果,上端被摘掉葉子的部份,葉柄就幾乎紅不了。而下方就很明顯紅出來了。好處之二是紅墨水用量少,一管頂多用去2mL,就算全班30人都做,也用不到200mL。好處之三,一根芹菜可以分給三、四個人用,減少浪費。本來有些略折斷的芹菜通常都淘汰,但是因為改用頂端的那些小葉子,所以就沒有淘汰的問題。
有好處,其實也有壞處啦,芹菜葉柄小,橫切面就沒辦法看到非常多維管束,另外不太容易明顯看出紅墨水有變少,因為本來就很少。但是我想這些都有辦法克服的啊,日後再想想吧。
順帶一提,這樣要作咸豐草花瓣染色還蠻容易的。
最近我就開始想,一定要用那麼大管的嗎?後來想到去年用過的離心管,上頭也有刻度,剛好可以拿來作量筒的功能,而芹菜就只要一小根就好了,事實上塞太大根也進不去。
擺放的方式可以直接像照片那樣放在桌上就可以,但如果怕滾來滾去墨水流出來,可以放在試管裡頭,試管再放在燒杯或是試管架上就可以。
小根有小根的好處,芹菜很快就看得到結果,上端被摘掉葉子的部份,葉柄就幾乎紅不了。而下方就很明顯紅出來了。好處之二是紅墨水用量少,一管頂多用去2mL,就算全班30人都做,也用不到200mL。好處之三,一根芹菜可以分給三、四個人用,減少浪費。本來有些略折斷的芹菜通常都淘汰,但是因為改用頂端的那些小葉子,所以就沒有淘汰的問題。
有好處,其實也有壞處啦,芹菜葉柄小,橫切面就沒辦法看到非常多維管束,另外不太容易明顯看出紅墨水有變少,因為本來就很少。但是我想這些都有辦法克服的啊,日後再想想吧。
順帶一提,這樣要作咸豐草花瓣染色還蠻容易的。
手作創意葉切面模型
雖然自己有作過葉切面模型的模板,不過讓學生自己動手作個葉模型,學到的東西才更多吧
這份作業是講到葉構造的時候,請學生用一週的時間回家完成的。不過也許是因為我講的很簡略,所以就出現很多很美麗的意外作品。本來想要學生做出來的是像骰子一樣的六面體,每面畫出該有的樣子。
結果,學生做出了嚇我一跳的作品,用吸管來作葉肉細胞,有創意!上下表皮用保麗龍做成的,還不忘記貼上膠帶模擬角質層。
學生說表皮看起來很像瓦楞紙,所以就反過來作吧,用瓦楞紙作表皮。
用色紙捲出葉肉細胞,厲害厲害
細心度很高的學生,還作出了葉脈的突起
兩個學生合作做出了可以拼在一起的葉切面模型,不過顏色沒對起來啊 XD
其他好作品都放在這連結裡頭
http://www.flickr.com/photos/pancala/sets/72157638316165696/with/11189585815/
下回給學生作時,應該依著同樣作法,就是不要給他們看示範,因為看了示範做出來的都沒什麼創意啊。再來可能還是要給點規範,例如大小在那個範圍之內,像這次作的,小的有到兩立方公分的,大的就是用面紙盒來作。結果我收作業的時候,得拿垃圾袋來裝啊。
這份作業是講到葉構造的時候,請學生用一週的時間回家完成的。不過也許是因為我講的很簡略,所以就出現很多很美麗的意外作品。本來想要學生做出來的是像骰子一樣的六面體,每面畫出該有的樣子。
結果,學生做出了嚇我一跳的作品,用吸管來作葉肉細胞,有創意!上下表皮用保麗龍做成的,還不忘記貼上膠帶模擬角質層。
學生說表皮看起來很像瓦楞紙,所以就反過來作吧,用瓦楞紙作表皮。
用色紙捲出葉肉細胞,厲害厲害
細心度很高的學生,還作出了葉脈的突起
兩個學生合作做出了可以拼在一起的葉切面模型,不過顏色沒對起來啊 XD
其他好作品都放在這連結裡頭
http://www.flickr.com/photos/pancala/sets/72157638316165696/with/11189585815/
下回給學生作時,應該依著同樣作法,就是不要給他們看示範,因為看了示範做出來的都沒什麼創意啊。再來可能還是要給點規範,例如大小在那個範圍之內,像這次作的,小的有到兩立方公分的,大的就是用面紙盒來作。結果我收作業的時候,得拿垃圾袋來裝啊。